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张占仓
立方大家谈专栏作者
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考察时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系统分析认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主要特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
一、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全长公里,流经9省区,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其流经区域地理环境变化非常大,沿线人民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独具特征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流域文化,还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国家文化。
从地域和流域角度分析,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和利用当地的发展条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包括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当地的发展观、生存观以及生产力发展方式。因为黄河流经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文化影响不仅包括干流流经地区,也包括沿线各支流流经地区。所以,黄河沿线的不同地段形成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都属于黄河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区域性文化虽然气质各异,但是却底色相同、本质一致。同时,由于黄河河道历史上改道的原因,黄河流域的范围曾经变化较大,特别是下游地区南至现在的淮河,北到现在的海河,都曾经是黄河流经区域,从而形成了庞大的黄河文化体系。
从人口迁移历史的视角分析,现在的岭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及西北大部分地区都曾经从中原大量移民,伴随这些移民而迁移的中原文化也被直接引进到我国南方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所以,沉淀黄河文化最厚重的中原文化对南方与西北地区均影响广泛,它们的文化之根是黄河文化。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历史上主要从山东大量移民,而山东的齐鲁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仍然是黄河文化。由此观之,黄河文化的深度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的黄河流域,而是辐射全国各个地域。
从空间地域的视角分析,黄河文化先后融汇了黄河支流上多个民族的地方文化,并在持续不断与更广地域的外界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鉴了很多外来文化的优点,特别是融入了部分东亚地区、中亚地区、中欧地区的文化元素,丰富自身的内涵,弥补了本身的不足,持续增加了自身的韧性与可持续性,逐渐聚集、融合、升华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地域文化,是东亚文化圈的主体文化。
从民族演绎历史的视角分析,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积累创新形成的有巨大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这样,刘庆柱明确提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原点、发源地,也是形成地,黄河文化是“国家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与“魂文化”。
按照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看,黄河文化确实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演进的主脉。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萌发、成长、壮大、成型和演变,融入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新要素,丰满了自己,更加铸就了独特的品质。
二、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黄河文化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一)根源性
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多角度分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在黄河流域特殊环境下孕育出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根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最早聚居生活与持续繁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财富,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迈开了中华文明前行的脚步,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并积淀了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多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现在的河南、陕西、山西大中原地区。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她是木之根本,水之渊薮。黄河文化的这种根源性,既具有国家意义,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具有全球意义,因为中华文明是全球四大文明之一,对全球文明发展与进步贡献巨大。黄河文化中崇尚的“家国情怀”历来是全球事业有成者为理想事业献身的精神源泉。黄河文化中推崇的“天人合一”“道出于天”等观念,是全球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推动可持续发展认识论思想的起点。
(二)灵魂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产生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孕育出了儒释道相结合、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黄河文化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传承的主干,是全民族心理认知的基本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
在抗战时期,一曲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心声的《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响起,并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夺取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一年之内四次调研指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视程度空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快速行动,掀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再一次体现出黄河文化的灵魂性。
(三)包容性
包容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态。“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包容性最为经典的表述。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区域,由此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长期融合、和谐发展的中华民族,也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体制的全社会主流意识,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
正是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主流价值观明确的特质,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通过交流互鉴,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滋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促进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形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开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开放包容的独特视角,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成为中国文化包容性智慧的新经典。包容文化为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忠诚性
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坐标。走进黄河流域数千年的文明长河,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始终是最广泛的道德认同标准。在我国历史上,从苏武“塞外牧羊”到岳飞“精忠报国”,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示的都是黄河文化中崇尚忠诚性的内核。忠诚,成就了无数伟人流芳百世的历史佳话,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等国家与民族最需要的危急时期,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对国家忠诚的品格,才孕育出无数无私奉献、为国尽忠的英雄豪杰,保障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文化的忠诚性,在家庭生活层面,则表现为孝道文化,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广大民众和官方政府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华孝道文化的基石。在黄河流域,“百善孝为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始终都是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起点,也是中华传统文明中家风家教传承的核心内容。这种纯正的民风影响了无数代黄河儿女的德行,也塑造出大量感人肺腑的经典故事。如河南省清丰县,古称顿丘,因隋朝时境内出了一个大孝子张清丰,影响非常大,唐朝大历年间,钦定更名为清丰县,成为我国唯一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时至今日,当地仍然崇尚孝道文化,弘扬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为纯洁社会风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健康发展蓄势赋能。
孝忠相通,忠孝两全,孝始忠结,相辅相成。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庭的责任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这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一个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一脉相承,孝与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
(五)原创性
从人类早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早期历史文献记载的伏羲氏作网罟、神农氏制耒耜、嫘祖始蚕丝,还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的大量石镰、石刀、石斧、石锛等石质农具,每一项农耕文化的创新成就都是黄河文化演绎过程中的文化结晶。尤其是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都是由黄河文化孕育创造的,象征着黄河文化的原创性,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从代表中华文化标志的文字创造和演进的历史看,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字起源之地,中华文脉肇兴于此、传承于此、灿烂于此。无论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还是安阳殷墟出土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从李斯规范书写“小篆”,到许慎编写出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再到活字印刷术和宋体字的发明和使用,汉字文明的每一步演变创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也从另一种视角揭示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
在民族精神追求层面,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以及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也都在黄河流域发端、发展和完善。其中,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从其周游列国开始直至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其踪迹主要活跃于中原地区。佛教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中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乃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少林寺至今仍然名扬中外,由此演绎出的“中国功夫”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最简明扼要的标志之一。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在函谷关完成了充满辩证法思想的中华哲学宝典《道德经》,至今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法家韩非子、李斯、商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法家主张。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均表明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
黄河文化的这种原创性,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因,更从内心深处塑造了中华民族鲜明的集体人格,留下了永恒的国学经典和浩如烟海的人文典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六)可持续性
国际学术界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它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全球其他三大文明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法保持连续存在,而作为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中华文明长期延绵,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至今仍然可持续发展,其可持续性特质特别宝贵。在我国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黄河文化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黄河文化是一种在全球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国家文化,她所孕育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文化内涵具有完备的系统性,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东方思想体系。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融合思想,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联系密切。在儒家思想中,贵和尚中,追求“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万事留余,就是“和为贵”,就是适可而止,讲究从长计议,不追求一时的利益最大化,不容易得罪人,无法形成零和博弈的不利局面。正是这种价值观,使东方文明具有稳定发展的内核,维系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性。
佛教中的禅宗等祖庭均在中原,道家思想的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在函谷关完成了著名的《道德经》,被称为哲学宝典之一,为世界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