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亮了古事多多,古韵悠悠黄河在碛口q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04:14

黄河临县段

由北向南流经第八堡、克虎寨、水槽沟、曲峪、从罗峪、索达干、碛口等7个乡(镇)的46个自然村,至碛口陈家山村出境,全长92公里,平均河宽米。

黄河是临县与陕西省佳县、吴堡县界河,属过境客水,虽然水源丰富,但因自然条件有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临县境内黄河支流主要是湫水河,汉代名陵水,隋称湫水,唐朝称临泉水,元代蒙人入主,又叫吃那河,明清复湫水旧名。其名因河水经山谷低下地带而来。湫水河纵贯县境中部,由东北向西南,流经12个乡镇80个村,至碛口入黄河,全长公里,临县境内有90公里。   

自古以来,临县因黄河而航运兴隆,有长达公里的航线,据民国年间统计,每年从绥远磴口至碛口的航船不下艘。   

临县黄河渡口有11个,沟通陕西佳县和吴堡县,年时,摆渡船还有18只(柴油机渡船),年摆渡量13.5万人次。   

1、黄河边的碛口镇黑龙庙戏台。独特的设计让戏台拥有大音响一样的扩音效果,对岸的人也听得清楚,所谓山西唱戏陕西听。   

2、临县伞头秧歌是国家级非遗项目。采访团邀请了高军勤、柳建武在碛口古镇为直播即兴演唱,唱的就是“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

李老汉细说

碛口古镇三百年商贾沉浮

陈家人详解

西湾民居五条街院落玄机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10月22日,14时30分碛口古镇

李世喜:碛口景区的号讲解员

千里走黄河采访第五站——碛口古镇,已是名声在外。尽管不是节假日,来古镇旅游的旅行团依然天天都有。碛口位于临县县城南48公里,是黄河上的第二大碛,山西人把这段黄河叫“二碛”——而头碛,就是壶口了。碛是指浅水中的砂石。和壶口相比,黄河在这一段落差不大,相对平缓。

发源于兴县的湫水河在这里融入了黄河的怀抱,也正是因为湫水河的汇入,让这段黄河形成了一段无法行船的“碛”。湫水河全长不过公里,年平均输沙量却有万吨。经年累月,将大量砂石送到碛口,导致这一段黄河暗礁无数,只能水运转陆运。碛口便有了三百多年的商业繁华,有了“驮不尽的碛口”一说。

从明末到民国初年,碛口是一个大批发市场,商铺林立,客商云集,南北货物都汇集于此。河套地区产的粮食、皮毛、火碱等物资大部分从碛口码头经离石彩家庄过王老婆山运往吴城,每日总量有五十万斤之多。仅麻油一项,每天就卸十万斤。“碛口街上净是油,一天不驮满街流”,这也正是“驮不尽的碛口”之说的由来。如今到碛口古镇,一些曾经经营胡麻油的商铺,其大门上、石墙上,以及门柱上还有厚厚的斑驳皴裂的油皮,都是当年背着油篓的伙计用手上的油摩挲出来的。据说曾经有一家冬天一时没了炭生火,便从穿廊下的木柱上用刀砍下一块油皮,扔在火里,噼里啪啦当了炭用。

上世纪70年代铁路、公路运输兴起,黄河河运隐退,碛口再不是繁华的商贾码头,但在碛口古镇的西市街头,祁县乔家、榆次常家,以及孔祥熙家族的商铺和仓库还保存完整,我党晋绥三分区开设的贸易局也在这里。镇上的碛口客栈,曾名“新华商行”,由贺龙领导下的八路军一二〇师开办,由碛口商界名士王子丰任业务经理,生意也是红红火火。

为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做讲解的是64岁的李世喜李老汉。他一出现便夺人眼球:黑色对襟粗布袄,外罩羊皮坎肩,白毛巾在脑袋前面挽个疙瘩,一根铜旱烟要么插在衣领里,要么就搭在脖子里,一头是烟袋锅子,一头是装烟丝的抽绳皮袋子。脚上是手工缝制的白布袜子,外面一双纯手工黑条绒布面的人字口布鞋。这是当年黄河沿岸普通庄户人家的常见装束,今天已很难见到。

这身打扮可是经过特别设计的——十多年前有人特地为李世喜设计了这样一款黄河岸边原汁原味的装束。这一打扮再加上他一脸饱经沧桑的皱纹和深秋时黄土地一般的肤色,让李世喜成为碛口的代言人。除了接待游客,时不时还要去外省外市亮相,所以人称他是碛口景区的“号讲解员”。

他说如今的碛口古镇跟以往比,并不完整。紧靠黄河岸边的公路以及公路下的河滩地上都曾商铺林立,但黄河水已经将它们埋入了泥沙中,哗哗的黄河浪声替代了曾经的骡马喧嚣。高高盘踞在碛口古镇卧龙山上的黑龙庙就是时代更迭见证者。

黑龙庙是碛口古镇上当年商家们筹资修建的,各家行船前都要来跟龙王爷辞别,许个保平安的愿望。一路顺风,回来便给龙王唱戏酬神。过去碛口镇上多家有名头的商号,每家唱一天戏,一年天都不够用。黑龙庙唱戏时拥挤得很,人贴人地往里涌,山下也站满了人,踩掉了鞋是绝对没法弯腰捡,也不敢弯腰。当年有人为了听戏,经常会爬上墙头,越过钟鼓楼,硬挤进去。而今,商铺关张,娱乐方式五花八门,黑龙庙里已经鲜有梆子腔响起。

采访团到碛口时恰逢月圆之夜,清冷的月光照着黑龙庙古朴典雅的飞檐翘角,哗啦啦的黄河水泛着点点波光,沿河的街灯点亮,喜庆的红灯笼亮起,碛口古镇旧日的模样可也如今日一般?

10月23日,8时20分西湾村街巷彼此相连,院落各个相通

西湾村距离碛口镇一公里左右。古宅院建在山坡上,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且院院相通,颇为考究,其建筑形制和风格保存得尚为完整,成为非常有特色的居民建筑群,西湾由此入列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

西湾村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末期,它的起源与水陆码头碛口的兴起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在明朝末年,一位姓陈的商人从方山县迁到西湾,艰苦创业,以磨豆腐发家,后来其子孙利用黄河碛口码头水运便利搞货物转运,渐成一方富商,于是便在西湾大兴土木。

民国年间,西湾村发展成了拥有几十座宅院的城堡式建筑群。一位美国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西湾村,“西湾民居不仅仅是山西当地人民几百年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历史上对人居环境所创下的杰出典范。它体现了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最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的乡土建筑。”

西湾村的民居建筑虽说是窑洞,但是却充满了机关和玄妙之处,以“金木水火土”命名的五条街巷彼此相连,村内各个院落相通,只要进入一家院落,就能游遍全村。

村内一直以陈姓人为主。今年72岁的陈有兴,就居住在西湾村的财主院里。他说,他家已经在这儿生活了14代。陈有兴居住的院子非常考究,除了门匾保存完好外,还有精美的砖雕、石刻。“当年破四旧,这些砖雕都要给砸掉,照壁上的雕刻也要铲平,我赶紧和泥抹上去盖住,这才保存了下来。”陈有兴很是自豪地向采访团讲述了他的护宝历史。

几年前,有文物贩子盯上了他家的古建筑构件,出价高达50万元,可是他坚定地拒绝了。在他看来,这是祖祖辈辈留下的家业,后人们就应当保存好。

虽说采访团到达西湾村时才早上8点多,但前来参观的游客已经陆续到了两三拨。从昔日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到现在人潮涌动的景区,陈有兴和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改变,现在的他们大多是村内的“民间导游”,当游客参观时,他们从建村历史,到建筑风格内涵,都能完整且清晰地讲解出来。那是充满感情的讲解,渗透了自己对家乡最深沉的热爱。

李家山奇观

层层砖砌窑洞错落青山坡

大峡谷妙景

叠叠水蚀浮雕峭立黄河岸

(向下滑动查看内容)

10月23日,9时李家山村

利用生态资源,打造写生基地

年,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到李家山采风时惊呼这里像“汉墓”。他说:从外部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如今,李家山早已是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

碛口的形象代言人李世喜就是李家山人。他说相传在明朝成化年间,有李姓的人家在此地开荒落户,故取名李家山。

10月23日9点,阳光正好,当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采访团第一时间看到李家山村的全貌时,颇为惊艳——长达几百米斜约40度的山坡上,层层窑洞排列,错落有致且又各具特色。从山沟底部到山顶,可以数到9层之高。据说有风水先生看过李家山的地形,说村内有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注入黄河,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左右两山则是凤翼了,所以李家山村也叫做凤凰村。村内的两大财主,分别在凤凰的左翼和右翼上建造自己的宅院,彼此还暗中较劲,也因此留下了很多精美的石雕和匾额。

顺着山村的石道行走,是一种不错的体验,高高低低地行进让参观者的步伐会变得趣味横生,但是对于村民来说,则是一桩苦事。“以前交通不便,自来水也没通进村里,所以人们都是到沟底下挑水,再挑到家里,特别困难。冬天用柴和煤,包括置办生活用品,也要走山路,从碛口用自行车往回运,再背上山,往返需要一天时间。”

现在李家山村的名号,早已享誉国内外,因为其特殊的建筑风格,成为不少美术和摄影爱好者扎堆的地方。在村里,采访团就遇到了来自安徽和湖南的两所高校的美术生,大约有多人。

“以前在长沙,哪里见过这样的风景。第一天来李家山的时候,都看傻了,简直太美了。”来自长沙的美术生小范这样说。在李家山的十多天里,窑洞、村民以及远处的山脉都是他笔下最生动的素材。

就在山西晚报记者采访期间,还遇到了几位来自广州的游客,他们是从朋友圈里看到李家山村的美景后特意赶来的。游客林敏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以前看照片,总觉得是朋友修图修出来的,没想到来到这里,亲眼见过之后,发现确实很美,眼睛都不够用了。”

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李海平是该村“西财主院”的居民,当众多艺术爱好者涌入李家山村后,他瞅准了发展机会,率先办起了农家乐,让写生的师生们在自己家里吃住。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让周围的村民们看到了致富之路,他们相继行动起来,这座有着多年历史的小山村热闹了起来。

14时26分黄河地质公园水蚀浮雕波涛为笔崖为布,黄河奇观自天成

在碛口,有一处珍贵的自然遗产,黄河大峡谷水蚀浮雕,这是黄河馈赠给人类最美的一幅画卷。午饭过后,采访团成员们从碛口古镇出发,去赴这场与美景的约会。

经过一个小时的路途,采访团成员来到了位于曲峪的黄河地质公园水蚀浮雕的上船地点。这是采访团在走黄河以来第一次乘船在黄河中行驶。今年的水势比往年大了很多,水面迅猛翻滚着,让人觉得十分紧张。大家乘坐汽艇逆流而上,当行至曲峪镇开阳村附近时,两旁的水蚀浮雕就如画卷般慢慢展开,石壁上时而是惟妙惟肖的动物,时而是笔直挺立的“迎客松”,还有恢弘大气的“清明上河图”……这世上少有的景观,与黄河同行,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和震撼。

负责驾船的曹永红师傅,是陕西人,只要是旅游时节,他就会穿梭在晋陕大峡谷之间,带领游客尽享水蚀浮雕的壮美之处。听说山西晚报记者在“千里走黄河”,要沿途记录自然景观和黄河人家的故事时,曹永红有些腼腆地说:“我是陕西人,我媳妇是山西人,黄河是我们的媒人!”原来啊,曹永红家住陕西佳县木头峪村,他媳妇就住在一河之隔的开阳村,两个村的人经常会乘船到对岸转转,少男少女们也因此相识,曹永红就是这样和媳妇相爱的。“在我们村,有好多山西媳妇呢。”黄河两岸人家,用实际行动演绎了“秦晋之好”的传说。

16点30分,太阳的光芒照射在水蚀浮雕的崖壁上,瞬间为壮美的场面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陪采访团一路行走的李世喜带着大家登上了浮雕形成的石龛里。他说早年有船工如果遇到下雨天,或者晚上想休息的时候,就会躲在这里面。许是想起了往事,李世喜坐在石龛里,唱起了一段船工号子,声音响彻云霄。

10月24日,9时临县三交镇枣圪挞村义居寺里,听大同媳妇讲临县故事

从碛口古镇出发向东北方行驶10公里左右,进入三交镇枣圪挞村,远望汉白玉雕的石牌楼,便知义居寺就在眼前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讲解员温冬霞一点一滴地将这座古刹的历史娓娓道来,带采访团探访了这座千年古刹的“三绝”。

义居寺曾名佛堂寺,因历史上所处位置是临县的义居里而得名义居寺。庙里有一通明万历十九年()的石碑记载:“临邑南二舍许地,名义居里,有寺曰佛堂者,创自宋政和年间。”可知这座寺庙已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义居寺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寺庙,在明代增修禅院之前,佛堂寺中轴线上便建有悬山顶中殿五楹,东西两翼悬山顶配殿各五楹,名为诸天殿、阎罗殿;中殿后为中院,中轴线坐落歇山正殿七楹,东西两翼有悬山顶配殿各五楹,为圣境殿、明王殿;正殿后是后院,中轴线坐落着双曲拱顶庑梁殿砖窑洞三孔,名曰庐阁;东西两翼有硬山顶厢房各五楹。后院庑梁殿顶上有藏经阁楼七楹,内套双曲拱顶砖窑洞三孔,砖窑洞背后是石窟洞。从这样的一个规模看,义居寺当年非常之气派。明万历年间又创建禅院,修禅堂五楹、厨室三楹、方丈室三楹及韦陀殿一楹、左右茶菜房。

义居寺中轴线中院中的天王殿是元代遗构,是义居寺三绝之一。根据寺庙内石碑的记载,明清时对义居寺多有修缮,如今遗存也多为明清。在这些石碑中最为珍贵是明万历皇帝亲写的《御敕新刊续入藏经序》。明神宗朱翊钧之母于明万历十四年()三月,将御敕新刊《大藏经》续藏入临县义居寺四十一函,计四百一十卷,朱翊钧为义居寺亲撰此文。

义居寺更为珍贵的是万佛洞以及石窟造像的历史文化价值。在讲解员温冬霞带领下,采访团探访了这些石窟以及万佛洞。据明万历二十四年()《藏经记》古碑载:义居观石窟“所从来久远,直不知经历几千百年”。这里所说的义居观就是义居寺的前身,正是因为这些不知道“几千百年”石窟的存在,引来一位高僧。

东晋年间,临县来了一位曾西去印度取经的慧达法师(也称刘萨诃),慧达参与了敦煌石窟的修建,回到故乡离石一带后开始弘扬佛法。他早知义居观有石窟,就在其西凿了三个石窟,名曰“佛堂寺”。三个石窟分别为天马行空莲花八卦石窟,窟顶中部有一个直径1.5米的圆形四环石雕彩绘图案:中间是莲花,二环是花草植物,三环是八卦,四环是飞禽走兽。第二窟是七佛小石窟,雕刻有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以及文殊、普贤、药师和地藏王站立像,可惜有两尊被盗。第三窟为万佛洞石窟,这一石窟中雕刻有尊拳头大小的佛像,布满.73平方米的墙体。这些石窟便是义居寺的二绝。

温冬霞说,义居寺有三绝,一是天王殿建筑,二是石窟雕像,三是慧达法师的舍利。如今在义居寺的上院中建有四座佛塔,其中有一座佛塔的地宫中便藏有慧达法师的舍利,以及7颗释迦如来真身舍利和五谷金刚砖。

温冬霞的讲解详尽又丰富,细聊才知,小温并不是义居寺的讲解员,她来义居寺做讲解完全是义务行为。她是大同人,曾是中国国旅的导游,在大同云冈石窟做了两年讲解员,后来通过考试,又到五台山做了讲解员,丰富的佛教知识便是从这几年的工作学习中积累起来的。自从嫁到临县,当了临县媳妇,也就对这里的古建筑和旅游资源多了几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92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