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新征程丨蔡晓安用文字照亮人生的路
蔡晓安,文学学士,鲁迅文学院第三届西南班学员,重庆文学院第二届创作员,重庆市第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云阳县文联副主席。先后在《湘江文艺》《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当代小说》《黄河文学》《文学港》《太湖》《鹿鸣》《椰城》《诗刊》《星星诗刊》《诗潮》《地火》《红岩》等文学期刊发表作品。出版长篇小说《返乡记》、中短篇小说集《岁月是一条蜿蜒的河》。曾获第三届巴蜀青年文学奖,在年“首届大巴山文艺推优工程”中获优秀作品奖。
蔡晓安:用文字照亮人生的路
(本期访谈主持人:陈泰湧)
上游文化:晓安你好。蔡晓安这个名字近几年频频见诸于知名的文学期刊,很多人甚至在质疑你的身份究竟是专业作家还是业余写作?
蔡晓安:我写了很多年,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公开发表作品,年前以写诗为主,曾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潮》等专业诗歌刊物发表诗作,之后又开始写散文,《黄河文学》《文学港》都曾在一年内两次发表我的作品。看起来时间跨度很长,但中间总是写写停停,停停写写,没有很好坚持,有时候甚至一放就是好多年。直到年,我才开始写小说,并作为今后若干年内写作的主要方向。这六年来,坚持得比较好,基本上一直没放松。特别是最近这两年确实是发表得比较多,年10月至年10月这个时间段里,就在《湘江文艺》《四川文学》《当代小说》等重点文学期刊发表了9篇小说,刊物的影响力大,加上数量多,怎么说呢,写作是一种长期的耕耘,突然间“一锄头挖到个金娃娃”般,确实也是挺让人兴奋和激动的。
上游文化:能不能把你“挖金娃娃”的经验告诉大家?
蔡晓安:经验说不上,体会倒是有一些。我想最重要的体会应该是题材的选择与提炼吧。有些写作者与我交流时也提到,他们觉得手头没什么可写的东西,我是老觉得东西太多,没时间全写下来。我想这里面除了观察和体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选择,先选择自己经历的来写,然后是身边所见所闻,最后要有意识、有意向、有目的地去挖掘那些可能很陌生,但却适合自己又有意义的题材。
对于适合自己的那些题材,要像矿藏一样挖深挖宽,不能得了一样宝贝就想着赶快离开,又去寻找新的矿源。简单一点说,就是对某些有特殊价值的题材,要不断地拓展开掘。一棵树很难成风景,但一片树林望一眼就成了风景。挖到一颗金珠子,继续在这个领域挖,挖得更深,说不定你就能挖出更大的金娃娃。
有了好的题材,当然还要多学一些表达的技巧。一个人长得再帅,收拾打扮一下,总要更耐看一些。
上游文化:你的新作《返乡记》于近期由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我们注意到,这是你公开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长篇相较于中短篇,在创作上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蔡晓安:我很赞同这样一句话:长篇更适合磨炼人的心性,短篇更考验写作者的才情。道理很简单,一部长篇写作,总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堆积,体验生活的时间,提取素材并深入思考的时间,当然最后还需要有具体的写作时间,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十几年。我的理解是,性子比较急的人不太适合写长篇。或者相反,急性子的写作者一定要试着去写长篇,时间长了,慢慢也会磨成慢性子,至少会接近于慢性子。短篇不同。短篇不需要太多时间,快的话半天、一天就写完了,慢点可能需要几天,最长一般也不会超过一个月。单从时间上来说,确实要容易得多。但真正要写好短篇也不易。它更需要写作者精练语言的能力、高度浓缩生活和技巧巧妙运用的能力。在我看来,写好中短篇,是需要一些才情,是需要迸发的。
上游文化:从中短篇到长篇,《返乡记》肯定促进了你在写作上的成长和进步,能不能具体讲一讲你的成长和进步?
蔡晓安:完成一部长篇后,确实会在写作能力方面感觉到有长足的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如何更深入地体验生活,如何更精准地提炼素材,如何更合理地谋篇布局等等。对我而言,最大的进步应该是学会把故事讲得更精彩纷呈。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讲得让读者欲罢不能,这本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能力。但在此之前,因为对塑造小说人物更为重视,所以在故事的构织方面,重视程度相对不足。小说终归是要让人看的,而且是要让更多的读者看的,所以提升小说的故事性、可读性,应该是写作者的必然选项。很庆幸,在这方面,《返乡记》的写作经历确实让我成长很多。
上游文化:《返乡记》是一部脱贫题材的小说,在你的写作过程中,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你是否担心过小说完成后自己的作品已经“不合时宜”?
蔡晓安:我一点都不担心。文学有文学自身的规律。文学不同于新闻。新闻更讲时效,文学更讲沉淀。文学永远不会有过时一说。人们看小说,是看小说人物在故事中跌宕起伏的命运,而不是看某个事件在时间上离他远还是近。阿来的《云中记》是在汶川地震十一年后的年才出版。正是有了地震后的十余年来,对个体的人在自然灾然中价值的深入思考,阿来才写出了这部超越死亡之书。在真正的大家面前,我们不是太慢,而是太急了。
上游文化:说到文学,我们聊聊文学在你心目中的地位吧。很多业余写作者总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之感,顾了生活,顾不了写作,顾了写作,又顾不了生活,总之,对文学是既爱又怨。你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惑?
蔡晓安:我还好。很多年前我就对家庭、事业和写作进行了排序。我的生活中,家庭永远是排第一,然后是事业,最后才是写作。家庭代表血脉,有血脉才有基因的传承;事业代表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谈,都是空中楼阁;写作是爱好,爱好对于一个人来说,可有可无。唯一的区别只在于,有爱好,可以让人生过得更有趣,更精彩,或者更有意义。很多人一辈子就爱好一个打麻将,也照样过得很滋润,这也是一种生活。我想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要你不是靠写作为生,大可以把写作这件事看开点。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不写;时间多就多写,时间少就少写。随性而为,把真实的生活过好最重要。
上游文化:说到业余作者的话题,业余作者的作品未必都业余。业余作者如果不想自己的作品业余,你认为应该注意些什么?
蔡晓安:就像我前面谈到过的,写作,特别是写长篇,一定急不得。说得更开点,无论从事哪种文体写作,都是如此。一个作者,不管他是不是业余,保持平和的心态至关重要。大约六年前,我决定写小说。但我不急,最开始,我是从短篇入手,进而中篇,最后才尝试写长篇。六年来,我从来不去想自己最后会写到什么程度,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我脑海里只装着一个字,就是写。写,然后不断地写,循序渐进地写,有条不紊地写。只要写,人生就有价值。至于写出来到底是不是业余,其实并不重要。就算写得业余又有什么关系,我们本来就是业余作者,难道出手就必须专业吗?如果专业作品都让余业作者写了,那还要专业作家干什么?我们写得业余其实是在保全专业作家的饭碗,你这样一想,心态自然就好了。
上游文化:你近期又有什么新的写作计划?
蔡晓安:先说最近的,下半年会有一部短篇小说集《小城微光》问世,由春风文艺出版出版。这是一个系列小说。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