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歌声永嘹亮

北京荨麻疹中医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929/9506127.html

两位演唱者在莫斯科与《黄河大合唱》结缘

严良堃(-)是原中央乐团合唱团指挥,早在年,严良堃便在莫斯科排练演唱过《黄河大合唱》。

原中央乐团合唱团指挥严良堃:排练那时候唱的(《黄河怨》)是郭淑珍老师唱的,她唱的时候,前面五小节不换气,而且(唱法)是piano(弱),从此以后,凡是五小节不换气,唱piano(弱)的,就是“郭版”,叫作“郭版”《黄河怨》。

不单是严良堃与郭淑珍,《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也与莫斯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冼星海在莫斯科

冼星海(—)

年,《黄河大合唱》诞生一年后,它的曲作者冼星海肩负重任,从延安奔赴莫斯科。此前两年,一部反映延安和根据地战斗生活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由延安电影团开始拍摄。由于缺少将影片显影和剪辑的技术条件,中共中央决定派导演袁牧之和音乐家冼星海去莫斯科完成影片的后期制作。

冼星海踏上了远赴莫斯科的行程,当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刚刚八个月,这次分手竟成永别。

冼星海年5月4日离开延安,战争烽火的蔓延,让他远赴莫斯科的行程几经阻遏。冼星海最终抵达莫斯科已是年11月,此时,距离二战的战火在苏联燃起仅半年时间。

哈萨克斯坦古城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大街

苏德战争爆发后,冼星海数次试图取道今天的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返回祖国,终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

颠沛流亡的逃难生活一日日侵蚀冼星海的健康。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凯歌刚刚奏响之时,年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从延安到莫斯科再从莫斯科到延安

年,在莫斯科治病期间,冼星海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对年在延安简陋条件下六天写成的《黄河大合唱》简谱手稿重新做加工、修订,增加了《序曲》,写成了五线谱版的《黄河大合唱》。

而在祖国这一边,曾在鲁艺音乐系任教的李焕之肩负起了为《黄河大合唱》编写不同配器的任务。

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黄河大合唱》纪录片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黄河大合唱》,是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由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中保留了冼星海在莫斯科增加的《序曲》部分。

从创作者到演唱者

而郭淑珍作为《黄河大合唱》的演唱者,将冼星海与李焕之的作品,呈现给了广大观众。年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联欢节”上,郭淑珍用一首《黄河怨》参加古典歌曲演唱比赛,获得了金质奖章。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我的运气特别好,命也很好。生在这个时代,碰到了冼星海、光未然的那么好的作品,我用这个参加比赛。因为这个作品那么棒,它有那么高的难度,然后我唱得那么好,当然我就得了金奖。

而作为演唱者,郭淑珍也不断地从历史、文化与时代记忆中汲取灵感,演绎着最完美的《黄河大合唱》。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比如我唱的《黄河怨》,我就吸收了俄罗斯民歌,吸收它的东西,我还吸收了京戏里头的哭腔。

《黄河大合唱》永远嘹亮永远热泪盈眶

而在年5月,改编自《黄河大合唱》的《黄河》钢琴协奏曲诞生。熟悉的旋律,让它快速传播。70年代开始,《黄河大合唱》以钢琴曲的音乐旋律在世间流传。它的指挥,李德伦,曾在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厅指挥《黄河大合唱》。

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据光未然日记记载:10月11日,李德伦来访未遇,留下字条说,最近要纪念星海、聂耳,要演出《黄河大合唱》,用原词,特来告知。

而冼星海的妻子钱韵玲也在几个月前来到北京,她希望在冼星海逝世的又一个十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能有纪念冼星海的演出活动。她写了一封信,最终辗转经邓小平副总理转交到毛泽东的手中。

毛泽东10月3日阅读此信后,批示“印发在京中央各同志”。

毛泽东阅读来信后的批示

这次演出的独唱演员选拔也由此开始了。

原中央乐团合唱团团员冯琬珍:一回来就进了排练厅,大家很激动。所以他(李德伦)一指挥“黄河”,全团的人都坐在下面听,我们在上面唱,一边唱一边掉眼泪。

《人民日报》刊登的音乐会预告

演出前一天,《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音乐会预告。

年10月25日,《黄河大合唱》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上演。

光未然之子张安东回忆光未然聆听音乐会的场景

光未然去了现场,他要聆听他25岁时和冼星海一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年10月25日《黄河大合唱》演出资料

民族文化宫的演出从10月25日开始,持续了五天,之后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11月5日、6日在首都体育馆加演了两场。

10月31日,林彦群自福建来信,说听了《黄河》广播,使他激动得“泪如泉涌”。

光未然之子张安东: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么多场都唱完了,为什么还这么震撼?还是每场都那样激动?就是那个气场太不一样了,等于那个歌声一起,是不可抗拒的那种力量,那种艺术的力量,还有文化的力量,还有历史的力量。

年8月,中央音乐团将《黄河大合唱》带到香港红磡体育馆。

香港《文汇报》写道:“当《黄河大合唱》最后一首《怒吼吧,黄河》戛然而止时,全场掌声雷动。”

时任中央音乐团指挥严良堃回忆起当时谢幕的场景,说:“谢幕,谢3分钟5分钟,大家都能应付过去。谢幕20分钟真难,真难。那种场面还是很感动人的……都是炎黄子孙,唱黄河声,慰赤子心。”

年6月30日,国家交响乐团排练厅又飘荡起了《黄河大合唱》的音符。

作为指挥,李心草说:“这首曲子我们是可以直接上台演出的,不用任何排练,肯定演得没有毛病。但是音乐就是这样,不朽的作品是需要一代一代音乐家的传承,还要契合时代的不同的处理,但是又不能忘本。”

《黄河大合唱》唱出了中华民族渊远流长的历史,唱出了中华民族血液里奔流不息的黄河精神,在未来的历史长河中,它还将带着我们对更美好生活的梦想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继续奔腾向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4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