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冼星海之女在浙

中科助力健康中国 http://www.ykhongye.com/

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黄河之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80周年。

“年母亲怀我的时候,父亲正在延安的窑洞里写《黄河大合唱》。”6月14日,冼妮娜——创作《黄河大合唱》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唯一孩子,在浙江图书馆与读者分享她心中逝去的父爱,和父亲那份永不磨灭的爱国情怀。

访谈前,冼妮娜将自己主编的《黄河大合唱》(第二版)捐赠给民盟浙江省委会及浙江图书馆,用独特的方式纪念父亲冼星海(.6.13——.10.30)诞生年。

幻灯机投射出一张张黑白照片,回忆涌上冼妮娜心头。与《黄河大合唱》同龄的冼妮娜,和冼星海的父女缘分其实很短暂——甚至,他们都没有过交谈。

年,冼星海受党中央派遣前往苏联执行任务,为电影《延安与八路军》进行音乐创作和后期制作的时候,冼妮娜只有6个多月大。年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冼妮娜与父亲相处的时间定格在短短8个月。

冼妮娜与父亲在延安

怎样才能看清父亲模糊的样子?

从母亲和父亲朋友的口中,从整理文章、书信、日记,以及参加相关纪念活动的过程中,冼妮娜逐渐了解了父亲短暂却辉煌的一生:“他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把毕生的精力和才智都献给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他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对我奶奶说:‘不能为了一个母亲,要为全国千千万万的母亲,这样的团聚才更有意义。’”

歌以咏情,曲可明志。尽管只是渔民的孩子,冼妮娜了解的父亲却有音乐的天赋。冼星海年轻时,曾先后到北京、上海、巴黎学习音乐,24岁时就发出了“学音乐的人要负起重责,救起不振中国”这样铿锵有力的声音。

冼星海生命中最后的两年半是在哈萨克斯坦度过的。那时正是全世界人民奋起反抗法西斯侵略战争的艰难岁月。

冼妮娜回忆,“当时父亲不顾疾病缠身,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交响乐和组曲,还搜集和改编了大量哈萨克斯坦民间歌曲,这些都是他最后留给我们的光辉乐章。”

冼妮娜捐赠签名文集《黄河大合唱》给民盟浙江省委会及浙江图书馆惠存

虽然,冼妮娜最后没有像父亲一样学音乐。她在读大学时选择了工科,而后又调回杭州,就职于浙江图书馆。但冼妮娜认为,他们都在为国家的需要而默默奋斗:“我和父亲从事的工作不同,但我们的人生目标都是爱祖国、爱人民。”

好在时光不会磨灭英雄的故事。让冼妮娜感动的是,而今的中国和哈萨克的人民都没有忘记冼星海,和他创作的音乐。

在哈萨克斯坦,冼星海纪念碑伫立在冼星海大街与加加林大街的交会处。在莲花瓣状的碑身正面,分别用中、哈、俄三种语言镌刻着“谨以中国杰出作曲家、中哈友谊及文化交流使者”。

前不久上映的电影《音乐家》,讲述了冼星海于二战期间辗转来到阿拉木图,在残酷环境下得到哈萨克斯坦一家人救助的故事。电影发布会上,冼妮娜与冼星海远在阿拉木图时视若亲人的卡利娅动人重逢。谈及记忆中的时光,两个耄耋之年的姐妹时隔20年后,相拥着泣不成声。

冼星海的故里——国家级新区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则一直高度重视弘扬和传承“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爱国奉献”的“星海精神”。它如源头活水,教育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昂扬向上、奋发有为。

念峥嵘岁月;怀感恩之心。为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永不磨灭的爱国主义情怀,讲座同日,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向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女士赠送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中国画家宋忠元先生创作的作品《冼星海》复制品。

“星海精神”仿佛一把薪火相传、永不止步的精神火炬,至今仍闪烁着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的光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