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济

北京中科白癜风爱心公益 http://www.bdfzkyy.com/m/

我国古代称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为“四渎”,是非常重要的四条由西向东、独流入海的河流。如今长江、黄河、淮河仍在,但济水却不见了踪影,怎么回事?

在古代,天子为表功德或祈福,往往会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五岳和四渎便是最主要的祭拜对象。在四渎中,济水是非常神秘的一个,一直有着“穿黄不浊,三伏三见”的说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济水由北往南穿黄河而过,却依旧清澈,而且三次潜行地面之下,又复出,依旧奔向大海,神奇到不可思议。黄河之所以叫黄河,以泥沙多著称,而济水穿黄而不混,神奇不神奇?

《尚书·禹贡》中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济源市(因济水之源而得名)王屋山上,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从济源城西地面涌出,东流至温县西北这段称为沇水,之后始称济水。济水行至黄河再次潜行,穿越黄河,在河南岸荥阳浮出水面入古荥泽。之后济水向东流经原阳时,又再次潜行,至定陶,和汶水汇合,向北汇入巨野泽(大野泽),之后再向东北方向转入山东境内的大清河流入大海。

唐太宗曾问大臣许敬宗:“天下洪流巨谷不载祀典,济水甚细而尊四渎,何也?”意思是济水水流不大,为何能成为四渎呢?许敬宗回答:“渎之为言独也,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济潜流屡绝”就说明济水“三伏三见”这种现象在古人看来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古人非常崇尚济水这种“出浊水而不染”的高贵、虽小却奋力独流入海、百折不挠的顽强。白居易都曾以诗赞济水:“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唯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认为济水“三伏三出”合情合理,但在今天很多人看来却非如此。别的不说,就说济水穿黄河而过这个问题,很可能就是古人的误解。

我们都知道地下河确实存在,但大都是喀斯特地貌那种,在济水入出黄河的温县、荥阳一带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有人认为进入黄河的济水和出黄河的济水根本就不是同一条河流,黄河南岸的这条济水只不过是黄河的一个分支,因为南入古荥泽泥沙沉积而变清,且接收嵩山上的来水也都是清流。这一入一出两条河流十分巧合地出现在黄河两岸不远的范围内,而且都水质清澈不同于黄河,故误解为同一条河下穿黄河而不浊。

那济水为何后来不见踪迹了呢?这还是和黄河有关,黄河在下游频繁改道,对整个华北地区的河流生态都造成巨大的影响。早期因为黄河上游尤其是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人烟稀少,没有大规模开发,有植被保护,水土流失没那么严重,黄河水中的泥沙含量并不太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黄河水携带的泥沙越来越多,济水携带的泥沙逐渐湮塞了荥泽。荥泽消失后,济水也逐渐步其后尘。当然,除了济水中泥沙的自然沉积外,也离不开黄河泛滥、频繁改道的强力助攻。

据学者考证,从黄河至巨野泽的这段济水在东晋时已被淤平、湮没,巨野泽以下的济水由于有汶水等河流的补充,依然存在,但是因为和原来的济水已经没了太大关系,后来就逐渐改叫清河。济水出巨野泽后,往东北方向从泰山北麓流经济南、济阳等地,在今东营市境内流入渤海。年(清朝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造成黄河第六次大改道,由原来的夺淮入海改从山东境内夺大清河(济水)入海,济水从此消失。

图-济南黄河、小清河

河夺济入海,但是因为济水河道窄且浅,在济南以东黄河并没有再走原来的济水水道,而是自己闯出了一条新的入海线路。而那段摆脱黄河侵夺的济水又接收了新的来水,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如今叫小清河。想了解更全面的历史故事吗?来看下方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含多幅地图哦。

《中国历朝地图》小店月销量¥¥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758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