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本文转自:忻州日报

践行“两山”理论推动绿色发展

40年前,河曲县村民苗混满的“户包治理小流域经验”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全国推广。

40年后,黄河岸畔,西口古渡,蓝天与碧水一色,涛声与鸟语和鸣,大河之上,阡陌之间,山水草木林田路园,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生动的生态画卷。

“如今,咱们的湿地公园有多种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2种、省重点保护动物50多种,20多种鱼类,多种野生植物。”河曲县黄河湿地生态保护中心主任王永胜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苗木栽植场面自豪地说。位于河曲县城西北部、占地面积.87公顷的湿地公园,正做着迎接省级湿地公园验收的最后准备。

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的河曲县,黄河流经71.6公里,流程占全县周长的36%,是名副其实的“黄河半岛”。河曲县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牵引,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坚定践行“两山”理论,一张绿色发展蓝图绘到底,借黄河之势全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黄河边上美丽的小县城”,扛起责任,按照“推进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凝聚大保护合力,注重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加大黄河保护力度,妥善处理生态与发展的关系,强化三线管控、划定“三线一单”,严格控制“两高”项目,扎实开展河道“清四乱”行动,严格执行黄河流域河曲段断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综合治理。在去年一年的治理中,完成沿河5家企业搬迁,拆除乱建4.5万平方米,封存采砂船19条,清理垃圾59万余立方米,平整河岸25公里,完成土地复垦1.2万亩,工业固废填沟造地亩,9家煤矿被评为市级绿色矿山。扎实有效的治理让流经河曲的百里黄河水更清,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标准。年全年二级以上天数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4%,全县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9.5%,林地总面积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81%,位居全市第一。

在大整治、大保护的同时,河曲县利用黄河资源优势,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让黄河之水造福沿岸群众。投资5.41亿元实施的引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可满足农业灌溉用水万立方米,新增水浇地6万多亩,改造提升原有水洼地5万亩,实现全县农业人口人均1亩水浇地,沿线4个乡镇、47个村、3.5万人受益。县委政府着眼长远,结合区位特点,深挖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精心打造沿黄文化旅游带,讲述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通过对沿黄6个乡镇32个村的古村落、文物遗址、旅游景点的系统保护与开发,把黄河旅游打造成优势产业,融入国家、省、市及周边旅游文化圈,打响了黄河长城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吸引着众多旅游观光、写生、摄影爱好者前来观黄河、望长城、品美食、听民歌。今年8月底,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和山西省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打卡中国·最美地标——你好山西!”网络国际传播活动走进河曲,来自美国、英国、叙利亚、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的8名视频博主、外媒记者,感受河曲城乡居民幸福生活,见证河曲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成效,外国网红博主们纷纷为河曲的生态环境点赞。

项目引领建设区域强县

九月的河曲大地,生机勃发,处处翻滚着奋进的热浪,时刻跳动着转型的脉搏。磷酸铁锂二期项目、瑞祥恒达3万吨莫来石及5万吨超细高岭土二期项目、晋和云数据……在河曲县经济技术园区内,争相演绎着项目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项目是撬动经济建设最得力的杠杆,也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面对超预期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全省疫情多点散发等多重考验,河曲县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聚焦“争做西部发展领头羊、建设区域强县”的目标定位,着力筑巢引凤,打造“三无三可”营商软环境,坚持以经济技术园区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主战场、主阵地,牢固树立“抓发展就要抓招商、抓发展必须抓招商”的鲜明导向,锚定“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高位谋划高效推进。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参与、以上率下,高起点、高效率、高层次推动招商引资,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合力招商的浓厚氛围,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河曲县经济技术园区、农业产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34余家,年产值达70余亿元,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作用日益彰显。优质的招商政策,极具优势的工业用地、用水、用电乃至劳动力,让两大园区成为生产商务活动成本的“洼地”、发展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河曲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建设和雄安新区建设机遇,紧扣国家政策导向,紧密结合自身优势,以经济技术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两大园区为承接主体,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导方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绘制了重点产业链招商图谱,精准锚定目标,深入开展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引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项目和关联服务型企业,切实提升招商引资的精准度。如今,河曲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总量、发展速度持续保持在全市第一方阵,部分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

集聚效应突显,投资商机无限,河曲已然成为黄河岸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基层治理有温度百姓幸福有质感

河曲县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网格管理、服务群众、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结合起来,明确发展目标,创新发展举措,全面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和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完善考评机制,把村容村貌、星级文明户评选、红黑榜评比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网格化管理,不断提高基层精准化、精细化治理水平,在农村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社会稳定等方面取得了实际成效。在“清化收”工作中,河曲县精准摸排底数,明确债权债务,树立法治思维,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等要素有效利用,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

基层治理是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党的执政根基在基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在基层。河曲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高标准规范化建设,个行政村(社区)实现组织活动阵地全覆盖,90%以上村达到一流建设标准,37个村党组织达到五星级标准,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河曲县按照省、市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部署,高站位认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落实、高效率推进,以有效解决突出问题为目标,把握重点、攻坚难点、突出亮点,基层治理能力呈现出点上突破、面上拓展、质上提升的鲜明局面。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河曲县健全完善县乡干部包联制度,建立了县级领导“大家说、共同议、集体定、及时办、定期评”包联责任落实机制,制定《科级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议实施办法(试行)》。通过包联、考核,压实基层治理职责,增强干部为群众服务的责任意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力量倾斜到一线,责任压实到一线,工作推动到一线,解决问题到一线,形成强大的基层治理合力,推动全县疫情防控、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方面63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每天三顿都准点到这里吃饭,荤素搭配的饭菜很可口,还不重样,这真是解决了我一个老人的吃饭难题。”河曲县楼子营镇大峪村的张大爷看着村里“幸福老年餐厅”热气腾腾的饭菜不住地夸赞。河曲县在专项行动中,积极探索,推行老年餐厅解难点,拓宽基层治理之路。县委县政府紧盯基层治理中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等突出问题,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梯次推进、全面覆盖”的思路,积极推广“幸福老年餐厅”和“好邻居助老餐桌”,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提升基层治理质效。

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专项行动的目标是有效解决突出问题。河曲县深入践行党的新时代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基层治理的“堵点”,在全市率先开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在“一厅办、一窗办、一网办、免费办、帮你办”的基础上,依托政务服务内网建立受理平台,精准定位消盲区,延伸服务通“堵点”,破解基层治理之困,让“能办事、办好事、快办事、办成事”成为标配,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

守牢党的初心使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河曲县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聚焦民生需求,强化党建引领,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正在奋力开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局面。

文旅融合高质量推进黄河文化绽放光彩

今年6月份,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授予河曲县至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牌匾。这是忻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区县。河曲此次凭借非遗项目“二人台”入选,是继年和至年度两次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后,第三次荣获这一“国字号”名片。

进入文旅融合新时代,河曲县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融合并进,打造了众多优质文旅产品,激发了多层次消费,让文化发展有活力、旅游发展有魅力。

河曲县秉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在传承与保护中不断赋予资源新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曲县从全面融入国家省市和周边文化旅游经济圈(带)入手,以建设“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打造“黄河长城特色风情名县”为抓手,立足黄河、长城等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和西口文化、民歌二人台等文化资源优势,多措并举致力打造黄河长城风情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积极对接市场主体,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实施长城、护城楼修复;西口古渡、娘娘滩、弥佛洞“三大景区”开发;沿黄一号公路风景廊道、翠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唐家会、柏鹿泉、罗圈堡、娘娘滩4个美丽乡村。全力实施景区创A工程,力争在“十四五”末创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或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以点带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河曲县高效利用河曲民歌、二人台、河灯会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挖西口文化遗产历史内涵的同时赋能新时代美好愿景,通过西口情文艺汇演、九曲黄河灯会、全国二人台艺术展演邀请赛、“大河之歌”河曲民歌系列音乐活动等,大力推进民歌、二人台的传承保护。在加强与保利集团的合作中,不断推进二人台的商业化、市场化,将这一极具河曲特色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游客在欣赏河曲美景的同时,领略到河曲独特的文化韵味,不断提升河曲文化的影响力。

河曲县在讲好“黄河故事”的同时,把文化活动延伸到基层,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26支专业文化队伍今年免费送戏下乡近百场,农村公益放映场次,百余名各级传承人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让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河曲的黄河文化唱响了新时代的赞歌。

山川荟萃,大河奔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腾飞的河曲,乘着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正以开放的姿态,在这片热土上散发出无穷的活力与魅力,和谐共融的黄河文化在美丽的黄河岸畔绽放出了绚丽的光彩。

河曲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