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看宝贝丨十几万年前的河狸长啥样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杨之甜赵阿娜
古都安阳,三千年前是帝都。这里曾是殷商时期的都城,是年前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是我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的故乡;这里是世界出土青铜器之冠——司母戊鼎的发掘地;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到我国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
11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安阳市东区的安阳博物馆。这是一座综合性地方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从旧时代时期到近现代的1万余件珍贵历史文物。
“古动物化石既是文物,又是一件艺术品,更是记录生命的远古文字……”在《安阳好——按阳历史文物展》展厅,随着博物馆讲解员张安然生动的讲述,记者犹如进入了通往远古的时空隧道。
“其实,安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年,考古学家在滑县黄河故道河底,发现大批距今约10万年左右的动物化石。”张安然介绍,这是黄河下游黄河堆积中首次发现的时代较早动物化石和古人类文化遗存,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早期人类活动以及黄河形成时期古环境有重要意义。
“哇,这是猪!”只见展柜中放置着一个完整的猪头骨,它有着撅起的拱嘴、两只大扇风耳和一双小眼睛。
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欧洲距今万年前的始新世。在这里展出的这具猪头骨的骨架比较年轻,大约只有12万年历史。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考古学者在滑县的泥土里挖掘出来后,一眼就辨认出这是只憨态可掬的猪娃头骨。
旁边的展柜里,有一具非常小巧的河狸化石的标本。
“这具小型的河狸科动物原生骨架保存得很完整,可以看到细细的肋骨、黑色的锋利爪子,非常完美。这要归功于修复室的工作人员,他们用小小的绣花针和小刷子,把它们一点点从坚硬的土块中分离出来。”张安然说,修复这样的一件化石标本,需要花4到6个月的时间,是工作人员艰辛的努力,让每一件化石标本都成为一件特别精美的艺术品。
安阳博物馆馆长周伟介绍,这批出土的动物化石种类有原始牛、披毛犀、普氏羚羊、马鹿、野马、河狸和软体动物丽蚌等近20种,均为晚更新世种类。“厚厚的砂砾层和纯净的砂质说明,当时黄河水量十分充足,一度清澈见底。”他说:“黄河干流形成和各地古人类大量出现几乎同期,这一时期大量古人类文化遗存为中国现代人起源于本土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批化石保存十分完整,部分颈椎在出土时仍粘连在一起。有的鹿角和头骨相连,符合人为狩猎特征。“骨骼石化程度较深,埋藏前未经风化,水力冲磨轻微,估计水力搬运的距离不会太远。尤为重要的是,在一些肢骨关节面附近有人工砍痕和切割痕迹,直接反映了古人类猎获、消费动物产品的有关信息。”
他认为,这一遗存的发现,说明冰后期古人类分布空间迅速扩大,其活动范围,由已知的山麓丘陵、山前岗地、黄土高原地区扩大到了广袤的平原腹地。这是太行山以东黄河活动区时代最早、最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一具具远古的化石,总能激起你对自然、对科学的探索欲望,让你在教科书之外触摸到更为宏大和遥远的知识世界,甚至可以向科学权威发起‘挑战’。”周伟说,化石的价值正在于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千百年来,她激情澎湃,奔流不息,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千万年过去,曾经生存在这里的动物,并没有寂然无言,它们用化石的形态记录了生命的历史和山河的变迁——博物馆,是一所开放的大学。
“太震撼了!没想到来安阳能看到甲骨文,还能看到这样古老的动物化石,真是大饱眼福。”从武汉自驾来安阳旅行的胡先生是个十足的“博物馆迷”,此次到河南来,专程到安阳博物馆和殷墟博物苑打卡。
如今,巨兽和先民都已走入历史的深处,但在安阳博物馆,观众还可以探寻到殷商时期的历史。二层展厅里别具一格的殷商陈列,让观众仔细端详、流连忘返。近年来,为了让更多观众能够了解安阳厚重的历史,安阳博物馆下了不少功夫:比如我们以馆藏展品为媒介,用交流展览的形式进行博物馆之间的文化交流,先后在北京正阳门管理处、山西太原民俗博物馆,以及安徽的铜陵、阜阳、黄山,云南的楚雄、丽江等地博物馆举办《安阳地区木版年画展》等巡展,把我们豫北地区的民风民介绍给外地的朋友,同时也把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通过引进展览展示给我们安阳的观众;又比如为本地的中小学生定制研学课程,通过在博物馆实地参观、学习,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今年疫情期间,他们开通实景虚拟漫游系统,从手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