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汝初中国古代良渚文化原始文字的考古学
(二)、黄河流域著名考古学文化岀土陶器上刻画符号、图画、紋饰和雕塑
考古出土实物发现,在我国黄河流域也有许多著名考古学文化的陶器上发现许多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和雕塑。它们出现的时间较长江流域稍晚,数量也没有长江流城多。这也证明黄河流域的陶器和陶器刻画符号、图画、纹饰、雕塑来源于南方长江流域东夷文化舟船交通地区。下面我们还是以年至年良渚文化为界,来比较分析良渚文化以前及并行时期黄河流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图画、纹饰和雕塑的文字性质。
1)、黄河上游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彩陶图画纹饰和刻画符号
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这里出土的陶器有彩陶白陶和黑陶,品种齐全,是北方地区彩陶和黑陶的源头。长期以来我国考古学界一直认为中国彩陶黑陶在中国北方发明,大地湾文化是中国彩陶、黑陶最早的发祥地。并且由大地湾文化彩陶衍生出陕西半坡、河南三门峡渑池仰韶文化的彩陶,又由仰韶文化彩陶发展出西部马家窑文化彩陶。但是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大地湾文化出土的彩陶黑陶都是成熟的彩陶和黑陶。与大多数事物都有一个诞生、成长、成熟的过程一样,大地湾文化成熟的彩陶黑陶来自那里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无法觧释而陷入茫然。随着我国考古工作和研究的深入,发现年至年间的大地湾文化的三足陶器与年至7年河南舞阳贾湖文化有形制上的传承关系。大地湾的口沿饰宽带纹彩陶器比賈湖文化口沿饰带状纹彩陶成熟。大地湾第一期出土的口沿饰红彩条带纹的彩陶与贾湖文化口沿饰红彩条带纹彩陶完全一致,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大地湾文化的黑陶器也是证明与贾湖文化黑陶继承关系的证据。因为在中国大地上这一时期彩陶、黑陶除了长江下游浙江上山文化、井头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以外,长江北岸只有贾湖文化拥有。由此可证明中国北方陶器包括彩陶、黑陶源头都在南方稻作农业地区。大地湾文化的三足陶钵碗也只能在贾湖文化找到源头。
重要的是大地湾文化第一第二期彩陶陶钵和三足钵口沿饰红黑彩宽带纹为主,第一期与贾湖文化相同、多为红彩和褐彩,第二期开始以带状黑彩为主,并出现抽象水纹、植物、鱼类动物图画和由几个图画重复构成的纹饰符号。并且发现有彩绘和刻画符号分别在彩陶器上出现。按照古代神权社会宗教高于一切的古人生活环境分析,大地湾一期彩陶红色条带纹和二期彩绘图画纹饰都是大地湾人祭祀神灵、与神灵沟通的语言思想的记录,具有一定的宗教意识。大地湾彩陶器上刻画符号,是继贾湖文化陶缸刻符和浙江年跨湖桥文化陶器刻画符号之后,在我国境內北方地区发现年代较早,数量较多的陶器刻画符号。这种在陶器上绘有与神灵沟通的彩绘符号,同时又刻画上记事指示符号的传统从此被北方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和马家窑彩陶文化所继承。它们到底是祭祀神灵绘画符号的补充形式,还是陶工制作陶器时专用的工序符号还不能定论。人们不仅要问,如果彩陶器上的彩绘图画纹饰是大地湾人与神灵沟通的语言思想记录,那么这些刻画陶符又是什么呢?学者大多认为这种刻画符号是陶工制作陶器过程中留下的记事指示符号。我们从安徽蚌埠双墩文化出土陶器上这类符号的形态看这一结论并不全面。根据古代的宗教神权统治环境,当时的国王、酋长或部落首领既是行政领袖、又是宗教领袖。他们负责祭祀神灵时与神灵对话,彩陶是祭神礼器、上面记录有与神灵对话的内容,所以当时这些礼器的生产只能有宗教领袖亲自制作,所以制作敬神礼器的陶工就是宗教领袖本人。因此无论它们是与神灵沟通的语言思想绘制符号的补充形式,还是陶工制作陶器时的工艺流程记录指示符号,它们都是宗教神职人员的创造。它们客观上都有记录指示人类语言思想的共同功能,因此它们都是原始文字的源头之一。大地湾文化延续时间较长,从距今年至距今年延续了年。一般分作五期,第一期年至年彩陶以红色带状纹为主,有黑陶器和三足器,这些只能来自晚期与大地湾文化并行的贾湖文化。大地湾第二期一般认为距今6年至6年;第三期为年至5年,第四期为5年至0年,第五期则为0年至年。大地湾文化的彩陶黑陶器发展出北方半坡文化彩陶,仰韶文化彩陶和
马家窑文化彩陶。晚期有与崧泽文化类同的人头瓶酒器出现。
图20、甘肃大地湾文化出土的陶器中有很多口沿饰红色、黑色带状纹彩陶,它们只能来自贾湖文化晩期的影响。大地湾文化的黑陶器和三足钵也只能来自贾湖文化。大地湾文化彩陶最早出现用红色绘制的符号,后来釆用刻画形式在带状彩条上刻画符号。它们多为单个出现,是制陶神职人员刻画的记号还是含有与神灵对话的语言思想记录当前还不能破译。但是它们具有明显的记录指示意义,所以它们都与文字起源相关。从彩陶黑陶是祭神礼器看、当时制作这些陶器的应该是宗教神职人员。
2)、黄河下游山东7年至6年北辛文化陶符
北方黄河流域陶器文化中,按年代序列山东北辛文化刻画陶符年代较早。北辛文化属于泰山山脉髙地及沿伸的山东半岛、胶东半岛和南部苏北徐州连云港髙地丘陵海岱文化。在间冰期全新世大暖季新石器文化早期,这里周边被黄海北海海水淹没与第二阶梯大陆隔离,属于沿海东夷舟船交通地区。北辛文化的源头8年至7年的后李文化陶器上还没有出现刻画符号。一般认为北辛文化是后李文化的后续文化,因此北辛文化是黄河下游最早出现陶器刻画符号的文化。
北辛文化遗址以山东枣庄滕州官桥镇北辛村而得名。年代在7年至6年。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文物普查时发现。出土有半地穴式房屋、农耕石蚌工具、鹿角锄、石铲和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种,有碗、钵、鼎、釜等器形,许多粗陶器表面有防滑实用的戳刻纹,一部分陶碗陶钵口沿饰有南方早期彩陶的红色条带纹,从其年代和位置分析,北辛文化的彩陶受到贾湖文化晚期的影响。重要的是在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泥质灰陶底部和泥质红陶腹部发现两个刻画符号,北辛文化上限早于北方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半坡文化和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因此北辛文化彩陶和陶器刻符与大地湾文化陶器一样,是否受到贾湖文化幅射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图21、山东海岱地区北辛文化受贾湖文化晚期或大地湾文化影响,出现口沿饰红带状条纹彩陶钵。从北辛文化出土的三足钵和三足器看,这类三足器是贾湖文化的原创。陶支足是南方圆底陶器垫烧的普遍形式,随陶器技术传入北方在年前后北方陶器中经常出现。需要注意的是北辛文化三足陶器向三足陶鼎发展,曾经被认为是中国陶鼎的发源地。不过与贾湖文化三足黑陶器相比还相对落后。北辛文化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不多,但年代较早可作为大汶口文化陶器刻画符号的源头。(图片部分选自网络,版权归制作人)
)、仰韶文化彩陶陶符
陕西西安半坡文化彩陶年代为年至年。比它东边的河南渑池7年至0年仰韶文化要晩几百年,并且通常被考古界划入仰韶文化。陕西半坡文化彩陶发源于大地湾文化。如果按照北方的彩陶起源于甘肃秦安大地湾文化地理位置看,大地湾彩陶应该先传播到西安半坡文化,然后才能传播到它更东边的河南渑池仰韶文化。因此介绍仰韶文化彩陶应该先从西边半坡文化开始。半坡文化彩陶纹饰与刻画符号包括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层出土的刻画符号和绘制符号;陕西西安半坡、陕西临潼姜寨、陕西宝鸡北首岭、陕西长安五楼、陕西渭南郃阳莘野、陕西铜川李家沟、陕西临潼垣头等遗址。王蕴智在《远古符号综类摹萃》(《中原文物》年第6期)一文中总结概括出59个刻画符号。靠近河南渑池的仰韶文化彩陶刻画符号较少。另外仰韶文化河南汝州出土的鹳衔鱼彩陶缸上的图画有明显的族徽意义,汝州洪山庙同出的仰韶文化彩陶缸上还有两个刻画绘制故事性图画符号,可作为仰韶文化晩期图画文字的证据。
仰韶文化年代在距今7年至0年前后,从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层和陕西仰韶文化、河南仰韶文化看,仰韶文化早期彩陶以条带纹红彩、黑彩陶钵为主,后发展出动植物神灵图案和三足器。从仰韶文化早期彩陶我们可以淸楚地看到北方彩陶和三足器来自贾湖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的事实。这些红彩黑彩条带纹钵碗是证据。
图22、仰韶文化早期彩陶以口沿饰红彩、黑彩条带纹碗钵为主。这种早期彩陶纹饰都来自浙江上山文化、舞阳贾湖文化和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彩陶在大地湾彩陶基础上继续发展出植物纹、鸟纹、蛙纹、鱼神纹和神人纹等纹饰。仰韶文化的三足器来自大地湾文化。仰韶晚期汝州出土的彩陶缸上的鹳衔鱼加一柄带柄石钺的图画。一般解释为以陶缸为瓮棺的陶缸主人、用这幅画记录表达他是养鹳捕鱼部落的首领的语言思想信息,以告知天上地下神灵与神灵沟通。这幅画有明显的养鹳捕鱼部落族徽的意义。它是文字产生于象形图画的证据之一。同出的汝州洪山庙陶缸上的“双鸟戏龟图”和“狩猎图”与“鹳衔鱼石钺图”一样具有图画文字性质。根据三门峡渑池仰韶文化博物馆和王蕴智提供的仰韶文化刻画陶符看,这些陶符大多单个出现、单个使用。就其形式看尚处在记录表达语言思想的初级阶段。
4)、大汶口文化陶符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山东以泰山为中心的泰安大汶河一带泰安与宁阳县交界处平原地区,海拔米。分布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北部。距今约年至4年,中晚期与良渚文化有年的并行期。遗址当时位于四周被黄海和渤海淹没的泰山和山东半岛凸出的山地丘陵髙地上,处在与大陆隔离的海岛和沿海地区,属于古代东夷民族舟船交通区。因此与江浙沿海舟船交通区的良渚文化有频繁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与年至年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良渚文化的关系密切。研究认为大汶囗文化与良渚文化关系特殊。大汶口文化的骨制和象牙雕筒是良渚文化重要礼器玉琮的源头。大汶口文化的有段石锛是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工具。(见杜金鹏《关于大汶口文化与良渚文化的几个问题》《考古》年第10期)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象形文字与良渚文化陶器玉石器上的刻画符号原始文字有密切联系。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大汶口文化的器物和人的遗骸证明了当时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特殊交流关系的存在。大汶口文化灰陶大囗尊宗教祭祀用礼器上的文字符号上比北辛文化有了较大发展。在大汶口文化所属的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杭头遗址、大朱家村遗址、诸城前寨遗址发现陶器刻画符号和纹饰20种,其中有8种相同相似,属于有一定约定俗成使用范围的文字性质符号,其中八角纹、太阳纹、钺纹等紋饰和黑陶白陶礼器受到南方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的影响较大。
图2、山东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因为在黄河下游,一般认为是继北辛文化发展而来。从大汶口文化出土的陶器看有彩陶、白陶、黑陶和灰陶器,与长江流域相似、陶礼器品种丰富。因为大汶口文化后期与良渚文化并行一段时间,从大汶囗文化传承北辛文化刻符较少,而这一时期良渚文化刻画符号大量兴起的情况看,受良渚文化陶器刻画符号影响大汶口山东莒县陵阳河陶尊上出现了许多象形文字。这是因为河姆渡文化陶块上就刻有月芽形符号,到良渚时上面加了表示太阳的圆圈出现在玉琮上,在大汶口刻符中多次出现,还在下面又加了山形符号。河姆渡文化花盆形五叶祭坛符在大汶口文化刻符中出现了二个。三星村石钺符、崧泽囗符亦是。故大汶口刻画符号受长江流域文化影响较多。大汶口文化刻画象形文字大多刻画规整,多单独出现。有些字已有会意、指事字特征。大汶口文化又对长江流域石家河刻画符号产生过影响,石家河陶尊和刻画符号有多个与大汶口相同相似。
5)、马家窑文化陶符
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的马家窑文化碳十四年代在0年前后。是由老官台文化和仰韶文化向西发展形成石岭下文化的农业文化。遗址以黄河上游河西走廊地区的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命名。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几个类型,也称作甘肃仰韶文化。在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碳十四年代年至年)彩陶上发现10余种用颜料绘制和刻画的符号。这些绘制刻画符号年代在良渚文化并行时期,我们参考比较这些符号,可以得出马家窑时期彩陶符号与仰韶文化一样,它们尚不具备原始文字的性质。西北地区历史上是羌族聚居地区,马家窑文化的民族与齐家文化、四坝文化、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民族一样都是羌族文化。从马家窑时期至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羌族一直有从甘青地区向四川西部、云贵高原迁徙的历史。(见耿少将著《羌族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年4月第一版和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各族古代史略编写组《云南各族古代史略》年6月第一版)考古证据表明羌族以及进入云贵川高原由羌族分支衍化而成的彝族、白族、滇族等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在良渚文化时期并不具备创造原始文字的条件。所以马家窑文化的陶符和其后的齐家文化青海乐都柳湾陶符都能证明羌族的后代在云贵高原创造的彝文年代很晚,它们是在甲骨文形成以后的东周时期羌族巫师采用部分模仿甲骨文和陶符创造的地方性文字。(见凉山自治州编《彝族语言文字论文选》四川民族出版社)
图24、马家窑文化由仰韶文化向西发展而来,彩陶数量多,器型纹饰丰富。因为马家窑文化是中国西南西北羌族农业文化,羌族自古受中亚、南亚、西亚文化影响与西方文化交流较多。羌族的双牛耕地、喝砸酒、跳庄锅圆圈舞蹈习俗以及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都来自西方文化。在彩陶器纹饰中许多纹饰如手拉手舞蹈盆与伊朗彩陶有交流。与南亚印度河流域梅尔伽赫文化、哈拉帕文化、摩亨佐达罗文化彩陶、贝饰、天珠项饰等交流频繁。马家窑文化彩陶绘制符号较多,亦有部分堆贴符号。据王蕴智在《远古符号综类摹萃》(《中原文物》年第6期)统计有10余种。符号多为用毛笔之类工具和颜料绘制在彩陶上,许多符号反复出现表现出有一定约定俗成的固定意义和使用范围。从它们大多单个出现少数二个合用的情况看尚不具备文字必须的组词造句功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8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