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探寻黄河故道
马岩,某中学高级教师,爱读书,偶尔写些文字。
探寻黄河故道
文/马岩
我要说的黄河故道就是我们山东单县和河南虞城接壤的这一段,这一段离安徽砀山也很近,鲁豫皖三省界碑离这儿也不远。
昨天与妻子到孟寨走亲访友,下午顺便开车去了南边与河南虞城的张集镇搭界的黄河故道,孟寨街上沿开始爬坡,上面便是三堤,原先我以为是山堤,其实应该称之为三堤,有三堤之说就一定有一堤二堤之说,是否有四堤,不知道,没有探究过,有人说四堤在故道之南,田庙附近,当然也是东西延伸。这些堤都是为挡黄河水而建的,如今这些堤只剩些残迹甚至有的地方已消失。黄河在过去老是决口改道,最后一次改道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老蒋为阻止日军西进郑州,炸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至此,凡是历史上黄河流经的地方都称为黄河故道了。
这三堤当然也是东西延伸,往西一直延伸到曹县那边,一些村庄的命名叫什么X堤口、X堤头、X堤湾,都与这堤有关系,史书记载的太行堤应该与此堤相关。一直往南,是一条柏油路,因年深日久,好些地方已压坏,颠簸的厉害。经过一个村庄后,又到一村,街两边整齐划一,都是二层小楼,应该是统一规划的,路边有一村庄标牌“土疙瘩”,这村名很特别,印象也很深刻,我一女学生就是这个村的,印象深刻还有一原因,宣传部一位朋友曾写过一篇关于土疙瘩村的文章,介绍的就是杨楼镇土疙瘩村举办第一届“牡丹节”,土疙瘩发展地域经济,广种牡丹。前面又一巨大标牌横跨路面,上写“欢迎再到杨楼来”,这意味着“土疙瘩”已是杨楼镇的边界,更是单县的边界了,过了河就属于河南虞城了,到村南头,小油路往东南拐弯,路边又一村庄标牌“尖嘴王庄”,感觉这村庄名也是有个性,难道都与这黄河故道有关系?原先黄河决口泛滥冲刷,是不是有一巨大的土疙瘩突兀而立,老百姓为躲避洪水栖息于此处,后来就繁衍生息形成一村庄,遂命名“土疙瘩”?为躲避洪水,王姓村民聚集在一个比较尖的沟嘴子上,后来在此居住安家,遂命名“尖嘴王庄”?我只是猜测而已。
继续行驶,已看见汪汪河水了,河水泛着金光,我们已到东岸边了,水在西边,水边是已经干了芦苇,随风摇摆,视野很开阔。这时车载导航发声“你已到河南商丘虞城”,有意思的很,这时候感觉我们正处于故道的正中间。遂把车停在南边比较开阔的地方,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出省了,这一出省是不是意味着返家之后会让你做核酸检测?信步下了堤岸,堤岸全部硬化,坡度较缓,有好几辆小轿车停在上面,还真有不少人在这里玩耍,有放风筝的,有钓鱼的,有在芦苇边拍照的。一条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里,水面上金光闪闪,看这一段故道的水,不像河,像个湖,是个河湾,东岸、北岸、南岸水泥硬化,东岸上边就是通往虞城张集镇的小柏油路,路两边各有护栏,沿河岸路上有太阳能路灯,这古老的黄河滩白天不孤单,夜晚有路灯的陪伴,也不孤单。一个风筝悬挂在芦苇边一棵光秃秃的杨树上,北边的小树林里有三棵杨树顶上各自挑着一个鸟窝,在夕阳的映照下有着诗一般的风景。
印象中,依稀记得四十年前到河南官庄走亲戚是坐船过去的,那时单虞公路可能还没修建,要不然怎么是坐船去的呢,在黄岗镇南边有一村庄叫渡口王庄,到河南一定是从那儿去的,要不然怎么叫渡口王庄呢?记得当时河很宽,水很多,而今故道多处断流,只有低洼之处才有很多积水,故道断流搁浅之处已被人们开荒种地多年。现在县委县政府致力于保护、传承、发展故道,以浮龙湖为依托,大力兴建浮龙湖旅游度假区,其中就包括黄河故道湿地景观区,并在黄河故道开发基础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宣传浮龙湖、宣传故道文化。
离开水边,折而上岸,东边有一院落,屋顶之上赫然写着“KTV娱乐城”,啧啧,这里还有唱歌的地呢!信步南走,有一水闸赫然矗立,上写“王安庄泄洪闸”,泄洪闸归属虞城张集镇,旁边是张集镇王安庄警务室,与警务室挨着的是一院落,门前标牌上写着“商丘师院无人机实训基地”。呵呵,想不到这里还是块风水宝地呢!
看看夕阳西沉,天色将晚,不宜久留,遂启程返家,留诗赞曰:
故道黄河是我家,再无漫天千里沙。
全域旅游今胜昔,喜看我家大变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