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话生态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www.zkyyhhyy.net/index.html

新华社西宁9月21日电题:黄河源头话生态

新华社记者邓万里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黄河流经的第一县,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9月中下旬,这里部分区域已经飘起了雪花,气温降至零摄氏度以下。

早上8点多,记者驱车从县城往黄河源头方向扎陵湖乡行驶,走过一段柏油路后便是坑洼的土路。风大雪急,汽车在湿滑的路上左摇右摆,两旁是雾茫茫的一片,约80公里的路程几乎看不到人烟。

茫茫雪原中记者无意间隐约看到不远处有一顶蓝色帐篷,一缕青烟从顶部冒出。记者颇为兴奋,便决定前往探访。在帐篷外招呼了一声,只见一双粗糙的手拉开了帘子,一张笑脸从缝里探出来,热情地把记者迎了进去。

帐篷里共有5个人,衣服上印有“生态管护员”几个字,早上出去巡护刚回来,午饭还没吃。记者看到,炉子里烧的是牛粪,汤锅里煮的是羊肉汤,旁边的盆里放着一摞馍馍,一个角落里堆放着他们晚上睡觉用的被褥。

年纪最大的叫阿尕,今年61岁。阿尕说,他们是扎陵湖乡勒那村人,全村共有13个生态管护小分队,轮流在各个点上值班巡护,每个小分队由4到6个人组成。

在他们这个小分队巡护点的不远处,就是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鄂陵湖。在当地人眼里,黄河水流过“姊妹湖”后,才开始真正叫作黄河。

阿尕说,他们世代靠放牧为生,他家最多的时候有上千只羊和上百头牛,在过去生活还算不错。“像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这儿不少人家就有了高压锅,听说当时很多城镇都还没用上呢!”

但持续的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至2005年,玛多原有的4077个湖泊半数以上消失。牧民的生活遭受严重威胁,出现守着源头却没水喝的现象。

“草长得越来越低,湖也越来越少了,少雨季节还缺水喝,有时候得走上十来公里的地方去打水,牛羊都快养不活了。”阿尕回忆道。

沉默了一会,另一位名叫土关的管护员接上话:“可草原近些年又变好了!”

2005年,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4年,治理面积更广、标准更严格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接续启动,三江源地区生态得以稳步恢复。

为了退牧还草,许多牧民放下羊鞭,搬进了城镇,部分还受聘为生态管护员,除了领到草原奖补资金外,每月还有1800元的岗位工资。阿尕家2015年搬进了县城,家里原本女儿是管护员,由于女儿的孩子还小,阿尕就代替女儿来值班。

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已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个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起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当聊起现在的生态巡护工作,帐篷里的氛围又活跃了起来。一直没怎么说话的管护员南才开了腔:“过去过度放牧破坏了草原,现在反过来管护草原,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了,你别看咱们这里条件差,可大家心情越来越愉快。”

“现在给我们管护员还配备了摩托车和光伏发电设备,白天巡护也没过去辛苦了。晚上大家讲讲故事,实在无聊也可以听听歌。”南才说。

阿尕说,虽然近两年再也没有发现偷猎盗猎的情况,但依然不能疏忽。“每天都要巡护,要持续观察和记录野生动物,捡拾路人留下的垃圾,有时还要开展政策宣传。”

“你来的时候看到没,山上经常有野驴、黄羊,湖里的野鸭、水鸟也多了呗!”阿尕自豪地说,“可能是混熟了,感觉野生动物现在都不怎么怕人了。”

如今在黄河源头,黑土滩再度披上绿衣,野生动物种群也随之增多,大小湖泊已增至5000余个,玛多县重现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千湖美景。

聊天过程中,阿尕不时在往炉子里加牛粪,帐篷里很是暖和。拉开帘子,外面白皑皑一片,大雪已没过了鞋,一阵寒风吹过来,让人直打寒颤。

记者继续往前赶路,5位管护员也踏上了下午的巡护路,他们最远要走近60公里。风雪中,管护员身上的绿色工作服格外醒目……(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4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