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农耕,我们修筑了万里长城

因为农耕,我们修筑了万里长城

改造沙漠戈壁,再造中国系列(其四)

北疆长城的由来,长城是一道战列线。

在祖国的北疆,大致沿着北纬35-40度线,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先民修筑了一条城墙,这条城墙就是长城。长城在古代是一种军事设施,长城以内,就是中原王朝的后方,在这条长墙的后方,无数的人民繁衍生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

蜿蜒的长城

太阳照,长城长,不知长城有多长。

长城修筑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长城,据说是湖北和陕西交界处的楚长城。长城是是冷兵器时代,为了限制进攻一方的施展空间,而修建的人工防御设施。敌我双方在必争之地的一道长墙处,展开兵力,进行公平的正面交锋。当然,防御者预设的阵地,天然地对防御者有利。防御一方可以居高临下地利用势能,对长墙下的敌人投射附加了致命能量的武器。

长长的石墙

而进攻一方,倘若需要突破战线,就必需投入多得多的战力,这就是长城的由来。一种对进攻方有着天然阻挡效果的防御设施。防御方可以用较少的兵力,在相对安全的设施内,阻挡或监视敌对方的进攻,并坚持到本方援军的到来,给予敌人以更猛烈的打击。

长城的原型应该是城垣,城垣的原型是院墙,院墙的原型就是屋舍了。考据到最后,发明人居然是第一人文始祖的有巢氏。但是那个把城垣建设成为长城的将士,挽救了本方无数将士生命的人,却注定是个无名氏。

这样的长墙营造了安全的环境

以史观城,长城的防御作用无可替代。

从原始的采集到渔猎,从渔猎到游牧和农耕,生活环境的变迁,让人们在为果腹忙碌的时候,消耗尽了精力,为了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休息,人们建造了房屋,用以抵御野兽的袭击,不用再战战兢兢地随时处于危险的境地。

沿着分水岭营造的长城

游牧和农耕都是投入少而产出大的生产活动,丰富的食物繁衍出了大量的人口,大量的人口产生了原生的聚落,聚落也是需要一个安全环境的,所以,围绕着聚落营建出原生的城垣,把聚落保护起来,为大量的人口提供一个安全的栖居环境,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逐水草而居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石茆遗址,都发现了城垣,其中石茆遗址的城垣就防御能力来说最为完备,如果说房屋是一家人的家,那么,城垣就是一群人的家,有城垣的聚落,开始的时候必然是弱势的聚落,因此才需要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倘若是不需要为安全担忧的聚落,建立城垣就失去了意义。

防御到的极致的围子

长城也是一样,相对弱势一方,为了防御,依托天然的战线,人工营造了更为有利的战线,处于长城之上,居高临下之下,一人可防御多人的进攻。在冷兵器时代,这样的防御设施大行其道,尤其是处于北疆的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前线,对于不善步战的游牧民族而言,跨越一道飞马无法越过的,且有人防御的石墙,就是牧人战士的噩梦。

现代马术

长城延续,长城作用的演变。

农耕文明的将士是胆怯的,因为他们的身后,有着他们的家人,有着他们的农田和财产;他们没有游牧民族的那种一往无前,因为出了毡房的区域都是敌人的境内,随时都处于抢夺和被抢夺的状态;修一条长墙,就是把家园保护起来,在向敌人发起进攻的时候,有长墙的阻挡,敌人也不会从身后侵入家园。

透过城垛远望

长城不是画地为牢式的界限,而是一条巩固的标记线,告诉所有的人,标记线以内,都是我的地盘,任何人未经允许,决不可逾越。苍凉的长城上的斑驳,像一片片殷红的血迹,那是不停劝告的来犯之敌洒下的血。一条标记线,让敌人因此望而却步,见墙而远遁。

位于狼山附近的秦长城

长城是进攻者的前出基地,这样的基地越是靠前,其后勤线就越短,对于一场战争的发动者而言,越短的后勤线,意味着越少的损耗和越少的意外,通过长城这一前出基地,进攻一方可以随时打击长城沿线的敌对势力,使其不敢南下牧马。

当然,长城也是胆小者躲避战火的牢笼,在处处烽烟的情况之下,多得是躲藏在城垛下瑟瑟发抖的虫鼠之辈,若是没有坚定的意志,再坚固的防御设施,也无法发挥出其本来的用途,对于防御方而言,这样的一条战线是损耗线,是一条时时处处都会给自己放血的负担线。

不教胡马度阴山

好一道画地为牢的长墙,历朝各代对长城营建和修缮。

建于河北的燕长城,建于山西和内蒙古的赵长城和建于河套之地的秦长城,就是一条抵御北方匈奴的战列线。无论是燕、赵还是秦长城,都是依托自然山体,在山体脊线上用天然石块垒砌而成的。这样的长城,对于灵活机动,随处都是侵入点的骑兵来说,防御是其基础作用。

内蒙古包头附近的赵长城遗迹

在野外的山岭、山坡和沟谷地段,人都无法立足,更遑论是作战了,用石块垒砌的长城上表面,为战士提供了稳固的立足点,战士可以在长城之上行走,翻山越岭,如履平地;配合处处设置的烽火台,可以快速机动地调集兵力,形成优势兵力,对来犯之敌予以打击。

所以燕长城、赵长城和秦长城,其石块长墙之上,必定是有着沙土垫层的,我们如今无法看到,很可能是在漫长的岁月中侵蚀掉了。因为作为防御线而言,如果无法行走,这样的长墙反而会阻碍己方的视线。只有走在长墙之上,方可居高临下,高站远瞩。

古长城

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发动敌国之力,将燕、赵秦长城连接起来,构成了北疆的要塞,从公元前年攻打韩国到前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里,虽然秦国在长城留驻的兵力不多,也足以遏制北方游牧民族。在一统六合、变乱亡国直至西汉建立的数十年间,边境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长城作用巨大。

得河套者得天下

汉朝在经历白登之围后,对匈奴一直处于守势,长城的作用愈加重要,所以,即使汉朝国力贫弱,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长城的修缮和新建,但汉长城放弃了秦长城已经巩固的北方大片领土,大大向南收缩,并就此定调,长城边界线于是就成为了纯防御的设施。

靠贿赂女人逃出重围的刘邦

秦汉之后的晋、隋都曾在汉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和零星的修筑,晋乱之后,长城形同虚设,北方地区完全沦为了胡人的牧场。隋建国之后,当时面对的胡人实力相对较弱,加上对胡人进行了内部的分化瓦解,北方游牧势力对中原的为祸不大。

雁门雄关

唐时对北方少数民族实行了进攻政策,并通过内附,有效消除了游牧民族的威胁,所以长城防御设施处于废弃状态,晚唐及唐之后的乱世,边界均不稳固,就那时的国力来说,也没有余力修筑长城。因为主要威胁东移,华北、山西的山区逐渐成为了设防地段。西北部的威胁较少,长城都是作为出征军队的前出基地。

突厥逃遁一空

失我大长城,失去长城掩护,陷入悲剧的农耕文明。

整个宋代,都被北方少数民族频频按在地上摩擦,西部地区以山势为基,依托交通线维持要塞防御,中东部地区以黄河等河流作为防御依托,加上宋代失去了养马地,骑兵不再作为主要兵种,只能靠步兵和水师进行山地和水道防御。所以终宋一朝,除了花钱买平安的相对太平时节,其它时间的北方多是处处烽火,只能依托复杂的地形和敌人周旋。长城遮护农耕地区的作用完全丧失。

无险可守的弱宋开封

反倒是处于北方的辽、金和西夏,对部分长城进行了修缮,但多是依托秦汉长城进行的维护,新建的不多。西夏依靠骑兵掩护要塞之间的交通线,只能面对少量的马匪和游勇,在蒙古大军南下之后,其依托障塞的防御体系即宣告土崩瓦解。辽、金对于长城的利用也不上心,故此,在唐至明的五百多年间,依托长城的战斗,鲜见于记载。

内蒙古乌拉特旗附近地貌

明长城是目前最为常见的长城,无论是雄伟的八达岭,还是西北漫长的边墙,终明一朝,长城加边墙支塞,大约修建了近2万公里的长城,明朝的长城在防御蒙古、女真等的入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且每年都斥巨资进行修缮,是历代对长城最为上心的王朝。

纵观整个北方的历史,历朝历代,长城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汉、明两朝,把长城的防御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面对强盛的匈奴和后蒙古时代,长城的阻敌和信息传递功能,都得到了记号的发挥。因此形成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防御设施。

八达岭长城

长城观古,历朝历代长城的特点和辨别方式。

各个王朝所修建的长城,都有其特点,汉之前的长城,多以石块为主,一是因为国力和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就地取材最便捷;二是汉之前的长城多依托山岭而建,材料运输不便;三是各国营造长城的规模不大,投入不大。但石块垒砌的长城,最经得起风雨侵蚀,北方地区留存的长城中,只要见到石块垒砌的,必然是秦长城无疑。

倾颓的秦长城

汉长城因为区域内缩,范围内处于黄土区,故此就地取材,采用黄土版筑的城墙建造工艺,部分地段为了保护墙体,在夯土强外用石块进行了包砌,总体而言是以黄土夯筑为主,目前北方地区所见的黄土长城,且风化剥落严重,甚至倾颓者,多为汉长城。

风沙侵蚀后的汉夯土长城

夯土而建的汉长城

西夏长城地域在蒙古国南戈壁的局部地区可见。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外扩,多以遮蔽要塞为主,取材多样。要塞多以黄土夯筑,局部包砖石;障墙为简单的石块垒砌,或掘土为沟时所取的沙土略加夯筑,总体而言,就规模和质量来说,是历代长城中最差的。除在狼山以北地区外,在黑水地区也有零星分布。

一些保存完好的西夏长城常被认为是秦长城

明长城距今时间最短,其质量也最好,九边地区的夯筑长城,墙厚而高,颇为雄伟,战略要地和兵城地段,均以青砖包墙,或干脆以青砖砌筑,这样的规模,是综合国力的体现,东西常见的雄伟长城,必是明长城无疑。

砖砌的明长城

长城视今,我们对戈壁沙漠的改造从未停步。

长城是攻防设施无疑,但其建立在毫米降水线上,却不是凑巧。农耕时代的粮食生产,都是以雨水浇灌为主,哪怕是两汉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山;盛唐时期打得突厥西遁、四方都护;我们农耕社会的农夫也从来不曾踏出前进的脚步,没有巩固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生存空间。明代就更是如此,哪怕是短暂的前出,也因为国家无法负担沉重的后勤而放弃掉已占据的疆土。

黑水城遗址

前出再前出,内缩再内缩;边疆维持的这条战线,逐渐成为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我们占据了最适宜农耕的土地,并因此繁衍生息,将文明薪火相传,长城边塞的烽火台、火路墩,如一盏盏明灯,散发着万古不熄的光芒。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曾经制约戈壁沙漠农垦的不利因素,我们已经可以完全克服。从前屯兵塞上,只能依靠有限的绿洲来生产糊口的粮食。而今,我们在北疆的广大国土上,建立起了一片片农场、农庄,一座座绿洲城市拔地而起。北大荒亦成北大仓。诚然,其中有气候变化的影响在里面,但拓荒人发挥的主观能动因素,也绝不能忽视。

戈壁沙滩变良田

对很多人而言,或许只要家里还有旦夕余粮,只要还能从市场上采购到足量的食品,就觉得海阔天空,和他们谈起戈壁沙漠的改造,总拿戈壁沙漠的生态和用途来说事儿,他们不曾知道,为了他们的安好和晴天,无数的拓荒人在戈壁沙滩上艰苦卓绝的努力,没有他们的负重前行,哪里还能有我们的诗与远方。

戈壁大开发

向着粮食出产大国乞讨,归根结底是雾里花、水中月;这许多年,资本的尿性我们还没看明白吗,他们可以白送你种子,为的是你丧失生产种子的能力;他们可以白送你粮食,为的是让你丧失种地的能力;他们可以——————;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自废武功;等你自废武功之后,资本才会露出狰狞的面目;到了那个时候,就真是靠山山倒、靠河河干。有东欧那个世界小麦主产国自废武功的前车殷鉴在前,我们再对资本抱有幻想,那就真是无药可救了。

我们需要再建一道长城,一道维护粮食安全的防线,阻挡对我们饭碗的一切侵蚀。在人地矛盾突出,在经济建设与用地矛盾突出,在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情况之下;为了今天和明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后盾,撸起袖子,向戈壁沙漠抢夺生存发展的空间,在戈壁沙漠再建功勋。

端牢自己的饭碗

以上是仅代表作者观点,在西部广阔的沙漠戈壁,还存在着很多的拦路虎,挡道石,为了子孙后代,我相信一切艰难险阻,都可化为鞭策前进的动力,欢迎有识之士不吝赐教。

耕读,既耕且读,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4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