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阅齐鲁编导史玉银精彩镜头的背后有这
齐鲁网12月28日讯《飞阅齐鲁》威海·日照篇中有不少值得推荐的看点,里面有中国大陆“最早”看见的海上日出,有十集节目中“最长”的一个超常规镜头,有黄海深处离开海岸“最远”的航拍,还有“破例”使用的水下拍摄等等等等,相信这些内容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观看体验。
从一个城市转场另一个城市,五个多月时间,十七城市走了个遍;从东方日出到华灯初上,起早贪黑,抢抓航时,一百多个架次起起落落;每个城市数万字材料,逐字逐句斟酌,十多次改写易稿,剪辑调色配乐,后期包装制作,精雕细琢终成篇。《飞阅齐鲁》来之不易,背后是整个团队大半年的心血付出。
作为团队的一员,借这篇编导手记,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飞阅齐鲁》威海·日照篇镜头背后的一些人和事。
技艺精湛的李大师
(《飞阅齐鲁》航拍指导李金镜)
李大师,是编导们对《飞阅齐鲁》航拍指导李金镜的尊称。第一次接触,喊他“李大师”,他很谦虚的表示,“叫老师就行”。
真正和他上过一次天,就知道“李大师”不是盖的。
第一次和李大师、张闻兵主任一起上直升机参与拍摄,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我在兜里塞了三个塑料袋,以备晕机时用。李大师蔑了我一眼,提醒我卡好安全带,就去摆弄调试他的陀螺仪和摄像机了。
飞机平稳起飞,身体并没有什么不适。随着高度升高,一种心理上的压力突然涌上来:我熟悉的那个城市不见了,原来定的标本点都哪里去了?即便是我多次想象的城市空中景象,也完全不是这个模样。时空的度量发生了大变化,“呼呼呼呼”几分钟的时间,直升机就已飞过城市边缘,这该从哪拍起呢?
(纪录片中心编导史玉银)
飞机升至米高空,城市尽在眼底。当我还在回调状态,想寻找一个明显的参照物时,李大师、张主任和张庆攀机长、小武副机长,已经在互相配合中,按部就班的展开了一个个标本点的拍摄。
空中拍摄,每个航时都有严格限制,直升机飞行速度快,对一个标本点的拍摄,要迅速考量光线、角度、镜头运动轨迹、周围环境、镜头呈现效果等诸多要素,而李大师最让人佩服之处,就是总能在我们报出某个要拍摄的标本点后,瞬间就决断出一个最佳的拍摄方案并把它拍下来。
(《飞阅齐鲁》航拍指导李金镜和机长张庆攀先生)
这个时候,丰富的空中作业经验就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航拍中国》开始,几千小时的磨合,已经让李大师和张机长形成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李大师发出一个简单的“绕飞”指令,张机长就能让直升机出现在标本点上空最合适的高度,并保持最合适的距离。
李大师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十分犀利,很多在地面看不到的好场景,只要他在空中发现,绝对不会落下。这些超出预期的镜头,有很一大部分在节目中用上了。
想象中紧张忙乱的航拍,在李大师手中变得游刃有余。拍到高兴处,甚至还能听到李大师边拍边哼起一段曲子,镜头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在他的手中和嘴中实现了最初次的编辑合成。虽然听不懂李大师哼唱的是哪一首名曲,但看他闲庭信步、从容有度的状态,就知道这次起飞,又逮着“大鱼”了。
航拍需要精神高度专注和极强的耐力,一个架次飞下来,消耗甚大。9月9日的威海航拍,是一场马拉松式的作业。因为前一天,航拍团队接到空管指令,在接下来的一周都有空中训练,期间禁飞。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一天,完不成拍摄,就要再等整整一周。
从早上四点起床做入场准备,五点半起飞赶去拍摄成山头日出,到日落西山拍摄城市剪影,这一天,直升机共起飞了四个架次。李大师、张主任和张机长只能趁着飞机落地检测的空隙,在备降点的车上小眯一会。
再次开机起飞的指令传来,李大师迅速坐上拍摄位,双眼紧盯摄像机监看屏幕,嘴里又哼起他最心仪的一段名曲。
公私分明的阎小胖
(纪录片中心摄像阎恒)
“阎小胖”是同事们对阎恒的昵称,不是侮辱性绰号。
阎小胖和我一起去黄海深处拍摄“深蓝一号”放鱼,那里离海岸公里,我们在一条石料船上的集装箱里住了近二十天,那里没信号、没网络,如同关禁闭坐监狱一般。
我觉得有点对不住他,因为我邀他同行的时候,铁板钉钉的给他说这次出差只要四天,最多七天肯定能回来,耽搁不了他儿子的期中考试。
(史玉银和阎恒出海前和上岸前)
从海上回来后,很多同事都问我“大胡子去哪了?”,连台长都打趣我“剃掉胡子不认识了”,一张满脸胡子的照片让我不经意成了单位的“网红”。
其实,在海上,我有比满脸胡子更焦心的事。如果不能完成任务,拍不到镜头回去,即便全身长满毛,变成一只大猩猩,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次任务十分特殊,我们要用无人机拍摄“深蓝一号”放鱼作业,在离海岸这么远的地方起飞,能不能飞起来?这些船都是大铁块,还开着雷达,对无人机飞行会造成多大的影响?船员们相互通话时使用的对讲机,是严重的信号干扰,无人机操控能不能顺利进行?从海面飞到高空,那里的风会不会忽然变大?任何一种不可测的意外,都可能让我们的无人机直沉海底,无法挽救,任务泡汤不说,这可是一套价值十多万的设备啊。
(海上探路者阎恒的大疆“御”)
怎么办?阎小胖提出一个办法。他拿出自己的无人机,一台刚买不久的大疆“御”。他算的是这样一笔账:先用自己的“御”试飞探探路,即便是掉海里,也只是损失自己八千块,总比损失单位这架价格昂贵的“悟”要合算得多。
这就是“公私分明”的阎小胖。
经过两次操控“御”的冒险尝试,阎小胖心里有数了,终于放飞了那架大疆“悟”。我们住的船,距离“深蓝一号”网箱还有三公里左右的距离,在空旷的海上,这段距离却显得好远。站在他身边,只要监视器一有报警“信号弱、请调整天线”时,我就特别紧张,催他返航,他总会安慰我“没事,没事,拍完这个镜头就往回飞”。
近二十天的时间,也不全都是望洋兴叹,在甲板上看日出日落,雨雾笼罩,风起浪涌,也是无奈等待时的一种乐趣。
还好,我们终于完成这次艰难的拍摄任务,带着素材上岸了。
当然,也有一个不幸的消息,那架在黄海深处为我们立下汗马功劳的大疆无人机“悟”,后来在拍摄东营黄河入海口蓝黄交汇时,突然黑屏失去连接,还是掉到海里去了。
阎小胖失去了一个好“伙伴”,伤心了好一段时间。
或许在未来多少年后,沧海桑田变幻,后世有人会考古发掘到这么一架来自年的古董无人机“悟”,如果碰巧还有人想探究它的来历,下边这段文字将会是重要线索:这架无人机,型号大疆“悟”;隶属于山东广播电视台,执行《飞阅齐鲁》任务时不幸坠海;飞手阎恒,又称“阎小胖”;数据卡里的影像,记录的就是当年此处景象。这也算是年的人们,留给后人的一份礼物吧。
妙笔生花的张主任
(纪录片中心主任张闻兵)
纪录片中心主任张闻兵,是《飞阅齐鲁》的总策划、总导演、总撰稿,一个充满激情、责任和想象力的老新闻人。
从项目策划启动、调研选点筛选、登机拍摄、到文稿撰写、后期调色配乐,《飞阅齐鲁》的每个环节,张主任的身影无处不在。
(张闻兵主任和刘卫斌主任在直升机上)
直升机一百多个架次的拍摄,他跟着登机近百次,许多镜头就来自他的创意设计,《飞阅齐鲁》在日照的“最长”镜头就是其中之一。对每个地方的镜头如数家珍,以至于在后期编辑时,他会直接告诉编导,你这个地方还有个什么样什么样的镜头没用上,再找找再找找。
十集节目的解说词,几万字的文稿,他带着编导们一遍遍梳理,慢慢纲举目张,结构成型,终于丰润成稿。不到二十天的时间,他完成全部十集节目的最后撰稿,这样的功底和功力,让人钦佩。
参与《飞阅齐鲁》的创作,对我来说,又是一次深入学习的过程。
年,我大学毕业入台应聘,张闻兵主任面试我,当时他还是农科频道的总监。
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作为记者,应该以什么视角看待一个社会现象?”
我回答:“我会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公正的看待它。”
张主任并没有否定我,只是给了我另一个答案:“看待一个社会现象,既要有百姓的视角,又要有总理的视角。”
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样的答案一时无法消化领悟。在以后的工作中,张主任数次点评修改我的稿子:“逻辑性行,用词可以,事实也清楚,就是太理性。”
细读张主任撰写的《飞阅齐鲁》解说词,对我是一种启发。原先认定的许多行文规范,似乎已不那么重要。字里行间,我尝试去了解他在写作时所站的位置,所持的视角,那不是一种高高在上、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姿态,他把自己融入其中。“百姓视角”,让我们对每个城市的体验更贴切,更亲近,更有温度;“总理视角”,让我们看待城市的发展更纵深,更全面,更有高度。
用一篇作品去展现一个城市的特质,这里隐约还有哲学视角,历史视角,诗人视角等等多种维度,在语态变换,诗意语言,情感融入,妙笔生花的解说词里,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我去领悟学习。
细针密缕的丰峰主任
(日照广播电视台外宣部主任丰峰)
丰峰,是日照广播电视台外宣部主任,我在《飞阅齐鲁》项目中认识的一位新朋友。
丰主任很可爱,当兵出身,喜欢研究历史和文学,对世事时事、广电领域发展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和他聊天,总会有些收获,很多原来看不明晰的东西,他总会用一句很浅显直白的话让你明白透彻,不会给你绕弯弯。
丰主任对工作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我去日照调研,打算去拜访什么单位,去哪个企业看现场,每一家他都会提前联系沟通好。有这么一个本地通,业务水平又高的伙伴做向导,工作效率提高了不少。
在丰主任那里,《飞阅齐鲁》无小事。在从青岛准备转场去日照的时候,我们每天保持联系商讨各项准备工作,他专门给我打电话,问运载飞机的板车多宽多长,还亲自拿了一个尺子到备降点的大门口去丈量门的宽度,看板车能不能顺利拐进去。
细致如斯,让人赞服。
我们在日照展开航拍的时候,正赶上中秋节,那天大部队转场潍坊,我带着一路无人机组继续补拍一些镜头。下午,丰主任很歉意的对我说“史老师,晚上就不能陪你们了,我得回家陪陪老母亲,要不她该骂我了。”每每想到这一幕,我都会很感动,其实我知道,在今年我们第二次去调研踩点的时候,他的老母亲查出生病了。
《飞阅齐鲁》是个大工程,前前后后,天上地上,无法具体统计有多少人在为它付出,但每一个人都值得尊敬和感谢!
(刘卫斌主任和编导们讨论后期剪辑)
《飞阅齐鲁》的编辑机房十分热闹,编导们交流最多的词就是“找找感觉”。一集节目从粗编到精编,从调色到配乐,编导之间的相互点评和讨论时常上演,“帮我看看这个镜头咋样”,“帮我听听这段音乐如何”,大家正是在毫无保留的讨论中碰撞火花,取长补短。
能和一群至纯至真的人共同努力去完成一件事,真的挺好!
《飞阅齐鲁》威海·日照篇终于要和大家见面了,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和本人自身能力的不足,难免会留下一些遗憾,更让我不敢妄言“极致”。
但是如果节目中有那么一组或几组镜头,那么一节或几节音乐,那么一段或几段解说词,能让您有所感触,产生“哇”、“咦”、“牛”、“漂亮”的念头,能让您感觉到些许的惊喜或快乐,我们会很欣慰。
因为我们乐见,《飞阅齐鲁》成为您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史玉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