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发展的开端

导语:仰韶文化以黄河流域为中心,作为黄河流域地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上古原始文化,分布范围极广,向南可延伸到湖北地区,向北可抵拢内蒙古地区,和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开端。一起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仰韶文化的发现对于研究我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的历史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翻开了我国上古历史发展进程的第一页。仰韶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化,它的发现,无疑构成了中国考古学一座巨大的里程碑,同时也填补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关于史前文明方面的空白。

仰韶文化和炎帝的关系

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开创中华文明的先驱者,炎帝号称神农氏,是中国上古部落中姜氏一族的部落首领,又称神农氏,据古籍记载,炎帝牛首蛇身,为上古部落的三皇之一,他亲尝百草,发明了草药为人们治病,也促使了中国医药学的发展。炎帝所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他大力发展农耕经济,并且制作了相应的耕作工具,也调整了对应的耕作方式,促使了人类文明向新的高度发展。

仰韶文化遗址

历史学者对炎帝故里到底在哪一直有着争论。仰韶文化的发现为确立炎帝开创的文明到底在哪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它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也正与炎帝的时代处在同一时代,作为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与黄帝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共同构成了华夏文明,我们也因此称之为炎黄子孙,仰韶文化也称为夏文化,此文化中的诸多发现,例如文字,宫殿,历法等都与史籍记载的炎帝时期的创造物相类似,

所以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与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共同组成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起源

仰韶文化的文化特征

仰韶文化的发展以农业为主,它的村落和田间沟壑都按照一定的布局在发展,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是方形和圆形两种半地穴式的模型在构造,早期的房屋以单间圆形居多,后期则以方形多间居多。仰韶文化最为发达的便是农耕文明,它的农耕石器包括石铲、石斧、磨盘等,另外还有骨器。当然仰韶文化也并不是单一的农耕文明,除了农耕外仰韶文化部落居民显然还进行采集渔猎,采集渔猎经济在那个时代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重量。在当地出土的文物中还有骨制的鱼钩、箭头、鱼叉等进行打鱼打猎的工具。

房屋布局

同时通过对仰韶文化墓地的发掘,我们发现了更多关于能代表仰韶文化文化特征的东西。墓地里的随葬品向我们证实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而它的下葬的方式为我们找寻当时的部落信仰文化也带来了许多启发。对于仰韶文化在各个时期发展上的分类和仰韶文化各分支部落之间的文化特征以及各个遗址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仍然存有一定的争论。

对仰韶文化的社会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学术界依然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时间的发展以及出土的文物越来越多,更多的学者认为那个时代依然成为了父系部族开始全面发展的时代。仰韶文化的进一步发掘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母系氏族制度如何衰落以及他的社会结构和相应的文化成就,也向我们展现了父系氏族部落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精细的制陶工艺

仰韶文化时期,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达到了当时手工制作的最高水平。从考古研究的发现来看,各分支部落之间都掌握了相当成熟的选料经验和制造手法,包括该选用什么土,怎样进行造型的塑造,如何把握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彩绘工艺。仰韶文化出土的各种陶器风格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特点。早期的色彩以红地黑彩和紫彩为多,而到了中期又喜欢用纯色为底,再加绘另一种颜色的纹饰,不仅如此,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展现了高超的绘图技术,在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均有发现使用过的颜料和作图工具。并且从出土文物上的痕迹分析,作图工具为柔然的毛类。

半坡遗址的陶盆

仰韶文化出土的的陶器,以红陶和灰陶为主,但各分支部落的制陶工艺又略有区别,半坡类型的陶器器表多纹饰,但大都喜欢采用一些简单易画的几何图案。并且发现了各种符号的刻画,由此发现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庙底沟类型的陶器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喜欢采用一些复杂的手艺进行图案刻画,西王村出土的陶器作为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彩陶在此已经不多见了,更多的是用红陶制作的平沿盆。而后冈类型的陶器则流行平行短线,下王岗类型作为仰韶文化早期阶段产生在最南部的一个陶器类型,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据说是裴李岗文化迁移创造的一种另一种古老文化。此处出土的器物与半坡遗址出土的器物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出土的器物发现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制陶业水平已经很高了,同时通过对比发现各分支部落之间的差异得出各分支部族之间的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彩陶盆

高度发展的农耕文明

仰韶文化时期,以农耕经济为主,各个部落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通过出土的文物发现,该时期农业生产上的作物多为种植栗,在半坡遗址的瓦罐中发现了栗的踪迹,同时又在仰韶文化范围位于临潼的姜寨遗址中发现了另一种能作为粮食种植的耐旱作物黍,两种作物是当时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粮食来源。

考古发掘发现在仰韶文化分支下王岗遗址中,存在有稻谷的痕迹,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上述发掘的情况表明,仰韶文化时期的农业生产水平在当时已经达到了比较发达的程度,粮食作物品种不再是单一的粟了。半坡遗址中还出土了白菜的种子,可见当时不仅仅有粮食的种植,同时也有了各种蔬菜的种植。 

仰韶文化时期处于新石器时代,生产生活方式都还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粮食的生产水平仍然是比较低下的,采用的是刀耕火种的种植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这种耕作方式必然不能大规模产出粮食。同时早期阶段使用的石锄大多厚重,而在中晚期的庙底沟遗址发现了大量石铲,这些石铲工艺精湛,磨制得非常光滑。它们比早期的石铲携带更方便,提高了耕作的效率。也表明当时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石铲

总结:

仰韶文化的出现对于寻找华夏文明的渊源提供了有力的论证,也找到了华夏民族早期文明的发展形式,位于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所产生的各种类型制陶业,

在上古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的生产规模和制陶的工艺技术都达到了非常稳定的状态。

同时在仰韶文化中发现的农耕文明代表了华夏农耕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的发现对于构建炎帝时期的文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也对华夏一族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3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