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75首其五

6、《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玉雕一样的新柳碧玉婆娑,无数柔嫩的柳条挂下来象丝带一样。细长的柳叶是谁剪出来的呢?原来二月的春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

注释:

1.绦:丝绳、丝带。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肢”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也许有人会问,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作为人的形象,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小家女”一类的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7、《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从小离开家乡年老才返回,我的乡音没变头发却已稀疏。家乡的儿童看我是远方的客人,他们笑着问我从何处来。?

注释:

1鬓毛:耳边的毛。

2衰:疏落。

赏析:

偶书,偶然写下来。作者从小离家,到八十多岁才回到故乡,家乡的孩子们不认识他,把他当成了客人。作者捕捉住这个有趣的场面,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绘出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口吻,更表现自己久客回乡的心情,使读者感受到浓郁亲切的乡情和人情味。

?8、《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黄河远远流淌直飞上白云端,孤零零一座边城屹立在崇山峻岭间。兵士们何必吹着羌笛奏起衰怨的《折杨柳》,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

注释:

1凉州:古地名,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凉州词》:即《凉州曲》,是盛唐时期流行的一种曲调名,为凉州歌的唱词,非诗题。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原曲谱,配上新的歌词演唱,并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凉州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其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一作“黄沙直上”。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城池。仞:古代的长度单位,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4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属横吹式管乐。何须:何必。《杨柳》:名为《折杨柳》的曲调,属乐府《横吹曲》,内容多为惜别伤春之词。

5度:越过。三四两句的意思是: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到玉门关的啊!

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在唐代就是广为传唱的名篇。这首诗既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边塞将士满怀同情和敬意的军歌,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被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称为“绝句之最”。最能表现西北壮丽山川之美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诗人被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所震撼。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作出了环境铺垫。第三句引入羌笛之音。那羌笛吹奏的是《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战士的离愁别绪了。“何须怨”三字委婉蕴藉,从中可以看到当时边防将士乡愁难禁,字里行间也可以感受到战士们意识到卫国戍边责任的重大。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战士们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那倒不如就抛掉儿女情长、离愁别绪,全心全意地戍守边疆吧!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得悲壮苍凉,见出边地战士之苦,却悲而不失其壮,没有颓唐的意味,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成为“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

9.《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太阳贴着山落下去了,黄河水滚滚流向大海。想要看到千里之外更壮观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一层楼。?

注释:

1依:依傍。依山,给人以白日与山紧紧挨在一起的感觉。从“依山”到“尽”,有一个过程,诗人写出日落的动态,也可以想见他已目送落日多时了。

2入海流:包含着诗人的想象,从鹳雀楼是看不到海的。

3穷:尽。千里:表示很远的地方。

赏析:

鹳雀楼的旧址在今山西永济西南城上,三层,因楼上常有鹳雀栖息,所以叫鹳雀楼。鹳雀楼面对中条山,下临黄河。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太阳傍山而落,黄河流向大海。这宏伟的景象吸引着他,他想看得更远更远,便再登上一层。这首诗本来是写登楼的过程,但包含了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10.《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里贪睡眠不知不觉天已破晓,醒来时四处已传来鸟儿的啼叫。忽记起昨夜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谁知道满枝盛开的花朵凋零多少。

?作品赏析作者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年届四十,才到京城长安考进士,希望一展抱负,可惜事与愿违,仕途困顿,修道归隐终老。孟浩然诗艺独特,与王维并称“王孟”。《春晓》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中第一句“春眠不觉晓”是倒叙,也是点题,写春睡的香甜酣畅;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即兴写生,素描悦耳的婉转鸟啼,也暗示自己被鸟鸣吵醒的这个原因;第三句转述回忆,从昨夜纷洒凄迷的“风雨声”这听觉印象,联想到第四句缤纷遍地“花落知多少”的视觉画面。而最后的这一问句,既勾勒了一幅春晨雨后艳阳温煦的绚丽图景,也反映了诗人爱春惜花的情思和心境。这首惜春诗语言浅易,看似口语,却又韵致跌宕,情与境会,深得大自然的真趣,灌注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自然天成的文字天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7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