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润泽齐鲁沿线生态旅游向新
济西湿地景观。 吕妍 摄
中新网济南8月19日电(李明芮)长久以来,“母亲河”——黄河以多种方式“滋润”着沿岸百姓。作为黄河流域9省区唯一的东部沿海大省,山东文旅资源丰富,打出黄河文化保护“组合拳”,布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沿线生态和旅游向“新”发展。
济南蝎子山“半边翠绿半边红”。 梁犇摄
黄河从菏泽东明县入鲁,在山东境内流经公里,占黄河下游的四分之三。黄河山东段在山东腹地横贯向东,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地市。黄河之水深刻影响了山东大部地区,孕育出璀璨夺目的齐鲁文化。在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山东各地坚持生态优先,既谋划未来,又着眼当下。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市。据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副科长陈臣臣介绍,近年来,菏泽充分整合黄河沿线多姿多彩的生态湿地资源,分类推进黄河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抓实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全力推进黄河生态旅游发展。该市以“国家黄河文化生态旅游带重要节点城市”为总目标,以黄河大堤风景廊道和黄河故道绿色长廊为纽带,充分挖掘沿黄、沿黄河故道的农耕、水域、康养等生态资源,发展农业研学、农耕农事休闲、民俗文化体验等为主的黄河风情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著称,黄河从此流经,使文旅生态产业融合优势明显。据了解,该市共有A级景区家,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为“文旅+生态”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山河湖川多种资源并存,植被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33%以上,绿色通道达到公里,是最佳的养生养老福地之一。
作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济南着力加快建设绿色生态走廊,加强生态防护林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城市森林公园和郊野公园,打造独具山水泉城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风貌带,大力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据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济南以推动生态旅游规模化发展、产业深度融合为目标,加快推进旅游集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城乡水务、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园林林业、住房城乡、体育等相关部门自身优势资源,打造一批水利风景、地质公园、农业示范园区、国家湿地公园、旅游特色小镇、运动休闲小镇等示范区。
德州市齐河县曾是黄河岸边一个资源贫乏的县城。近年来,该县践行“两山”理念,依托黄河湿地和荒滩资源,以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为总体目标,盘活黄河荒滩闲置用地,保护、修复黄河生态资源,实现城乡空间的美化。在此基础上,齐河县以黄河国际生态城为“龙头”,带动全域旅游多点突破,全力打造沿黄文旅产业带。年以来,齐河县接待游客数量以每年约50万人次的速度稳步增长,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3%。如今,“黄河水乡、生态齐河”已成为山东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上的一处重要驿站。
黄河在滨州是一条“生态之河”。滨州市依托自身地域特色和生态环境条件,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抓手,积极发展黄河生态旅游,充分发挥沿黄大项目、大景区、大企业的引领作用,努力打造黄河生态旅游品牌。滨州市博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王志强告诉记者,博兴县麻大湖属黄河三角洲地带,区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优良的渔业资源,有广阔的水域滩涂,有数量繁多的生物资源。近几年博兴县先后投资5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湿地保护和生态旅游建设,辐射带动30多个村参与生态旅游产业。
“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同时破解黄河旅游面临的同质化难题,淄博高青县美化净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带动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集群和产业龙头,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科科员薛霖介绍说,淄博市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临近黄河,曾多次遭受水患,产生了大片盐碱地,土地贫瘠,粮食产量少,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村庄一直不富裕。近年来,蓑衣樊村坚持“黄河风情、湿地风貌、生态庄园、湖畔特色”发展思路,紧紧依托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大力培植乡村旅游品牌、打造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黄河岸边土地浸渍区依靠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富路。
地处黄河故道的马寨行政村风貌。 菏泽市单县高韦庄镇马寨行政村供图
黄河万里奔腾,从东营入海,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内生态环境优异,资源特色突出,是黄河馈赠给世界的一个礼物。记者采访获悉,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海滨滩涂平整,泥质细腻,生物丰富,拥有沼泽湿地生态区、槐林生态接待区、芦苇湿地观鸟区、海滩湿地观光区和新国土观光区等5个功能区,设立了湿地之窗、芦花飞雪、槐花飘香、柳林叠翠、黄龙入海、长堤观海、盐滩红毯等黄河口“十景”,是世界上最年轻、最完整、最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近几年,东营市不断挖掘和展现地域特色文化,提升黄河入海文化内涵,促进“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据了解,山东聚焦“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总体目标,聚力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家,其中,5A级景区5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3个,国家级、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9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7个,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15家。(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