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风里黄河下游河道统一性测验侧记
文丨杨希梅徐雷常正科袁洋
春至深处,万物争辉,在生机盎然、满目皆景的背后,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役”正在进行着。
据气象预测,今年汛期黄河中下游降水较常年明显偏多,防汛形势较为严峻。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黄河水文勘察测绘局抓住主汛期来临之前宝贵的时间窗口,开展年汛前黄河下游河道统一性测验工作,探秘河道水沙“密码”,揭开下游河道“面纱”。
据了解,黄河下游河道统一性测验(以下简称“统测”)可以及时了解黄河下游河道内泥沙的冲淤量、冲淤分布和不同河段、不同洪水条件下断面的冲淤变化情况,分析河势变化趋势,动态更新水位流量关系,优化完善水文水动力学模型和参数,提升“四预”支撑的能力和水平,为黄河防汛减灾、调水调沙、河道治理、工程设计及黄河保护治理提供实测数据支撑,是制定各项防御措施的基础。因此,今年统测工作的重要性、准确性、急迫性均不言而喻。
在黄河马渡下延工程,一面上书“黄河水文测绘”的红旗矗立在一艘机船上,在低沉的乌云与奔涌的激流间迎风招展,这是统测二组的临时生活船。
“今年我们局负责个断面,分3个统测小组,全面使用无人船开展水上测量,通过淤积测验一体化采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这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的质量,还降低了现场作业人员涉水风险。”黄河水文勘察测绘局副局长孟杰介绍,这是该局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和顺应发展趋势、实现水文数字化的转型实践。
本次统测有个亮点:采取“以老带新、以战代练”的方式,充分发挥老同志“传帮带”的作用,让新入职的年轻人熟悉掌握各种测量设备,全面提升综合技能。
操纵无人船测量河道赵韦琛摄
不远处,统测二组的队员正乘坐冲锋舟从黄河北岸驶向南岸。河道中间有一道浅滩,导致冲锋舟无法顺利通过,组长鲁为民,队员袁延年、袁洋、赵凯彬只能下来拉船蹚水过河。环顾四周,茫茫河面让人提心吊胆。
“今年水‘烂’得很,水流量大点还好,水流量越小越麻烦。”鲁为民上岸后说。只见队员个个头戴帽子,身穿皮裤、救生衣。其中,袁洋最引人注目,他嘴巴干得翘皮儿,手里握着一个2米多高的金属杆,杆子顶部与腰部分别为接收器和观测数据手簿。他介绍,这是GNSS仪器,主要用于两岸滩地测量。
“二组负责的河段属于游荡型河段,情况比较复杂,河面宽窄不一,水位深浅变化大,冲锋舟很容易搁浅,为测量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风险。”孟杰解释道。
“我们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船!”
“出发!”
在确认不影响队员工作的情况下,记者决定随同前去测量三坝断面作业点。待冲锋舟平稳后,鲁为民和袁洋合力将一个长约1米、宽约0.5米,安装有全球定位系统与测深仪的无人船放入河中,在完成无人船启动预热等程序后,测船迎着起伏翻滚的浪头快速驶向作业点。
虽然已无数次重复这些“乘风破浪”的高难度动作,但是他们没有丝毫懈怠。
“往东!”“再往西一点点……”负责操作电脑画航线的袁洋,一边“发号施令”,一边紧盯电脑屏幕观察无人船是否沿着断面线运行。可以看出,这位刚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新兵”,俨然已成为水文“尖兵”。鲁为民坐在船头,手拿遥控器,熟练操作着无人船。河面上,无人船划出波纹,行进既稳又快。
“紫色的是水深线,水深是5米。”袁洋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图给记者介绍。这是该局自主研发的淤积测验一体化采集系统,整合了无人船、测深仪等所有测量数据,水深图、断面图、平面图、三视图等一目了然,操作简单,加快了数据检查速度,为获取精准的河道地形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撑。
空旷的河面上越发寒冷,冷气钻进救生衣缝隙,冻得人身体直打寒颤。见记者紧了紧衣服,鲁为民感慨地说:“现在的河道测量,比过去轻松多了,人没那么受罪了。过去全都是用测量杆,一杆一杆往下戳,不仅累还危险。现在完全实现了无纸化,而且无人船能精确到厘米。”虽然河风将鲁为民的帽子吹到了脑后,但是从这朴实的话语中能感受到他如今内心的满足。
从大机船到冲锋舟,再到现在的无人船,鲁为民从事水文工作25年来,测验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他作为一名技术骨干,一路传承,带领一批又一批年轻队员成长成才。
“走,跟上!”谈话间,鲁为民时刻紧盯无人船……
一个断面的水上作业点测量完成后,接上徒步完成南岸滩地测量的袁延年和赵凯彬,4人来不及休息片刻,再次向北岸驶去。
任凭洪涛滚滚来,更显水文拳拳心。面对这份职责和使命,他们留下的是一个个精准的地形数据,是系统中生成的一条条等高线,是一张张晒得黑黝黝的笑脸。
看着河面上他们远去的背影,迎风招展的“黄河水文测绘”红旗显得格外亮眼……
END
编辑:刘岚
美编:左梦晔
审核:黄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