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钢希望黄河比我的生命更长久山西
9月14日,舞蹈史诗《黄河》将在山西大剧院首演。 距离演出倒计时3天,作为总导演、编剧的张继钢心情激动:“回想这半年,我的心情总是处于波澜的状态中,几乎每天早上都是四五点起床,经常排练时默默流泪,特别珍惜独处的时间。”9月11日下午,张继钢在《黄河》新闻发布会现场,这样感慨。 《黄河》从诞生到成长,历经10个月,将于9月14日至16日在山西大剧院进行全球首演。阔别家乡32年后回到母团打造的《黄河》,是张继钢对舞蹈和黄河近30年深入思考的结晶,他对它倾注了太多心血:“我希望这部作品比我的生命更长久,希望这部作品年之后还在演。” 《黄河》将颠覆所有的艺术想象 “《黄河》是中国黄河派歌舞艺术新的里程碑。”山西演艺集团总经理梁军在发布会现场说。 据该剧的出品人、制作人、山西省歌舞剧院院长刘波介绍,“今年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在省委宣传部、山西演艺集团的支持指导下,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排了舞蹈史诗《黄河》。”32年前,张继钢因为《黄河儿女情》享誉全国,32年后,他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聚集国内顶尖演员,挖掘本土优秀演员,重新对“黄河”进行解读和创作。对于张继钢来说,这是“黄河”牵引的一份儿女情;对山西省歌舞剧院来说,这是几代山西艺术家的接力绽放。 年5月,张继钢在晋中大剧院郑重宣布要为母团山西省歌舞剧院创排舞蹈史诗《黄河》,半年后,正式启动创作。今年2月14日,正式开始排练。《黄河》从诞生到成长,历时10个月,这是一个艰苦而又沉醉的创作过程。 《黄河》拥有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整部作品编排上有三个特点:第一,简化情节,强化情感;第二,淡化地域,强化国际;第三,弱化具象,强化象征,最后努力形成——观念的黄河、音乐的黄河、美术的黄河、舞蹈的黄河、舞台的黄河。在结构方面,划分为三大乐章:《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入海流》,整场演出在分钟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黄河》的表现形式“绝无仅有”,颠覆了所有的艺术想象,超出了“观赏”的范畴!它以交响式舞蹈语言、全方位、立体化、多维空间的视觉冲击,真正回归了舞蹈本体。 “舞蹈史诗”全世界首创 发布会现场,提到回山西创作《黄河》,张继钢直言“省歌有恩于我,我非常感恩省歌,感恩山西。”张继钢表示,虽然等了这么久,但“黄河”这个题材迟早要触摸、要拥抱。《黄河》是他遇到的历史跨度最长的一个题材。 今天的《黄河》,不再是风情和儿女情长,而是史诗。遇到“史诗”这样庞大的字眼,大多数创作者都会不断“加料儿”以完善作品,但张继钢却一直在做减法:相比以往作品的“大手笔”,他根据山西省歌舞剧院的特点量身打造,演员只用了38个人;《黄河》最初的定位是“大型交响舞蹈史诗”,最后已经简化成“舞蹈史诗”。对于这一点,张继钢的回答简明而直接:“强化舞蹈本体!”其实,“交响”的概念由来已久,但仅仅突出舞蹈概念的“舞蹈史诗”这4个字,却是全世界的首创。 《黄河》,既是“黄河歌舞艺术”的历史传承,更具备国际化的气质和眼光。它站在广阔的历史时空和人类长河,体现出文化的力量、生命的状态和社会的变革。张继钢希望更多人通过《黄河》了解中国、向往中国。“很多国家我都没去过,但我通过作品了解到他们。”张继钢表示,真正的精品艺术需要时间和观众的检验,相比电影作品,舞台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千锤百炼”。“我希望这部作品比我的生命更长久,希望这部作品年之后还在演,渴望很多国家都能看到它。” 发布会现场,张继钢一一点名《黄河》的主创团队和演员,以专业肯定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谢意。提到演员,张继钢尤为欣慰,他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很好的演员,这也是山西省歌舞剧院历来最好的一批演员。“从开始排练至今,他们的脸上从未流露出疲惫和厌倦!”相信每个参演《黄河》的人的内心,都攒着一股劲儿,那是一种黄河人的精神,也是追梦人的信念。 距离《黄河》演出倒计时3天,张继钢想要对所有观众说的话只有4个字:“前所未有”!这并非夸大其词,只因为—— 这样的舞蹈从未见过! 这样的舞台表现从未见过!
山西晚报记者 李霈霈
新闻发布会现场。 出品人、制作人刘波。 作曲董乐弦。
山西晚报记者 钟清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