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全文发布
国家文物局官方网站消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了《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全文如下:
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基本原则
第三节发展目标
第三章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
第一节全面调查认定黄河文物
第二节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
第四章推进黄河文物全面研究
第一节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项目
第二节做好研究成果发布与转化
第三节壮大考古科研机构
第四节全面挖掘黄河文物价值
第五章实施黄河文物系统保护
第一节强化黄河文物资源管理
第二节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
第三节促进文物保护科技创新
第四节持续推进文物平安工程
第六章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
第一节构建黄河文物展示体系
第二节创新黄河文物展示利用途径
第三节提升黄河博物馆展陈水平
第四节加强黄河文物新媒体传播
第七章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
第一节增进文明交流互鉴
第二节做好世界遗产申报管理
第八章组织实施保障
前言
09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推进黄河文物的系统保护,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特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的69个市(州);规划主要对象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为保持文化传承弘扬的关联性,在谋划实施相关重要举措时,根据实际情况可延伸至与文物联系紧密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水利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相关领域。
规划期至05年,中期展望至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基本情况
黄河横跨我国三级阶梯台地,在与巴颜喀拉山、贺兰山、阴山、秦岭、太行、嵩山、泰山等山脉的不断碰撞中,塑造了我国北方地理的基本格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目前,黄河干支流所流经的69个市(州)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约6.8万处,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博物馆35处,世界文化遗产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3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9处,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9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9处,中国传统村落处。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时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遗产进行系统保护。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部署黄河文物系统保护重大工程。
多年来黄河流域在考古、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古建筑、石窟寺保护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不强,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整体水平不高,让文物活起来方法不多,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保护与开发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融入当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效益发挥等方面尚不充分,难以形成对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有效支撑。
第二章总体思路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物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使命任务,统筹推进黄河文物的系统保护利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积极推动黄河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第二节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秉持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健全规划和制度保障,坚守黄河文物保护底线和安全红线;完善黄河文物合理利用的政策设计,创新以价值为导向的利用模式、方法和路径,充分发挥文物的综合效益,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黄河流域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布局,立足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推动黄河上中下游的地域文化研究、保护和展示;系统研究黄河文物价值体系,全面梳理黄河文物主要特征,提高政策和措施的针对性,分类推进、分步实施。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从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出发,统筹谋划考古、研究、保护、展示、管理工作,系统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建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齐抓共管,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城乡发展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紧密融合。
坚持文化引领,全民共享。以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为核心,系统阐释黄河文物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深化文物价值转化,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水平,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黄河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
第三节发展目标
至05年,完成黄河文物资源调查,建立黄河文物资源数据库,发布一批重要黄河文物名录,新核定公布处文物保护单位;实施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基本厘清黄河文物价值体系;实施一批具有带动和示范效应、影响力重大的黄河文物综合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开放率达到30%以上;建设黄河文化驿站,推出一批高水平黄河文物陈列展览,系统展示黄河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建立省部际协作协调机制;有效支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
至年,黄河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动态化、科学化和信息化;黄河流域“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黄河文物价值研究取得重大成就,黄河文化主体地位全面凸显;黄河文物无重大险情,预防性保护有序实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保护项目科技含量显著提升;黄河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和对社会开放程度明显提高,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生活;文物保护利用跨区域协调机制更加务实高效;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成效全面显现,全面支撑黄河文化旅游带发展。
展望年,黄河文物保护利用对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充分彰显;黄河文化全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知名的文明标识,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文化引领作用得到充分彰显,黄河文明的重大成就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支撑。
第三章加强黄河文物资源调查
第一节全面调查认定黄河文物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以黄河沿线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以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为主体,适当兼顾黄河故道地区,全面开展黄河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厘清黄河文物的数量、类型、分布、特征及保护利用状况。充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