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党史皮旅在巩义的光辉历程
在人民解放军的数百万雄师劲旅中,有一支颇具传奇色彩的部队——皮旅,这支部队因首任司令员皮定均将军而得名,他在太行山诞生,在豫西发展壮大,在中原突围中成名。在豫西作战期间,皮旅的司令部驻扎在巩义(原名巩县),与巩义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皮定均将军
为什么是?
巩义人民的抗战历史有多长呢?年7.7事变后,日本人曾经炮击、飞机轰炸过巩义,因为巩义当时有一个兵工厂——巩县兵工厂,是当时全国四大兵工厂之一,后来兵工厂被迫南迁后,日军飞机虽然多次轰炸巩义,但并没有很快占领,这样一直持续到年5月9日。年5月9日,离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离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全面胜利还有天时间。
年,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可谓胜利在望,形势一片大好。年初,在欧洲,盟军已经攻入意大利,开始进军罗马,美英盟军开始对德国柏林进行饱和轰炸,6月实施诺曼底登陆;苏联红军已经掌握对德战场的主动权,几乎收复全部国土,已经有部队反攻到波兰境内;美军在太平洋上已经逼近菲律宾,即将切断日本与东南亚的海上交通线。
年3月10日,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日军孤注一掷,发布1号作战命令,发动豫湘桂战役。现在,有的抗战影视剧中看到国民党将领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看到国军士兵英勇善战,威武不屈,也经常听到有些人抱怨,认为共产党小家子气,有意埋没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功绩,为国民党军喊冤叫屈。
那么,在年,在国际环境非常有利的情况下,面对日军最后的疯狂,国民党军队的表现到底怎么样呢?
年国民党军队面对日军的表现可以用八个字形容:“丧师失地,一溃千里”。豫湘桂战役8个月时间,国民党军队损失兵力50-60余万,丢失4个省会和座城市、7个空军基地和36个飞机场,丧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万人民沦为亡国奴。其中在河南的豫中会战37天,丢失38城。5月9日,巩县沦陷。
豫中会战要图
沦陷后巩义人民的悲惨生活
当时,由于受到连年战争的破坏,严重的旱灾、蝗灾、瘟疫、苛捐杂税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巩义经济百业凋敝,人民的生活十分困苦。
据《巩县志》记载:年,巩义人口高峰时有36.1万,但是到了年,全县人口只剩下15.6万人,当年因为旱灾、瘟疫巩义饿死1.9万人,逃荒8万余人。
由于国民党正规军和地方部队都没有抵抗,日军很快占领巩义,并建立了维持会、新兴会等汉奸组织,巩义人民陷入更加深重的灾难之中。
解放前巩义站街的老县城
据记载,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巩县,日军炸毁民房窑洞余间,残杀炸死群众人,致伤残余人,奸淫妇女余人,致死6人,其中包括1名12岁的女童。强征民工余人,其中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十一二岁的孩子,都要自带干粮为日军做苦工,其中有60余人丧生,其他还有数不尽的粮食财产损失,可以说日军犯下了滔天罪行。
我曾听到一个故事,能反映巩义人民的生存状况。当时有一位年轻妇女被安排去黑石关为日军“服务”,她家里有老人,有孩子,不愿意去,但是她男人打她,逼着她去,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怎样严酷的生存环境,才会使一个男人做出如此不顾廉耻的事情!她从日本人那里回来的时候带回来的有白糖和酱油。这些现在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东西,在当时那个很多人饭都吃不饱,盐的都吃不起的年代,是很少见的奢侈品了。
国民党及其军队就是烂人
日军攻击豫西时,国民党正规军争相狼狈溃逃,损失惨重,蒋介石大为恼怒,追查责任,后来不经审判枪毙了傅维藩等师、团长,作为替罪羊敷衍国人,战区长官汤恩伯、蒋鼎文战后被撤职。
当时国民党军之所以如此表现,是因为军队内部贪污腐化,意志衰退、军纪废弛,对老百姓横征暴敛。豫中会战时,国军有许多被老百姓缴械的,河南人民恨国军甚过日军。当时流传一句话“宁愿敌军烧杀,不愿国军驻扎”。
正规军如此,地方部队怎么样呢?国民党在巩县有国民兵团、游击支队、自卫团等地方武装,他们从县城站街逃到涉村、夹津口、西村和鲁庄等南部山区一带,当时巩县的政治生态可以视为全中国政治生态的缩影,县长赵芝庭是外地人,与地方实力派姚云庭等人矛盾很深,姚云庭、张子洞、李青标等人各有几十到-人不等的武装,在西村镇东村、堤东、候地、回郭镇等地各占一块地盘,拥兵自众,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但对于日伪的暴行,他们不敢有任何反抗,还暗中与日军来往,争相输诚,接受日军委任,以求自保。
八路军进入巩县的第9天,就夜袭黑石关,用的也不过-人,为什么国民党的巩县地方武装,作为本乡本土的人,还是政府武装,却不敢对日军用兵呢?
分析一下,原因有很多,如地方武装力量单薄,战斗力不强,武器装备、后勤供给都没有可靠保障等等,但是归根到底就是一条,他们都把特权和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手中的武装看作是自己的政治资本,看作确保自己特权和利益的工具。因此,他们才不会为了保护老百姓而与日军作战。
皮旅的部分官兵
皮旅进巩义后的主要战斗
根据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指示八路军太行军区抽调部队组建了皮旅的前身——“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司令员皮定均,政委徐子荣,支队共辖第35团、第3团两个小团,共有11个步兵连、1个机炮连、1个警卫连和1个地方工作队,共余人。
9月5日,支队在林县召开誓师大会,9月6日从林县出发,经过半个月的行军,渡黄河、跨越陇海铁路,21日到达豫西敌后,支队番号改为“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部队活动范围包括巩义、偃师、登封、新密、荥阳、汜水等地。
10月3日,3团参谋长沈甸之带领一个连队,由登封县进入巩县。因巩县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群众基础较好,随后支队司令部、嵩山专员公署设置在巩县南部,使巩县成为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
在抗战期间,就有国民党攻击共产党和八路军,说他们“游而不击”,“乘机坐大”等,皮旅在接下来的约一年时间里,在巩义就有极为出色的表现。
袭击黑石关。年10月12日,皮旅进驻巩义的第9天,组织兵力夜袭黑石关。战斗于当晚10时打响,约进行20分钟时间,共击溃日军1个小队和多名伪军,俘敌13人(内有4名日军),烧毁敌汽艇13艘,解放民工0余人,打乱了日军修桥西侵的计划,取得了进入豫西后对日作战的第一个胜利。
巩西南战斗。年12月1日,讨伐公开投敌的汉奸姚云亭、李忠应部,歼敌约人,沉重打击联日反共的顽固势力;
回郭镇战斗。12月7日,在回郭镇清易镇明山寨,打击姚云亭等残余顽固势力,歼敌余人。
袭击龙尾。龙尾村是当时县城附近最大的日伪军事据点,当时村里及附近驻有日伪军多名。年2月13日夜(正月初二),皮定均亲率支队主力和地方部队袭击龙尾,但因地形不熟,敌情变化,攻击受挫,回撤被围,突围过程中,为保护首长,特务连的一位班长和17岁的通讯员杨乃全,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部队被打散,几天后才全部收拢。
琉璃庙沟伏击战。琉璃庙沟位于新中镇,当时是嵩山专署和3团等部队驻地,年6月18日夜,日军两个中队及汜水、荥阳、巩县的0多伪军发动偷袭,3团团长钟发生早有准备,各部密切配合,顽强作战。战斗从凌晨4:30开始上午10时结束,共毙俘伪军人,歼灭日军人,击毙日军大队长,大灭了日寇的威风。
皮旅的进攻让日军恨之入骨,也遭到日军的疯狂报复。年1月31凌晨,日伪军偷袭皮旅第5区干队,17人不幸被俘。其中9人在县城站街张家坟被日军用以新兵练习刺杀,英勇就义。
巩义抗日民主政府第四区政府遗址
共产党在巩县的财政经济政策
根据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现状,皮旅和地方党组织、抗日民主政府制订的财政政策和开展一些活动。现在看来也很有新意,让人很受启发。
1、借粮度荒。年冬至年春,青黄不接出现粮荒,抗日民主政府在摸清底子的情况下,召开群众大会,发动借粮,提出“保借保还,到时不你,借斤还斤做损耗”方法,仅堤东村就报出粮食5.5万公斤,帮助缺粮户顺利渡过春荒。
2、倒地运动。倒地运动是因为年旱灾许多农民被迫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土地而引起的,当时国民党巩县政府也出台了政策,要求原价赎回,但并没有执行下去。抗日民主政府认为倒地对贫苦群众有利,就坚决执行。
年冬,倒地运动先在巩义开展,后推广到周边各县。倒地坚持的原则是“穷要倒富,富不倒穷,贫富相等,协商解决”,倒地的相关规定具体,手续简便,易于执行,对于拒不执行倒地的,组织群众开展说理斗争,迫使他们倒地。
山川村农民宋瑞两年没有倒回的2亩土地,被抗日县政府1天解决,据统计,仅芝田等5个乡镇就倒回土地13亩。倒地运动使贫苦农民认识到共产党、八路军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他们深情地喝道:“毛主席在延安,听说(哟)豫西有灾难;发来大军三十万,一心(哟)想搭救咱,共产党、八路军,抗战(哟)倒地为人民。豫西从此见天日,打败(哟)鬼子享太平”。
3、减租减息。-年,巩义贫苦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租种土地,一般要交收获量的50%作为租子,高利贷的盘剥也很严重,被农民称为“驴打滚账”。
抗日政府实行党中央的“二五减租,分半减息”政策,深入群众开展工作,对于不愿减的地主,进行说理和处罚,对于不敢减的群众,予以说服教育,此举减轻了群众负担,受到群众拥护。
4、合理负担。公粮征缴废除国民党的按银两计征的办法,实行合理负担,累进征收,以人均产量60公斤为起征点,实行以每户土地多少、人口多少、产量高低为依据,人少地多总产多的多征,人多地少产量少的少征,征收数额为总收入的5%-40%,减轻了广大农民的负担,也让富裕农户留足了口粮,深得民意,有力保证了根据地公粮征收工作的顺利执行。
皮旅和抗日民主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青年人纷纷参军参战,参与抗战,老百姓则给部队送水送饭,照顾伤员,极大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
日军投降后,年9月26日,国民党军胡宗南、刘茂恩从西东两个方向进入巩义,皮旅总部被迫转移,10月5日收拢部队后撤离豫西,南下大别山。一年的时间,皮旅已经由人发展到约人的一支兵强马壮的劲旅了,其中有四五千人都是来自豫西各县的子弟兵。
现在的皮旅
来源:巩义市融媒体中心,作者:河洛一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