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源究竟在哪里走进千年探寻之路,五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仙李白的慨然之声,响彻古今,也包含了对黄河的遥遥之念想,母亲河之水究竟来自于哪里?其实自古以来,对于黄河之源的探索从未间断,众多前辈在不同目的、不同方式、不同时间,进行了天马行空的遥想、携皇命而寻根问底等,历经千年,难有定论。时至近代,也是经历艰难勘测、反复推论等有了确切之答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千百年来的寻源之路。
第一站:“导河积石”说与“河出昆仑”说
上古时期,水患频繁,大禹为治水而溯源西上,于积石山寻得水患之源,疏浚洪水,以致消除了水患。时至战国,《禹贡》中有言:“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此为我国历史上关于黄河河源的最早记载。然而,《禹贡》并未溯源,但“导河积石”却为后世开启了溯源的大门。
而后还出现“河出昆仑”之说。《尔雅》中有言“河出昆仑墟,色白”;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种种记录与《禹贡》一般,都很简略。不禁使人发问,昆仑为何处?石门又在哪里?
禹贡九州图
相较而言,这些记载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在其间更多夹杂的是为人的主观色彩。《禹贡》之后的记录,多少掺杂着幻想之色,在“导河积石”基础之上进行了充分发挥,但都没有明示河源所在。于后世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站:伏流重源说
《山海经》中记载:黄河源于昆仑,后入泑泽(罗布泊),于积石山出露,初步形成“潜流”之说,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伏流重源”的说法。对《山海经》黄河之源的落实,起于张骞归来。据记载,张骞出使西域了无音讯13年后回到都城长安,虽未完成最初使命,却带回来了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便有对河源的认知。张骞在向汉武帝汇报时提到: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河源出焉。”据考证,张骞此种认识,所依据的是西域之传说。经其口出,已然成为当时的中原地区对河源的典型认知。直至东汉,班固在其“一源”基础上,发展了“二源”说。其认为黄河另外一个源头是葱岭,两河汇集,注入蒲昌海(罗布泊)。关于“伏流重源”最终确立起来。
罗布泊图示
然而,从科学角度进行考量,这样的说法是缺少依据的。基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是有限的,无法对沙漠中的水量动态平衡进行科学解释,并且,单一参考海拔而言,青藏高原海拔较之塔里木盆地高出许多,如何能够在地下潜行,而又在千里之外的祁连山支脉积石山出露呢?不过,基于当时汉武帝的西进政策,这一说法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政治意义不言而喻,“伏流重源”的说法也就能够理解了。
第三站:河出星宿说
“河出星宿”据传源于晋朝张华所著《博物志》,其文所记录之山河有明显《山海经》影子,由于时间久远,已无以为据,但在历史上,河出星宿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公元年,唐朝大将侯君集与江夏王李道宗为追击吐谷浑军队,来到河源区——星宿川,经历了艰苦的行军,他们“登汉哭山,饮马乌海……经途二千余里空虚之地,盛夏降霜,多积雪,其地乏水草”,在河源区进行了一系列战斗。《旧唐书》中记载候、李之军"转战过星宿川,至柏海",终"北望积玉山,观河源之所出焉",这也是河源地区有人涉足的最早记录。此后随着人们在河源地区的不断活动,对于河源的认识逐步推进到“星宿海”附近。那么,我们不仅想问,星宿海是河源吗?
星宿海
其实星宿海的盛名早在唐初便广为流传,其情况、外形在史册上却极少涉及,直至元朝至元十七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带领人马到黄河源进行勘察,一行人从河州浩浩荡荡出发,几经辗转来到河源地区。都实在对河源区进行考察后,将其用图绘制下来,并记录了其所闻。遗憾的是都实所绘之图没有能够流传下来。后来一位翰林侍读潘昂霄与都实之弟阔阔出共同"奉使抚京畿西道",在两人相处中偶然得知阔阔出曾随都实探访河源,潘昂霄极为兴奋,与阔阔出畅聊,并据此著了名篇《河源志》。
河源志
《河源志》的出现,昭示着人们对“河出星宿”有了较为详尽的认识,更加具有意义的在于都以实际行动否定了“伏流重源”。但在同时代的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眼中,星宿海却并非黄河之源。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从藏梵文中所得知,黄河之源应该在星宿海以西南百里之外。
朱思本
时至明朝,人们对黄河之源的寻找已然跳出星宿海范围,明洪武年间,宗泐和尚出使西藏归来途中,经过河源地区,宗泐和尚顿时也来了兴趣,便对河源地区进行了考察,后又赋诗一首,名为《望河源》。在其序中,宗泐和尚明确指出黄河之源因为巴颜喀拉山东北侧。巴颜喀拉山是长江与黄河之分水岭,这在河源的认识上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巴颜喀拉山
《望河源》诗的后半部分这样写道:“汉使究河源,要领殊未得,遂令西戎子,千古笑中国,老客此经过,望之长叹息,立马北风寒,回首孤云白。”回头想想,若自张骞出使西域得出黄河“伏流说”算起,对黄河的探寻已逾千余年了,可是黄河源头却始终未有确论,这就难怪老禅师要抚今追昔、兀自叹息了。
第四站:正源之争
到了清朝初期,河源地区与中原交往更加频繁,人们了解到在黄河上源有三条河流,但对这三条河流的情况却并不清楚。而康熙皇帝又是对地理极为在意之人,便派拉锡、舒兰等人前往调查。这也是清朝以官方名义考察黄河之源的开端。为此后探寻黄河之源拉开了序幕。
拉锡、舒兰一行人先至鄂陵湖、扎陵湖,而后到达星宿海以西,便展开了一番考察,了解河源情况,并对所见所闻进行整理,还绘制了《星宿河源图》,舒兰还编撰了《河源记》,证实了黄河上源区三条河的存在。但未对这三条河进行探寻,可见其认为三条河皆为黄河之源。
鄂陵湖
时至乾隆中期,清朝地理学家齐召南借《皇舆全览图》以及其余资料,编著完成有“清代水经”之称的《水道提纲》,共28卷,包括全部国土、国内诸水、海等,其中便有关于河源的水系描述,其还将黄河上源区三条河流的中间一条河——阿尔坦河(今约古宗列曲)确定为正源。至此,貌似完结的黄河之源的争论似乎落下帷幕,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水道提纲
年,黄河决口,水患成灾,难以救治,乾隆皇帝便派遣乾清门侍卫阿弥达“穷河源告祭”,开启了官方的第三次探寻河源。在阿弥达的汇报中,否定了齐召南约古宗列曲为正源的说法,并将卡日曲定为黄河正源。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然而这一论断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认定,此后,黄河正源更改为卡日曲。
年绘制河源图
到了近代,黄河之源又有不同的看法。年,经过对河源4个多月,余公里的探查,黄河河源勘察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细致分析,最终认定约古宗列曲为黄河正源。这一结果再次引发巨大争议。到了年,在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下,对河源地区再次进行了科学考察,并重新认定黄河正源为卡日曲,根据卡日曲长度从新测定了黄河长度为KM。至此,黄河正源争论告一段落。
卡日曲
第五站:追寻之路
其实对于黄河正源的确定,在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而言是根据河流长度、流量大小、流域面积等进行分析。综合而言,卡日曲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皆大于约古宗列曲。而历史上多次的探寻,其也多认为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青海黄河源风光
对黄河正源的探寻,体现了我国地理学者的科学严谨的态度,其实卡日曲、约古宗列曲都为黄河重要的源头,两河汇集注入星宿海,后入扎陵湖、鄂陵湖,一路奔腾向东,注入海洋。千年探索,无数前行者的足迹消散在历史长河之中;岁月变迁,偶然之间依稀可见那时那人那景。河源依旧美丽,寻求真理的脚步也从未停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