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秦岭近百公里黄河与长江在这里握手

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http://www.pfzhiliao.com/

年2月22日11时20分

随着TBM(隧道硬岩掘进机)刀盘

破岩而出

引汉济渭秦岭输水隧洞

实现全线贯通

新华社记者张博文摄

秦岭输水隧洞是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从底部穿越秦岭工程

陕南汉江流域的水资源

将通过秦岭隧洞引入关中地区

是陕西版的“南水北调”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秦岭输水隧洞有多难?

秦岭输水隧洞是引汉济渭工程的关键控制性工程,亦是人类从底部横穿秦岭施工的首次尝试。

该条隧洞全长98.3千米,最大埋深米,设计流量70立方米每秒,纵坡1/。秦岭输水隧洞穿越地区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常年温度超过40℃,相对湿度高达90%,各类地质灾害综合叠加发生,众多院士、专家评价为“综合施工难度世界罕见”。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受地质地形等条件限制,秦岭输水隧洞采取钻爆法和隧道硬岩掘进机(TBM)联合施工,其中钻爆法施工63.3千米,TBM施工35千米。尤其是TBM施工段,先后遭遇强岩爆、超强岩爆、断层塌方、突涌水、高温高湿、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据统计,累计发生岩爆余次,其中中等等级以上余次,最大震级1.6级。

为了应对岩爆,建设者需要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衣。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针对秦岭输水隧洞超长施工通风难题,引汉济渭创立了完整的超长隧洞TBM法和钻爆法新的施工通风成套技术体系,创造了钻爆法无轨运输施工通风距离7.2千米、TBM法独头掘进施工通风距离16.5千米的世界纪录。

施工中报废的TBM刀圈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引汉济渭有多重要?

陕西水资源短缺、分布不均。缺水是制约关中和陕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陕西启动了省内南水北调工程——引汉济渭工程。这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年均调水规模15亿立方米。工程竣工后,汉江水将通过秦岭输水隧洞调入陕西关中地区,满足西安、咸阳等城市及沿线地区的用水需求。

图片来源:西安发布

“引汉济渭工程将解决关中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渭河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为关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的‘水动力’。”省水利厅厅长魏稳柱说,此外通过水权置换,可以为陕北地区在黄河争取更多用水指标,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线路设计绕避保护区

为生态保护更改施工方案

引汉济渭工程途经朱鹮、天华山、周至、黑河等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点多、面广、区域生物资源丰富,施工环保管理难度极大。全力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生态文明工程,成为贯穿引汉济渭工程的重要议题。

曾参与和主持引汉济渭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工作的陕西省水利厅原总工程师孙平安表示,近百公里送水线路,是从当年专家组考察的近10条线路中遴选出来的,规划设计除综合考虑经济、利用最大化等因素外,把对秦岭生态保护放在首位。

为尽可能地避开动物的活动范围,设计团队还对线路进行了局部的改线和优化。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引汉济渭输水隧洞总设计师李凌志告诉记者:“在方案研究之初,为了满足施工需要,我们对岭南最早采用的是一条米深的竖井方案。经过详细调查,这个竖井的洞口施工区域离野生动物栖息地比较近,为了避开栖息地,减少对动物的影响,我们最终采用了4号斜井方案。4号斜井长达米,投资较米的竖井大幅增加,但是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废水循环利用

先环保后用水

引汉济渭工程践行“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理念,为了对隧洞施工产生的“排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工程在支洞口建成“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组合的大型水质“净化器”。

此外,引汉济渭工程采用先进的DH废水循环利用系统,砂石料加工系统实现了“零排放”。通过改造让滑坡体变成水保示范区,废渣回填“造地”、“天眼”环保监控、“朱鹮无人机”突击巡查等一系列创新环保管理模式和高效创新举措,有效降低了水利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玉带穿秦岭,碧水润关中。引汉济渭工程像一条丝带,穿越秦岭连通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是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补充。这是有史以来,陕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是秦人治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引汉济渭工程将是给世界留下遗产的工程,完全可以和都江堰、郑国渠等造福千秋的水利工程相媲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工程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新增了一条重要的连接通道,穿越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是国家水网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

综合来源:新华网、央视新闻、西安发布、西部网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31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