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店黄河灯会背后故事多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说起河湟地区的传统文化,就不得不提起乐都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日举办,每晚7点点灯,当晚11点结束,整个黄河灯会犹如一片璀璨的灯火海洋,灯光忽明忽暗,神秘而壮观……
据介绍,每逢正月初八,碾伯镇的马家台、七里店、李家和水磨湾四村各大姓氏的族长,集中到三官庙开会,选出会头火灯官并组织成立各个小组准备点灯事宜。
正月十一、十二画灯会场地,正月十三各户按人头把做好的灯和灯杆栽到各姓户指定的场地上,栽好杆后,先用麻绳把自家灯杆连接起来,并且以松枝作为标志,然后插上木质的方灯笼,在灯笼上插上纸花数朵,每个城的高杆上就升起高幡点高灯。
“正月十四晚,点灯仪式正式开始,每家把事先做好的蜡烛点亮并放进灯笼,点灯完毕后,阴阳道士诵经、庙里鼓、乐齐鸣……”今年67岁的“七里店黄河灯阵”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世荣告诉记者,黄河灯会是依托《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不断演绎而成。黄河灯阵式样布置是以八卦图演化而来,即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的阵法设计总城、城壕、胡同、内城、仪门等。
为什么要叫“九曲黄河灯会”呢?又是为什么每年元宵节要逛灯会呢?今年70岁的传承人马元虎早在50多年前就跟随父亲在灯场帮忙,年复一年,逐步对摆弄灯阵由不会到熟悉,但对灯阵的历史、传说及内涵,他却了解甚少。
马元虎老人回忆着父亲当年告诉他的话:“九曲黄河灯阵,又叫三宵娘娘黄河阵。传说商纣王命闻太师领兵西征,却被阐教玉虚门人战败。申公豹帮助闻太师请来截教赵公明下山助阵,赵公明力挫玉虚门人后,被散仙陆压道人所杀。赵公明的三个结义妹妹云霄、琼霄、碧霄为了给兄长报仇,摆下九曲黄河大阵,将阐教玉虚门人十二上仙打入阵中不得脱身。‘神仙入此而成凡,凡人入此而即绝。’这足以说明黄河阵的厉害之处。在这种紧要关头下,阐教门人请来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战胜‘三霄’,破了黄河阵,助西岐打败了闻太师,为后面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于乐都七里店黄河灯阵的来历,书籍中还有这样表述的:早在明代,一个人还未入仕,每日沿湟水河南岸散步,到河边就会看见一妇人在哭泣。一天,这人见妇人不但不哭,反而大笑,便上前询问原因。那妇人答:“明日就会有人来代替我,我就可以走了。”这人听后很诧异,便于翌日一早去河边观察。不久,他就看见一位女人怀抱小孩骑驴,在丈夫的护送下来到河边,刚涉入河心,女人与孩子便同时坠入河中。这人疾呼“快救人……”便见那丈夫立即救起妻儿过河而去。第三日,这人散步时又在河边看见那妇人蹲地哭泣,疑惑地问:“你怎么又在哭泣?”只听那妇人讲:“昨日有人来替我,我正要走,有官人呼喊救人,其实救起的是我的替身,我不能解脱,所以很伤心……”这人顿时明白这是屈死冤魂,认为此地不洁不祥。后来,这人做了官便利用正月十五上元天官圣诞之日,在七里店摆下黄河灯阵,以慰鬼神。
“每年元宵节的时候一家人逛逛灯会,祈求平安已经成了大家的习惯了。”赵世荣告诉记者,乐都区七里店黄河灯会,自明朝万历三十六年以来,至今已有近多年的历史。七里店黄河灯会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背景,而且体现了较高的民间艺术价值,其剪纸艺术、民间体育迷宫艺术、彩灯扎制、蜡烛调塑制作及现编谜语等方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高尚情操。然而,随着时代进步,七里店黄河灯会的举办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赵世荣表示,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势,灯会用传统的清油和白蜡已不能适应群众对色彩的需求,致使灯会色彩单一,影响了灯会的质量。其次,现代时尚文化活动的冲击及举办形式单一使灯会失去了部分观众,组织工作也步履维艰。同时,人才的断档也成为了灯会发展的瓶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