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到底从哪里来纪晓
河源纪略》
乾隆四十七年,纪昀、陆锡熊等奉旨总纂《河源纪略》一书。七月十四日,乾隆皇帝下达上谕:“两汉迄今,自正史以及各家河源辨证诸书允宜通行校阅,订是正讹,编辑《河源纪略》一书。”
《河源纪略》于此,大学士阿桂之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等奉命,“前往青海,务穷河源。”阿弥达等在探寻黄河源头的过程中,绘制了大量的河源形势图,并把他们的经历和结论形成文本,一同上呈给乾隆皇帝。
乾隆帝命令纪昀等人编纂《河源纪略》,成书后收入《四库全书》。关于《河源纪略》的编纂者,有的说是“纪昀等撰”,有的说是“纪昀、陆锡熊纂修”。事实上,《河源纪略》一书的真正撰著者,于文津阁所藏《四库全书》中写得相当清楚。
乾隆帝《河源纪略》被收入《四库全书》第五百七十九册当中,在本书每卷卷首,都明明白白地列着纂修、誊录、详校、复勘者的姓名。
工部主事王念孙纂修了卷首、卷一和卷三十至卷三十五,计八卷;翰林院编修吴省兰纂修了卷二、卷三和卷十四至卷二十九,计十八卷;礼部主事任大椿纂修了卷四至卷十三,计十卷;由监察御史王尔烈详校,由刑部郎中许兆椿复勘;全书最后由纪昀、陆锡熊二人审阅定稿。
《河源纪略》一书于乾隆四十九年始告完成,全书共三十六卷。乾隆皇帝的上谕和他写的御制诗,录于卷首。
纪晓岚卷一到卷三是图说,共有《河源全图》《葱岭河源图》《河阗河源图》《北山河源图》等十五幅水域地理形势图,并一一加以解释;
卷四到卷八是《河源分合伏见表》、《河源星度表》、《河源流行方向表》、《河源今古地名表》,以表的格式介绍相关的内容,条目尤为清晰;
卷九到卷十三为质实,卷十四到卷十九为证古,卷二十到卷二十五为辨讹,这十七卷博引古籍,逐一进行分析,目的想证明黄河的发源地是阿勒坦噶达索齐老上面的天池。
卷二十六到卷三十一为记事,主要记述了从汉到清代的历代统治者在西域各少数民族居住区的显赫武功,诸如“攻数日,屠之”、“歼贼无算”、“追斩五千余级”、“诛戮其精壮,迁徙其妇稚”、“击杀其老弱”、“人畜溺死无算,剿杀余众,河水为之不流”、“屠其城”等等,比比皆是,其中还有一些和亲的事迹夹杂其中;
卷三十二到卷三十五是杂录,这部分是从各种史书、笔记中摘录的有关河源地区各少数民族的物产、风俗、舞乐以及古迹轶闻,对其中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书中则加有按语,给予详细的剖析和批驳。
今天我们当然知道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北麓的古宗列盆地。但是,《河源纪略》却误认为黄河发源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坦噶达索齐老之上的天池。
为此阿弥达等人还曾辛辛苦苦地“前往青海,务穷河源”,后来纂修者们又仔仔细细地质实、证古、辨讹了一番。尽管如此,是书还是有许多价值的。
全书洋洋洒洒六十多万言,绘图制表,考证古今,并且杂录河流所流经地区的风俗、物产、古迹、软事等,十分详细,还是有阅读价值的。
更何况他们证引广博,涉猎古籍达一百零五部之多,就地理类书而言,它的学术价值还是应当肯定的。
《八旗通志》
乾隆五十一年四月十九日,乾隆帝下旨重修《八旗通志》。
八旗,即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旗色,是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兵籍编制。其中镶黄、正白、正黄称上三旗,在清初属亲军;其余的被称为下五旗。后来,又设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共二十四旗。
《八旗通志》最初二百五十卷,雍正五年到乾隆四年间修成,分八志、八表、列传。
八志包括旗分、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包括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直省大臣、选举等。所收史实到雍正十三年。乾隆五十六年,纪昀出任《八旗通志》馆总裁。
到乾隆六十年,他领纂续修第二集,共三百五十六卷,共记载了乾隆一朝六十年的事迹。纪昀在《《月山诗集〉序》中曾记载这件事:“乾隆乙卯,余纂《八旗通志》,仿《汉书·艺文志》例,搜求《四库》之遗籍,隋珠和璧,多得诸蠹简之中。”
嘉庆六年十一月初八,年已七十八岁高龄的纪昀又被任命为《大清会典》馆副总裁。
《大清会典》原名《钦定大清会典》,始修于康熙三十三年,后来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曾增修,因此又称为《五朝会典》。
其体例仿照《明会典》,“以官统事,以事隶官”,依据清政府的行政级别排列,于各衙门下按年排比,记述各级官吏的职掌和事例,可以说是清代典章制度的总汇。
从乾隆朝起,将典则和事例分开,分别排别撰为《大清会典》和《大清会典则例》。从嘉庆朝起,又成为《会典图》。光绪二十五年修成一百卷,按年代逐一排列,记载清初到光绪二十二年关于宗人府、内阁、军机处、六部、理藩院、都察院、各寺监、八旗都统、内务府、神机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诸部门以及垂帘听政、亲政礼制等相关事务。
《大清会典》对于各个机构均详细介绍他的编制、职掌、因革、掌故等。这部政书可以说是研究清史的重要资料。我们现在通常所言的《大清会典》实际是指“光绪会典”。
纪昀主持修撰的《大清会典》,底本是九百零九卷,记载的是乾隆一朝的史实。嘉庆九年,他为续修《大清会典》缮正本请明定章程事奏请皇上的奏折,讲得清清楚楚。
从乾隆二十一年算起到嘉庆九年,也就是从纪昀三十三岁直到八十一岁,在这四十九年的时间里,他至少领纂续修了十一部巨著,其中包括有丛书、政书、史书、类书、民族史、地方志等不同门类的书籍,可谓学贯古今,学问精详,不得不令人佩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