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两岸有歌声文旅中国
山东年举办的“非遗月”聚焦黄河文化保护。苏锐摄
黄河在山东入海,在山东的河段有公里,流经9个市、25个县市区。在这公里的河段两岸,非遗资源星罗棋布。特别是那些传统戏剧、传统曲艺类非遗,古老的曲调伴着黄河的流水声,让人不禁心生“往来成古今”的感慨。一个好消息是,目前山东正着手对黄河两岸的“声音类非遗”进行梳理,以助力今后的山东黄河文化旅游线路建设。
水声、歌声声声入耳
菏泽市东明县,是黄河进入山东后流经的第一个县。大平调,则是包括东明县在内的鲁西南地区百姓最爱听的地方戏。
大平调系梆子声腔剧种,因其唱腔音乐比山东梆子、豫剧、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平调或大平调。今年疫情期间,东明县地方戏曲非遗传承保护中心第一时间创作了多部大平调“抗疫”作品,通过网络播出后反响热烈。而在平时,他们的身影常年活跃在东明县的乡村,为黄河沿岸的百姓送去文化大餐。
东明县大平调的传承发展状态,也是山东黄河两岸多数传统戏剧、传统曲艺类非遗的现状缩影。
黄河号子,是以前的滨州民众在治理黄河、筑堤夯土时喊的口号,以其粗犷豪放与波涛相伴,以其淳朴厚重与沿黄人民共存。
在滨州市,黄河号子文化元素如今已与当地的文艺创作紧密融合。京剧《游百川》把黄河号子作为体现地方特色的重要符号,年滨州市文旅工作会提出以黄河号子为素材创作音乐作品,微电影《黄河夯号》在全省获奖……
而在黄河入海处的东营市,吕剧的受众范围则更广泛。
作为起源于黄河三角洲的地方戏,吕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吕剧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薪火传承打基础
山东梆子,是山东沿黄地区民众比较热爱的地方剧种。山东梆子的保护传承单位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说,这些年,该院一直未停止对山东梆子人才的培养。从创作到演出,菏泽市紧密对接黄河沿岸民众的欣赏需求,培养了一批山东梆子优秀青年人才。
在济南市,当地文旅部门将市民爱看的济南皮影戏,融合黄河文化元素,推出了系列黄河主题皮影戏作品,定期到校园巡演。
由于黄河多次改道等原因,当下黄河岸边的非遗,其产生不一定与黄河有关。但是在近几十年中,黄河的确对沿岸非遗的传承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在非遗作品的创作中,在非遗活动的展演中,在非遗人才的培训中,都多多少少烙上了黄河元素。
枣木杠子乱弹是流传于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的一种独特民间小调,因演唱时表演者以枣木做的梆子掌握节奏并指挥,便命名为“枣木杠子乱弹”。枣木杠子乱弹有曲调七十余种,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称,流传余年经久不衰。
年开始,广饶县对枣木杠子乱弹进行了新一轮的保护性挖掘整理,组织县文化馆、镇文化站等部门对曲谱、曲词进行汇总,整理出版了《枣木杠子乱弹剧目汇编》两辑,收录优秀剧目60篇,全书共计16万字。年,大王镇还建起了高标准的枣木杠子乱弹演艺厅,将其渊源、传承、发展等情况浓缩于方寸之地,向游人们展示其动人的艺术魅力。
融入旅游谱新篇
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来了,黄河岸边的非遗怎么办?山东给出了明确答案:系统挖掘整理非遗资源,分门别类,根据旅游线路的需求,根据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需要,贡献“非遗歌声”的力量。
济南是山东省会,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6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