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是对黄河的敬礼
《黄河传》出版座谈会暨创作分享会现场(青海省作家协会供图)
黄河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1月16日,我省作家诗人耿占坤先生的长诗《黄河传》出版座谈会暨创作分享会在西宁举行。诗人以深邃的思想和饱满的热情,讴歌了黄河对一个民族的引领价值,同时也表达了黄河这个崇高意象在当代被消解与稀释的担忧,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耿占坤先生说——
记者:无论是在中国的古代文学,还是现代文学中,黄河都是一个非常宏大、沉重的意象,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您选择将黄河作为长诗的主题意象?
耿占坤:我觉得黄河在文化中的分量、在中国人情感中的分量是中国任何一条河流都无法比拟的。我是在黄河沿岸出生、长大,并工作的人,可以说,我的这一生都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感到,人们对黄河的这种情感在现代正在不断衰弱,人们不再敬畏黄河,不再崇拜黄河,但是黄河无论是在历史还是现实中,它的地位仍然存在,于是我就在想,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是黄河拒绝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弃了黄河?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我们社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与我们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有紧密的关系。黄河是传统文化一个重大载体,如今的黄河不再泛滥了,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从黄河上飞驰而过,黄河在人们心中和生活中的物质作用正在不断降低。但是我觉得,它在文化中的分量不应该降低,因为我们这个民族是靠一种很雄厚的文化积淀在发展,如果我们抛弃和丧失了这种积淀,那我们将要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是我之所以选择以黄河为主题,来阐述它的历史、文化、自然面貌等内容的原因。
记者:您认为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黄河还会起到什么作用?
耿占坤:我觉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不断丧失,比如世界上很多与文化紧密相连的大河流,如尼罗河、恒河、多瑙河等,中国的黄河也是这样的,在现代意义上,黄河的价值在不断丧失,但是人不是一种纯物质的存在,人也不是一种凭空的存在,任何思想、哲学、科学都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黄河的传统文明就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我们将来的社会如何发展,向哪个方向发展,都不会脱离黄河几千年来给我们积淀的丰厚文化,这是黄河的意义所在。
记者:就文体本身,您为什么要选择以长诗作为黄河这一宏阔的、深沉的意向表达呢?
耿占坤:黄河在中国的大地上本身就是一部壮阔的史诗,所以我觉得只有采取一种带有历史反思、观察和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够与黄河对话,如果用散文或是小说的形式都很难驾驭我的这种情绪和感觉,所以我选择了用长诗来表达。
记者:《黄河传》有一种深刻的、思考性的气质,这使得这部作品显得特别厚重,不能否认,中国当代有许多作品已经游离于深沉之外,变得不再深刻。您在创作《黄河传》时,有没有考虑过市场和读者的接受力?
耿占坤:我在创作《黄河传》的时候,没太考虑市场的问题。我有感于我们曾阅读过的,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严肃作家的作品,如今已经很难有这种具有社会冲击力和思考的深刻作品了,我觉得很遗憾。
在此,我讲一个小故事,之前,医院体检,被检查出有些抑郁症。当时医生边开药边问我。你有什么可忧郁的呢?我说,我忧国忧民,听了我的回答,大家哄堂大笑,我深深的感到悲哀。忧国忧民是一个所有文人本能的职责,只有忧国忧民,我们的国家才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是现在却变成了一个笑谈,正因如此,我才执着于这种对严肃事物的思考,对严肃主题的思考。我不去调侃,不去轻描淡写地触及一些表面的意象,我想思考的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我们的责任是什么,又该怎么承担起我们对文化传承的使命。
记者:您觉得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来说,呼唤深刻、呼唤精神的图腾,意义究竟在哪里?
耿占坤:意义在于这个民族能够持续强大下去。如果每个人都只关心鸡毛蒜皮的事情,都绕开这种严肃的、深沉的主题,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会走向轻浮,我们的这个时代将会在历史上无足轻重,所以说我觉得无论是文化人也好,政治家也罢,都应该承担起这种责任,就是说不要绕开我们沉重的话题,不要绕开我们文化的基础,不去调侃我们的时代,而是要思考和认真地投入到我们的时代,严肃的生存,恐怕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得越来越稳。
记者:当您试图用一首长诗,一个严肃的主题与时代对话时,您期待这首诗能够达到什么效果呢?
耿占坤:很难期待。我感觉在这个时代,不管是阅读还是传播,更轻松、更愉悦、更个人化的东西传播的更流畅,喜欢的人也更多,从电视剧和电影中都能感觉出来,文学也是这样,所以我不太寄希望于这本书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我觉得在我们有限的圈子里面,如果有人能看到这本书,他认为这本书是严肃的,这个人是在严肃的生活和思考,从而产生我是不是也应该严肃的思考和生活的想法,有那么一些互动和启发,我就已经很满足了,至于更大的传播,只能留待以后再看。
作者:李皓王十梅来源:西海都市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