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区黄河有个黄河乡村记忆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黄河自然生态演变和人文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越来越受到沿黄流域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视。济南市章丘区的黄河街道,作为沿黄流域9个省区唯一以“黄河”命名的行政单位,为了给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场所,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充分的宣传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让滩区群众更好的留住乡愁,在深入推进滩区迁建项目的同时,除了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配套了图书阅览室、书画创作室、舞蹈排练室、市民大讲堂等,还建设了一处“黄河乡村记忆馆”。整个场馆的布局按照黄河流向的“几”字形状分布的,既有展现黄河历史文化和工作成果的展版,也有村庄群众捐献的老物件,采用图文并貌,实景展现的方式,意图为黄河滩区百姓留住乡愁,留住永久的黄河记忆。

因紧临黄河和流经距离最长命名为“黄河街道”

不久前,笔者在现场参观时看到,黄河乡村记忆馆的展版共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大河奔流》、《治河大业》和《幸福黄河》。别看只是一家街道的黄河乡村记忆馆,展示内容站位却很高。第一部分《大河奔流》,展现的是黄河的壮美以及与她有关的知识。黄河从巴颜喀拉山的“星宿海”发源,流向东南,到岷山脚下若尔盖高地受阻转向东北,奔向黄土高原,经过由贺兰山、阴山、吕梁山组成的“几”字型区域后,在秦岭处转折,出太行山,流入华北平原,直奔东营,流归大海,全长约公里。

黄河流经章丘区黄河街道21公里。黄河街道之所以用“黄河”命名,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以紧临黄河而得名;另一个是因为黄河街道是整个流域乡镇行政单位中黄河流经距离最长的一家。

传说黄河是龙的化身,如果拍摄一个跨越千年的延时镜头,我们就能看到,脱离了大山束缚的黄河果真是一条会摆尾的巨龙。从先秦时期的古籍《禹贡》中夏禹“导河积石”治理黄河,到年的花园口事件,华北平原上无数次上演“巨龙摆尾”,有记载的大动作达26次。黄河的龙尾巴从桃花峪开始,最北扫过天津,最南扫入江准,在山东丘陵南北两侧大幅摇摆。而每当这条“黄龙”优哉游哉地摆尾时,就会让黄河两岸的人们陷入一言难尽的恐慌和绝望……因为这种摆尾从来没有温情,在老百姓最真实的表述里,叫做决堤。

古籍中所描述的黄河源头——星宿海。在未流经黄土高原之前,都还是一湾温柔的清水,然而,在流经这个地球上生态最为脆弱、水土流失最夸张的地区——黄土高原后,每年十几亿吨的黄土被雨水裹挟着涌入黄河,巨量的泥沙使得河水变浑的同时,也改变了河水的属性。黄河至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黄河流经贺兰山、阴山、吕梁山组成的“几”字型区域,冲积出了幅员辽阔的河套平原。黄河出河套平原,迎面撞上吕梁山,不得已急流南下,便形成了这种图中所看到的秦晋峡谷。

在秦晋大峡谷的末端,便是有“千里黄河一壶收”之称的壶口瀑布。由于河水冲刷,每个时期对于壶口瀑布的位置都有所变化,年前,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壶口瀑布在今下游50公里处的韩城龙门;6世纪,郦道元《水经注》里的壶口瀑布在今3公里以下的孟门山;18世纪《吴志壶口考》里说的壶口瀑布才大约在现在的位置。时至今日,瀑布的岩石河床仍旧在以每年1-3米的速度崩塌退却。

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河水涛涛,一泻千里,跃出峡谷,进入渭河平原与第二、第一支流汾河渭河合流,水量大增,但是奈何有秦岭横陈,只能转折向东,与秦岭、中条山、太行山之间寻找出路。

黄河挥别太行山继续东行,便进入了华北平原。人们在山谷中修建大坝,把这一截的黄河变成了一个超级水库,巍巍青山代替了黄土高原,泥沙沉淀,河水显露出翠绿本色,是当地人民顽强奋斗、勇于斗争的见证。

年5月,侵华日军攻陷徐州,国民党军队“兰封会战”失败后,国民党军队掘开花园口大堤,用黄河洪水阻止日军前进,造成了长达九年,跨越豫、皖、苏三省44县的黄泛区,造成了万人受灾,万人无家可归,89万人直接和间接死亡(南京大屠杀死亡30万人)。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堤次,平均每三年必决堤一次,给沿岸的群众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黄河归故”揭开了共产党领导治黄的序幕

展馆的第二篇章是《治河大业》。展板记述,年开始的“黄河归故”,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治黄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前夕,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济南成立,有了党和政府统一领导的全流域治黄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领导人高度重视,展示的一幅宝贵的图片,就是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黄河,他郑重嘱托国家黄委负责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治理黄河是件从古至今都在坚持的事情,黄河宁,天下平,河清海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好愿景上古时期,就流传着共工、鲧、大禹治水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为防水患,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周襄王元年(前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了“无曲防”的禁令,各国君王也非常重视黄河治理与保护。到了近代,李仪祉、张含英等人,又对黄河治理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主张。年至年的黄河归故,开启了人民治黄的新纪元。

关于“人民治黄”的治理工程,从展示图表可以看到,有三门峡大坝、小浪底水利枢纽、北金堤滞洪区等,一系列的治理工程使得黄河的洪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

图表特别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为黄河治理开发耗费了无数的心血。有几幅图片是各位领导人视察黄河或者黄河水利工程的场景,彰显了国家领导人对“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决心。

还有一幅照片是习近平总书记年9月18日,在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视察时拍摄的,就是在这次视察座谈时正式提出了“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五点要求,提出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也开启了黄河治理发展的新时代。

黄河滩区居民迁入生态宜居的幸福河社区

展馆第三篇章展示的是《幸福黄河》。主要展示的是,近年来,黄河街道抢抓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加速推进“三区共建”,分期实施“美丽宜居乡村模式”,着力促进城乡融合、三产融合,坚决扛起乡村振兴大旗,努力将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展示的图片,有滩区迁建的前期准备方面的,有街道办事处积极召开会议部署工作,与村民代表共商事宜的。也有各村积极召开村民会议,进行选址、选户型、签确认单,并将决议多渠道及时公示照片,还有滩区迁建的奠基仪图片。这些内容是滩区迁建群众参与、接受各方监督。保障了滩区迁建符合民意,保证质量。同时,还有包括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民政部相关领导,以及章丘区委书记马保岭、章丘区委副书记、区长边祥、章丘区委副书记孟学峰等在内的领导对于滩区迁建项目的监督与指导的图片。还有一张黄河滩区脱贫迁建项目(幸福河社区)安置规划图。

展板介绍,章丘区黄河滩区迁建工作于年5月正式启动,项目总投资13.2亿元,涉及滩区21个村、户、人。项目建设地点就位于黄河街道驻地,安置套数套。建筑面积52.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41.8万平方米,配套设施面积10.7万平方米。

图片展示了滩区迁建的新环境以及配套设施,完善后的黄河中小学九年一贯建设项目,新建的幸福河社区幼儿园项目。另外还有滩区迁建相应的民生配套工程,如为解决灌溉用水、自来水、污水“三水”难题,实施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过程,已经建成的土城子引黄泵站、黄河污水处理厂。

幸福河社区的鸟瞰图,可以清晰反映出生态宜居的新环境非常的壮观,深受群众喜爱。抓拍的一张村民乔迁新居时场景的照片,可以看到群众发自内心的喜悦。还有一张照片是反映搬迁前的长桌宴,大家搬迁前聚在一起,共同庆祝乔迁新居……

老物件老场景展示可让人体味浓浓乡愁

最后一部分展示的是黄河街道的建置和民俗老物件,以及反映当年滩区居民生活的复原场景。黄河街道从清朝起先后经历6次变更,在年7月撤销黄河镇,设立黄河街道。总面积.89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率46%,有章丘北部“天然氧吧”之美誉。

图板还展示出滩区迁建各个村名的由来,大多是从明洪武年间开始记载,历史悠久,有根可循。黄河街道还出过很多文化名人,比如李延本,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学者”。如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张万真。年,国家领导人李先念来济南考察期间,曾点名要听张万真的《逼婚记》,李先念夸他演得很好,很有乡土气息。

除了展板图片,“黄河乡村记忆馆”里最直观的展品,恐怕就是那些老农具、老物件和复原场景了,他们反映了黄河流域居民世世代代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如木质的脱粒机、耙、犁,木质的斗、升、水桶等量具,以及汽灯、自行车、粗茶碗、酒壶等生活用具,还有复原的居家中堂摆设、老式门窗、拔步床、老式橱柜等等……这些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远的老物件、老场景,让人们在享受新生的同时,可以再回味一下当年黄河滩区生产和生活的场景,体味一下埋藏在心底的浓浓乡愁。

文章来源:章丘区旅游发展中心、鲁晚报壹点文史研究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64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