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年前,蒋介石决堤黄河淹日军,89万百
在今天的河南郑州市有一条主干道名叫花园路,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北走可以到达黄河大堤,接着就走到了著名的花园口风景区。
几乎每个河南人对花园口都非常熟悉,尤其是老一辈的老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花园口能够如此“闻名”,倒不是它的景色多么迷人,而是一件发生在83年前的一场人为惨案。
时至今日,在这场灾害中受灾的幸存者提到国民党三个字,都气得咬牙切齿,含着泪花不停地念叨:“八十多万条人命啊!就这样一夜之间都死了!造孽!真是造孽!”
这起让一代人无法忘怀的伤痛,就是上世纪著名的惨案之一——花园口决堤。不过真正让人感觉到痛心的,是因为这场灾难并非天灾而是人为的。
正因为此事,也有人说,从年开始,蒋介石就注定了自己的失败。
图-被淹没的村庄
那么,在83年前的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有80多万老百姓会在这场灾害中殒命?为什么国民政府愿牺牲80多万老百姓的性命?这背后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最后的希望
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我国也打响了全面抗战的号角。
为了驱逐鞑虏,抵御敌寇入侵,国共两党握手言和,进入合作时期。奈何日军的攻势太过迅猛,从我国东北地区一路南下,天津、北京、上海、苏州等多个城市相继被占领,就连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南京也遭沦陷。屡屡取得胜利的日军变得十分骄横,甚至猖狂地提出“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本人之所以敢这么嚣张,说白了是因为中国的部队打不过他们。落后就要挨打,软弱就要被欺负,想要扬眉吐气,自己当家做主,就一定要打胜仗!
图-日军占领某城镇
年仲春,清华日军从山西、河北方向向黄河一线进行逼近,并且从山东跨过黄河,进入了我国鲁南地区。日军仿佛出入无人之境,进攻异常顺利,也变得更加得意忘形。
面对如此嚣张的敌人,中国军队忍无可忍,在上海发动了反击战,战争局势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在四月取得的台儿庄大捷,不仅挫败了敌军的锐气,更是鼓舞了我国军队的士气,也让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被打破。
正当举国欢庆的时候,蒋介石准备趁着士气高涨,调集大军作战,进一步扩大战果。蒋介石命令60万大军在徐州地区会合,准备和敌人一决死战。
然而狡猾的日本人当然也发现了我国军队的“小心思”,同年五月,攻下了徐州,并且计划由北向南挺进陇海线,直接拿下军事地理位置极佳的郑州。
如果土肥原贤二顺利拿下郑州,那么最多需要两周的时间,日军就能顺利到达国民政府当时所在的武汉,国民政府危矣!
蒋介石为了能够保住郑州,甚至不惜亲自来到了作战区指挥。但强势的敌人也很快派兵强渡黄河,切断了我方的援军增援,意图让国民军队沦为“孤军”。
实际上,在这场“狭路相逢”的战斗中,国民军队的人数相当可观,甚至可以说有绝对性的优势。如果只靠人数制约,其实日方并不占优势。但土肥原贤二却突然对兰封地区进行突围进攻。
日军的装备非常精良,还有德式坦克,相比之下国民军队的装备确实稍逊一筹。
但身为一名中国军人,本应守护一方黎民百姓的安康。没想到负责镇守兰封的蒋介石部下桂永清,在遇到土肥原贤二的部队后,仅仅守城一天就临阵脱逃,兰封因此失守。
接下来发生了更加戏剧性的一幕,本来土肥原贤二并没有计划占领商丘,但负责镇守商丘的部队却因为胆怯不战而逃,对方还没开火,就把自己的地盘拱手让人了。
接连失去的这两座城池,国民党军队前后投入了15万余人,让他们闻风丧胆的日军,却仅仅只有两万人。
这样天大的笑话,就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承认:“兰封战役可谓是千古一大笑柄。”
图-土肥原贤二
随着兰封的失守,郑州变得唾手可得。一旦日军占领郑州,那么武汉就进入生死存亡的阶段。年6月,蒋介石亲自主持了最高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当时我国军队岌岌可危,位于北方的日本军队已经向郑州逼近,位于长江下游的日军也在伺机而动,希望以南北夹击之势拿下武汉。会议开始前,不少国民党高级将领都纷纷猜测蒋委员长可能要放弃武汉。
焦躁的蒋介石在会上问:“如果集中全国可用船只车辆,实现武汉撤退需要多长时间呢?”
陈诚回答:“最少十二个月。”
图-陈诚
蒋介石又向参谋总长何应钦发问:“北方之敌最快多久可逼近武汉?”
何应钦略微犹豫了一下,如实回答:“因有京汉铁路之便,如郑州一失华中基本无险可守,估计不超过一个月。”
蒋介石:“那么苏皖之敌呢?”
何应钦:“华中派遣军只能沿长江进攻武汉,此为山地对我军有利,可御敌三个月。”
蒋介石:“如果敌寇两面同时进攻,结果当如何?”
何应钦:“无法预料”。
此时会议已经陷入了一片寂静之中,连呼吸声都显得十分沉重。蒋介石看了看地图,用手指在郑州画了一个圈。
图-何应钦
来自德国顾问的“战略书”
其实早在年,也就是侵华战争爆发之前,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陆军上将法肯豪森将军,就曾经给蒋介石递交了一份《对日战略书》。
其中,法肯豪森将军预测:“如果中日开战,侵华日军将沿长江水道和连接北京汉口的京汉铁路夹击武汉,导致战局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
法肯豪森将军还特别“贴心”地列出了一套应急方案,建议日军危急开封郑州时,黄河将成为最后一道防线,届时利用人工泛滥,能够增强其自身的防御力。
当蒋介石看到这份文件时,觉得非常震惊。他不可想象法肯豪森将军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建议?于是他在这份文件上打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图-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
老天爷就是喜欢和人开玩笑,随着北方战局的迅速恶化,法肯豪森将军的预言得到了应验。
似乎现在已经没有“更好”的方案了。
听到要决堤放水,与会人员个个噤若寒蝉。也确实,如果他们掘开大堤,将会变成千古罪人,如果不掘大堤,那么,日军将很快挥师南下,武汉也会成为日军的囊中之物。要么祸国,要么殃民,似乎他们怎么选择都会成为千古罪人。
图-蒋介石
有人发出了疑问:“倘若决堤仍不能够阻敌,那又当如何呢?”
蒋介石:“公有万全之策吗?”
无人回应。
蒋介石:“此次决口有关国家民族的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这种紧要关头,要切戒妇人之心,必须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去干!”
最终,在蒋介石的拍板决定下,会议确定了最终的解决方案:“策定豫东大军向豫西山地作战略上之转进,同时决定黄河决口,企图成为大规模之泛滥,阻敌西进。”
也就是说,会在中牟与郑州之间决开大堤放水。而这个地点其实最先确定的并非是花园口,而是赵口。
图-士兵们动手决堤
并不顺利的“赵口决堤”
赵口位于中牟县城北边25公里,东西距离开封、郑州均不到百里。有相关史学专家分析称:
“一是预计到决堤后河水将沿年(道光23年)决堤的旧路流动,顺贾鲁河道,经过河南中牟、尉氏、扶沟、西华、太康、鹿邑和安徽太和、阜阳、颍上、霍邱、亳州等县,十天左右到达周家口,会合沙河东流入淮。
二是因为这一带地势较低,出水会比较顺利。更重要的是因为由此而下的这条水路基本上符合当前的军事形势,日军大部盘踞在这一带,黄水一旦放出,会把日军滞留在这片土地上。”
可实际上的赵口决堤行动并不顺利,因为人们事先对黄河水势估计过大,对黄河堤质估计过松,挖掘过程中决口的宽度又太小,所以刚刚决堤之时,水势还比较迅猛,但后来无论怎样加紧疏通,都没实现最初的设想。
紧急之下,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经过实地勘验后向蒋介石汇报,建议在中牟以西边,郑县的防区内,另外选择一个地方决堤。
其中东边的马渡口和西边的花园口都是两个不错的选择,两处的地形都非常利于出水。不过,马渡口和赵口的距离比较近,正在向中牟逼近的敌人可能很快就能接近马渡口,而花园口和赵口相距26公里,地形地势也更占优势。
关于黄河素来都有“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说法,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从河南孟津县到黄河入海口,这一带非常容易发生决堤,因为这里正好是黄河堤防所在的一部,就好像豆腐块儿一样,非常容易被洪水冲脚,花园口正好位于黄河一部的上端,一旦辅以人工挖掘,那么滔滔洪水将一泻千里。
图-蒋在珍
花园口决堤后水流速度其实非常小,但黄河的“豆腐腰”就是如此,一旦有一个缺口,那么将会以非常迅猛的速度自行冲刷,越来越大。加上当时下了大雨,黄河水位猛涨,花园口附近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滔滔洪水奔腾而去,昔日平原一夜之间成为了一片泽国。
从现在我们能查到的一些视频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花园口决堤发生后,许多老百姓根本来不及反应,就被洪水吞噬了生命。
昔日热闹闹的村落,也因为洪水的泛滥,只剩下了村落里最高处的一个屋尖。
图-灾难中的河南:花园口决堤
据亲历者回忆:
“年6月9日的晌午,太阳当空,晴朗无比。邻村有一家人到我们村娶新娘,喇叭声脆,花轿耀眼,引得我立在村头观看。忽然觉得脚下颤动,接着隐约听到闷雷样的嗡嗡声由远及近,震得耳膜发麻,不多时洪水就涌了过来。几分钟的工夫,浑浊的黄水就涨到齐腰深。没过多久,大水冲下来,几米高的浪头将花轿卷得无影无踪。”
“村里人像炸锅了一样四处躲水,可洪水来势凶猛,我姑姑家住在下面的村子里,一家7口人眨眼间就被黄河水卷走了。”
当突如其来的灾难发生时,人们本能地爬到了大树上,抱着树干寻求最后的希望。由于水势迅猛,水流速度过快,一些人体力不支,或者来不及反应,就这样被大水直接冲走了。
在树上的人听到有人在水中呼救,本想下水救人,但洪水实在太大了,只能眼睁睁看着乡亲们被洪水冲走。
许多幸存者回忆起来,说当时村子里还住着一些没有撤走的官兵。他们朝天打枪,希望能够等来救援,但最后还是没有人来救,最后,村民和士兵们一起都被洪水冲走了,最后连尸骨都不剩。
在这场灾难中幸存的人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开始了逃荒的日子。
“那时逃难的人群慌不择路,没有吃的,人饿得昏昏欲倒,走着走着,身子一歪,就倒在了路上。沿途一路死尸,我的大儿子、闺女相继在逃荒的路上因饥饿和得病死去。第三天,水已淹到人的胸口,老乡们商量,快跑吧。大家聚在一起乘船向西逃去。后来水涨到一丈多深,没能逃出去的人大部分都被淹死了。”
“我拖家带口东奔西躲整整流浪了6年,把一生的苦都吃尽了。我们逃荒到豫东时,豫东已经沦陷了,一个老乡看见我们,让我们赶快离开那儿,说鬼子在这里无恶不作,被他们占领的每个村庄都有青年女子遭他们轮奸。我们赶快逃走,沿途看见乡间的树上,有好几具因受辱自缢的妇女尸体。”
图-受灾民众脱离家园,无家可归
真正的无人区
在这场洪水过后,黄河水也从花园口改道,从此黄淮平原遭到黄河水患肆虐9年之久,给豫皖苏三省留下了深重的灾难。
这次的决堤放水导致三省44个县共计89.3万人命丧黄泉,是南京大屠杀死亡民众人数的三倍。还有约万人流离失所,平方公里受灾。导致豫东大地连续八年饥荒,饿殍遍野。
当时有人形容:“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
这里从昔日人声鼎沸的村落,变成了一无粮,二无房,三无人,成了真正的无人区。
图-中央救济委员会派发救济品
蒋介石当然知道自己这样做有悖伦常,很容易引发民愤。所以自作聪明的蒋介石,最终把屎盆子扣在了日本人的头上,对外宣称是日本人用飞机炸毁了黄河大堤,这才导致了花园口决堤。
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一副“别什么脏水都往我身上泼!”的表情,一口咬定是国民党军队自己扒开了黄河,还要故意把责任推卸给别人。
于是在当时发生了特别戏剧性的一幕,那就是国民军队和日本人就“到底是谁导致了决堤”而不停地争论。
从历史事实的角度出发,突如其来的洪水,确实给日军带来一定程度的重创。据当时侵入豫东地区的日军第16师团第20联队上等兵东史郎在日记中的记载:
“早上,他刚支上锅准备吃早饭,军队中便传来了‘敌人炸毁了黄河堤坝,大队及时疏散’的命令,士兵们紧急转移,没跑两步,便发现湍急的浊流滚滚而来,冲走了一个个村庄……”
东史郎在日记中提,洪水确实导致日军后勤部队失去联络,断了后勤补给,一度缺水缺粮。
不过,根据双方披露的材料来看,在这次黄河决堤中,日军伤亡人数约为两万人。豫东战场的战士也随着黄河决堤渐渐冷却下来,因为决堤而导致改道的新黄河成为了豫东平原的新军事分界,日军只能盘踞在黄泛区以东,中国军队则驻守西岸。
这场决堤却是给中国的抗日战争局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效地改变了日军的进攻路线,并且歼敌2万人。这样的“成果”和人民付出的惨重代价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才决定在花园口堵口,并且在次年开始实施堵口工程。但此时的花园口决堤处已经从4米宽冲刷到了一公里长,最终到年3月才算完成全部工程。
如今,在郑州的花园口建造了黄河大堤决口遗址纪念公园,他以默默无闻的方式向后人展示着那段婚前悲惨的苦难历史,而蒋介石也因为这件事,彻底失去了人心。
蒋介石或许永远不会明白,自己失败并不是打了败仗,而是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