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园口成为黄河上的著名渡口,是黄河河道流
柳园口成为黄河上的著名渡口,是在黄河河道流经开封城北以后形成的。宋代以前,黄河远离开封,自今孟县、延津、滑县一带向东北流入渤海。金明昌五年,黄河在阳武决口,河道南徙,经开封城北折向东南夺淮入海。开封自此成为濒河之城。此后,河水也变得暴躁不安,桀骜难驯,黄河河道南北滚动无常,时而经城北咆哮而过,时而在城南泛滥成灾。
明弘治十二年,黄河又在开封附近决口,河道重新迁回城北。此后,开封一段的黄河河道便基本固定下来,今天柳园口段的河道就是明代稳定后的黄河故道。柳园口也从此成为黄河上的一处重要渡口,现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航运渡口。明代以后,柳园口的名称和摆渡点略有变化,但这并不能影响柳园口那悠久的历史。时至今日,柳园口作为一处重要的渡口,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关于柳园口的来历,在开封一带还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据传,很久以前,开封附近的黄河并不像今天这样宽阔浩渺,只是一条可以涉水而过的溪流。两岸住满了人家,南岸有个柳家寨,寨里住着一个叫柳园的牧羊姑娘;北岸有个陈家庄,住着一个叫陈桥的放牛娃。
两人常在黄河滩一起放牧,成了一对亲密的小伙伴。黄河水流了一年又一年,河滩上的草黄了青,青了又黄,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柳园出落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姑娘,陈桥也长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女子怀春,男子钟情,爱情的种子悄悄地在两人心中萌芽了。
一天,河里飞来一对鸳鸯,陈桥问柳园:“这种鸟真的总是成双成对、棒打不散吗?”柳园红着脸说:“是真的,它们恩爱情深,死也不散呢!”陈桥手指岸边的大柳树说:“明天我来这儿接你吧!以后咱俩也像鸳鸯一样永不分离!”
第二天,两人一起向大柳树走来。两颗心早已飞到一起,两个人也越走越近。突然阴云密布,暴雨倾盆,河水猛涨,两人却毫不理睬,就在两双手紧紧地拉在一起的时候,一个巨浪打来,把一对情人卷进了汹涌的浪涛之中……
据说,这是因为黄河里出了一条孽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玉皇大帝知道此事后,便将柳园和陈桥收为天神,专门去管制孽龙。从此,人们就把柳家寨改名为“柳园村”,把陈家庄改为“陈桥驿”,并在柳园村开辟了一处渡口。
还有一种传说,说在很早以前,这里出了一个叫柳园的姑娘,长得美艳绝伦,被皇帝选为美女,由此渡河进京。柳园思念家乡和亲人,坐在船上看着渐渐朦胧的村庄,不禁失声恸哭。哭声凄切哀婉,感动了黄河,黄河掀起了滔天巨浪,打翻了龙船,把柳园接走做了水神,守护在家乡旁边。以后,人们便把这里叫做“柳园口”了。
明代以后,柳园口成了黄河中下游的一处重要渡口,它南倚开封古城,北连豫北和冀鲁平原,是开封北面的门户和中原地区南北交通的要冲。公元年,清乾隆帝南巡时,就是由此渡河的。他知道黄河的凶险,乘船渡河前特意写了一篇《驾过柳园渡祭文》,并“馨香式荐,默鉴精诚”,祈祷“神尊”和“水伯”保佑,事后还写了一首《渡黄河》的七律诗,感念神灵佑护他“风平稳过柳园渡”。
解放前,柳园口虽为中原地区的南北交通要津,但仅有几条破旧的木帆船往来摆渡。这里的黄河滩多水险,行船十分艰难,经常有船翻人亡的事故发生。为求平安,渡口的船工和过往的客人都要焚香拜祭,祈求神灵保护。
还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禁忌,如姓陈的人只能说姓“耳东”等,凡是“沉”、“翻”、“死”之类不吉利的字和它们的同音、近音字都不准提及;稍遇天气异常就要停渡。加上当时社会黑暗,兵匪横行,地痞恶棍霸占渡口,敲诈勒索过往行人,甚至谋财害命,旅客渡河便如过鬼门关。
今日柳园口,位于开封市北郊约12公里处的黄河南岸,隔河与陈桥镇遥相对应。这里的黄河,两岸河堤间宽达8公里,河面宽米,极目远眺,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蔚为壮观。为满足国内外游客的要求,近年来,已开辟为黄河游览区,大堤上屹立着明代政治家于谦治理黄河时铸造的高2.66米的独角朝天的镇河铁犀,游人可乘船饱览黄河两岸的壮丽风光。
黄河柳园渡口段的河床比开封地面高出约10米。登上大堤南望,千里沃野如处盆底。这是因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滚滚奔流的黄河冲刷着黄土高原,每年都将大约16亿吨的泥沙挟带到下游平原和大海。若把这16亿吨泥沙筑成高、宽各1米的土墙,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27圈,而这些泥沙大约只有1/3被带入大海,其余则沉积于下游河床之上,使下游河床以平均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
黄河流至开封段,恰是奔腾出山区、进入平原之际,河面骤然宽阔,流速大大减缓,加快了泥沙沉积的速度。这里的黄河水泥沙含量,最大时可达每立方米公斤,用瓶子盛出一瓶河水,不一会就可看到瓶底沉积了厚厚的一层泥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封柳园口一带便形成了宛若天河的“悬河奇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