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患与昆明池挖掘看汉武帝的野心

抗击匈奴

经过多年的征战,汉朝政府终于在西线和匈奴的战争当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样一来,西边和匈奴接壤的几个郡,他所遭受的战争的压力就在下降。所以汉武帝就下诏,把在这个地区负责屯守边疆的将士名额上减少了一半。在对匈奴的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的同时,汉朝政府内部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山东大水民多饥罚”。

黄河水患

在汉武帝继位以后不久,公元前的年这一年开始,黄河就在今天河北、河南这一带决堤,形成黄河泛滥。当时朝廷通过一番讨论以后,决定不去修补这个黄河,这一拖就整整13年时间,黄河泛滥,没有修理。

政府为什么不去修呢?打匈奴前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如果要去修黄河的话,同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经过两相权衡。最后政府觉得还是打匈奴比较重要,把所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战场上去了,以至于这条黄河一泛滥就是十三年。

到了公元前年的时候,这个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了。汉武帝他就派使者到受灾的各个郡县打开官仓赈灾。但是发现储备的粮食已经不够用了,怎么办?

接下来汉武帝马上就开始下令,希望那些富豪们借粮食给官府。有一些他是比较善良,比较慷慨,到也有一些比较自私自利的,只想把自己照顾好。所以即便有部分的负面响应,整体上效果来说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最后没有办法了。汉武帝把在今天河北、山东、河南地区的受灾的百姓,往西和往北迁徙。因为关中关西地区以及靠近北部黄河的这块地区,在那边地旷人稀有很多的地方,还可以耕种。

政府当然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了,被迁徙的老百姓一共是70多万余口,70多万人,所以这个耗费是非常大的,这样一来官方的府库就更加的空虚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我们还可以说是两边儿不能兼顾打匈奴和照顾民生,不能兼顾。

但是接下来在同一年里面,汉武又做了一件事。

开挖昆明池

汉武帝在当时长安城的西南角调动了大量的民夫,开凿了公顷土地,开挖了一个人工湖,叫做昆明池,规模非常大,一共公顷土地的一个人工湖泊。

为什么要去挖这个人工湖呢?汉武帝之所以要挖这么大的一个人功夫,他是要在上面训练水军,为什么训练水军呢?那当然是要到南方去打仗,因为昆明当时他和汉朝政府之间还不是一种直接的隶属关系。在那个时候来说,它还是属于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盘踞的地方。而在此之前,因为汉武帝听张骞说,张骞在西域的时候曾经见到过生产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些物产布匹在西域见到过,张骞了就怀疑,如果我们从长安出发要到西域的话,可能未必一定要走河西走廊。从西南从四川往南往西,然后再折向北,说不定能够找到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于是,张骞就跟汉武帝说了,因为汉武帝一心想通西域,所以在接受了张骞的建议之后,就马上派人去打通从西南通往西域的通道。所以有很多汉朝派往那个地带的使者,纷纷的被当地的一些民族政权民族领袖被杀掉了。其中就有今天在昆明境内的这个民族政权。当时汉朝政府没有办法,因为没有多余的力量去攻击这块地方,所以就派使者。

当时有个叫滇国,就是我们今天云南大理这一带,滇国直接问使者哪来的?这个使者说我长安来的,我汉朝的使者,长安来的汉朝,你汉朝有多大?有我滇国这么大吗?他觉得自己滇国在大理这个地方很大,因为跟别的边上的一些小的一些民族政权比,可能他的确算是比较大了。但是他难以想象,汉朝这么大的地盘,他是无法想象的。就像我们今天很多人时常用的这句话,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很多人一个月挣个几千块钱、万把块钱,根本不知道别人一年挣上千万几个亿的人是怎么生活的,是吧?贫困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

总而言之,汉朝使者试图通过昆明往西南走,其实就是想通过昆明进入到西域。昆明拒绝汉朝的使者通过,并且杀害了不少汉朝使者,两面的发生冲突了。之前汉武帝没时间教训他们,等到对匈奴的战争取得关键性胜利以后,汉武帝觉得我可以腾出手来来教训你了。所以汉武帝当时在长安那边挖了一个多公顷的人工湖训练水军,就是准备要再一次讨伐西南。因为那个地方水系复杂,必须要有很多熟悉水性的战士才行。

这个大家想一想又得消耗多少的人力物力。为什么说这个事情就会有很多人对汉武帝提出批评。之前十多年黄河水患不修,导致老百姓饥饿困乏,你还能找到一个为汉武帝辩护的理由。那现在对匈奴的战争告一段落了,老百姓依然还是这么困乏,没有得到救济。官仓里面的粮食都不够,拿来救济平民的讨伐昆明这件事情是迫在眉急是必须的吗?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个时候,不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救灾的过程当中去?偏偏要在这个时候去挖昆明池,要同时消耗这么多的人力物力。

所以,帝王的这个雄心一旦被点燃,一旦膨胀起来以后,想要自我熄灭是很困难的。所以往往就会从必要的保家卫国这个点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远,走到穷兵黩武,走到不顾老百姓的死活,非要完成自己的意志,走到这样的一个极端上去。

我们历史上所有的史学家都是比较承认汉武帝是雄才大略,是一个业务能力的皇帝。但是很少有史学家会认为汉武帝是个好皇帝,问题就出在这里。你看我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位史学家,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以及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他们三位史学家司马光,他还是一个政治家,对于汉武帝打匈奴这件事情都是表示支持赞同的。没有一个人说打匈奴是错的,自卫反击是错的。

但是他们三个人对于汉武帝却又有不同程度的批评。其中以司马光的批评最为激烈,司马迁他的批评很激烈,但是言辞比较含蓄,因为他就生活在汉武帝的时代,班固班固呢,他对于汉武帝的评价是最高的。但是在这件事情上面过于穷兵黩武,在自卫反击战这个点上走的离自己最初的目标越来越远。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忘了初心。对于这一点,班固在汉书里面同样是有批评的。以后我们有机会会一一的向大家分析。

对于老百姓来说,被匈奴人抢劫,死在匈奴人的马提和刀枪之下,是一种悲哀,是一个灾难。但是他们被官府被自己的官府抢夺,死在为官府服役的路上,不同样是一种悲哀吗?所以国家如果要强大,有时候难免需要老百姓付出一些。但是这个界限在哪里?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值得我们深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