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说黄河曾经又清又纯,是华夏文明的摇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5/5599614.html

(作者:赵辉)黄河长久以来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被中华民族寄予了无限的想象与感情寄托。黄河在历史记载中,虽然黄河无数次的改道、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但在中国的历史研究中,黄河被认为曾经是一条河水清澈、甘甜纯净、气候温暖、物产丰富的河流,为华夏先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养育了华夏先民,孕育了华夏文明。

事实真是这样吗?因为黄河河水巨大的含沙量,而称之为黄河的河流,只是因为黄河流域的植被受到人类的活动破坏,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才形成今天的黄河?

黄河在离开黄土高原后,即进入中国的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地势低平,多在海拔50米以下,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是由于黄河、海河、滦河等所带的大量泥沙沉积所致,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开封、商丘、徐州一带达米。可以说华北平原主要是由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堆积而成。

在人类的进化史中,1万年前至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是所谓现代人的共同祖先。这一时期,艺术出现,人类能够人工取火,是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因此,人类活动对地理地貌的影响,不会超过1万年,华夏先民对黄河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也不会超过1万年。如果把黄河的形成、黄土高原大量泥沙的流失归结为三、四千年前华夏先民活动的破坏,实在是中国历史研究者对自己智商的侮辱。

华北平原在中生代为隆起区,局部发育了断陷盆地;新生代断块活跃,古近纪形成一系列次级断陷盆地;新近纪、第四纪堆积范围扩大,形成连片的大平原。黄河在孟津下形成巨大的冲积扇;冲积扇中轴淤积较高,成为分水脊,将淮、海河分隔南北,成为华北平原上的“分水脊”。华北平原多数地方的沉积厚达七八百米,最厚的地区米的沉积层,可不会在3、4千年的时间内堆积形成;否则华夏民族也没有赖以生存的广大华北平原,也没有华夏文明孕育、形成、发展的时间、地理与空间。

让广大历史学者深信不疑,黄河河水曾经清澈、清纯的证据,大概就是《诗经》中大量美丽诗句对河水的描写。历史学者们认为,《诗经》中的“河”就是特指“黄河”,《诗经》中的诗句“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就是《诗经》问世的春秋时期之前的黄河流域情景。笔者不禁要问,《诗经》中的这些对河水河流的美好描绘,真的是对黄河河水的描写吗?

《诗经》之《伐檀》中的诗句“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确实让后人对诗人描绘的河水产生许多美好想象,但诗人描绘的黄河两岸的情景吗?

从《伐檀》诗句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这是古代伐木人吟诵的歌谣,描写了劳动人民伐檀造车的艰苦劳动。檀木主要生长在热带地区,其木质坚硬,香气芬芳永恒,色彩绚丽多变且百毒不侵,万古不朽,又能避邪,故又称圣檀;也是现代人们打造家居中的极品树木。朱熹集传:“檀,坚木,宜为车者也”,《说文》:“檀,木也”,毛传:“檀,强韧之木”,又《大雅·大明》:“檀车煌煌”。因此,使用檀木制作器物,不仅现代人喜爱,也是古人制作车辆的最佳选择树木品种。

因为檀木为南方热带的树木品种,因此,《诗经》之《伐檀》实际是南方劳动人民的民谣,是描写南方河流人们的劳动情景,这与北方黄河实在是沾不上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大诗人李白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这是《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汹涌澎拜”是人们对黄河的基本印象,这与《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且沦猗”,一派南方河流的风平浪静、委婉温柔、和谐安详,是天壤之别。不论黄河之水是清澈还是黄浊,因为黄河河流的巨大落差,形成的汹涌澎湃之势,与《伐檀》中的河水“涟猗”“直猗”“沦猗”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涟猗”细小的波澜;“直猗”水流的直波;“沦猗”河水的小波纹;这些南方河流和谐温婉的典型特征,恐怕你在黄河流域的任一条支流,也寻找不到这种情景吧?更不要说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干流。在黄河“使人肝胆破裂!”的岸边,相信任何一个诗人,也抒发不出宁静安详的画意诗情。

因此,从黄河地区地质地貌、华北平原的漫长形成史来说,黄河自诞生起都是一条运输巨量泥沙的河流;从人类的进化史来说,华夏先民也不具备改变黄河地貌植被,使得黄河由清变黄的能力与时空;从《诗经》中对“河水”的描述来说,《诗经》中的诗篇也不是产生于黄河流域,不是对二千五百年前黄河流域生活劳动情景的描述;从地理地貌环境来说,《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南方地区的诗篇,是当时“南”方的地方民谣;从《诗经》中的诗句理解来说,古代的“河”并不是黄河的特称,“河”的产生与演变有一个特定的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总而言之,黄河并不是夏朝夏文化的发源地,黄河并不是华夏文化、华夏民族的发祥地,夏朝、夏文化、华夏民族、华夏文明的唯一发源地,就是地理环境、自然气候、水土湖泊条件得天独厚的南方淮河涂山地区,“南音”的诞生地、《诗经》中“周南”“召南”诗篇的诞生地——淮河涂山、“夏之兴也以涂山”。(作者:赵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