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口东营正澎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这标志着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有了“路线图”“任务表”,古老母亲河揭开发展新篇章。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一座站立在黄河入海口的城市——山东省东营市,正在借势这一重大国家战略,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金句良言。数据显示,年,东营市人均GDP位居全省第一,由年的13.59万元增至15.69万元。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东营发展并形成了石油化工及盐化工、橡胶轮胎及汽车配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五大支柱型产业。
事实上,为这座城市代言的并不仅仅是当下的GDP一个维度,着眼于生态保护更是千秋大计。而端牢中国“饭碗”,更要赖于盐碱地上长出的“金麦苗”。
从“禁地”到“鸟类国际机场”
“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东营市刚设立时的真实写照,彼时,更被人戏称为山东“北大荒”,那时东营中心城区一带土壤含盐量平均17‰以上,一度被列为绿化“禁地”。
这一幕,在当地的老人眼里至今记忆犹新,而如今,大片洁白似雪的芦花迎风摇曳,芦苇荡里群鸟飞腾,山东东营黄河口湿地正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在这里,每年有余万只鸟类繁殖、越冬和迁徙,有“鸟类国际机场”的美誉。
所谓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储存了丰富的淡水、泥炭、野生动植物、遗传基因、能源、景观和人文等资源,已成为用途最广、利用程度最高、利用强度最大的系统之一。
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差别,与其自带“保护生态”的基因密不可分。虽然早已坐拥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但东营自那时起便提出了“油洲加绿洲”的梦想。
年,当东营申请建立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的湿地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很多国人还从未接触过“湿地”一词。而这为黄河三角洲留存中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打下了基础。
年,东营提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高质量发展、黄河、生态特色锚定了发展模式和目标。
自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东营以“站在全流域谋划入海口,做好入海口服务全流域”为己任,国家战略,让东营的生态保护站上了新的台阶。
现如今,“把保护黄河口湿地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已经成为东营自上而下的一项共识。正是在这一共识之下,“通水、净土、护鸟、入城”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方法论。
“黄河流路固化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淡水补给和水文连通,用生态方法连通湿地与黄河、湿地与海洋,构建‘河—陆—滩—海’体系,让湿地内部水系活起来。”东营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通水方面,为加大淡水补给力度,黄河现行流路自然保护区13年来累计生态补水4.81亿立方米,两岸共恢复退化湿地面积29.5万亩。
而在净土方面,此前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滩涂养殖、能源开发、外来物种入侵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厘清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果断划出红线,退塘还河、退耕还湿、退养还滩、退油还绿。”上述负责人说,当胜利油田的探扩权和采矿权涉及地方与保护区存在重叠时,位于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胜利油田生产设施果断全部退出,实施生态恢复,守好这方净土。
此外,面积广阔、类型多样的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众多生物栖息、生长的摇篮,尤以鸟类为最。作为全球鸟类迁徙生态网络的重要一环,这里为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即便在城区,很多水域也保留了适合鸟类栖息的小岛。
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环境、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正是得益于“护鸟”,使得黄河三角洲成为全球最大的东方白鹳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我国丹顶鹤野外繁殖的最南界。
“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是东营市鲜明的城市风貌。”上述负责人介绍,黄河三角洲的湿地并不孤立,而是融入了城市。通过湿地公园、湿地小区、湿地生态廊道、小微湿地精品建设,湿地与城市相依相伴、相得益彰,城市精神、城市血脉在湿地的映衬下得以生长和赓续。
凭借与湿地和谐相融,人居环境优雅自然,湿地景观独特而迷人,东营曾连续两次被冠以“中国最美湿地”的荣誉,也荣获了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盐碱地“脱胎换骨”
“俺们这儿种的豆子,总书记都说好!”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高兴地说,正是眼前的这片盐碱地,在去年10月26日创下了新的纪录:亩产大豆斤!
不仅是大豆,近几年,当地通过生态化利用和种业创新,盐碱地长出了产量高、品种好的多种耐盐粮油作物,还有不少耐盐牧草和中草药。大豆、黑小麦、藜麦、马铃薯……罗守玉一一点着名。马铃薯新品种亩产达公斤,紫花苜蓿干草亩产.4公斤,甜高粱鲜重亩产.7公斤,黑小麦亩产公斤……
而在过去,这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要说这片地,还真脾气怪。怪在仨字:‘碱’‘板’‘瘦’。过去啥模样?地上光秃秃,满是‘白毛碱’。干时梆梆硬,能当砖头砸钉子。土壤肥力低,有苗无收成。”盐碱地生物育种与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大田主管李瑞田跟这片地打了十几年交道,道出了关键所在:“生态化利用很重要,节水、控盐、培肥是关键。近3年,黄三角农高区地力提升了1到2个等级。”
在黄三角农高区,脱胎换骨的不仅仅是盐碱地。
“出发!”在黄三角农高区智能农机平台,中科院计算所高级工程师陈海华发出一条指令,4台无人驾驶的“大铁牛”整齐列队,直奔上千亩的苜蓿地。
“这些大家伙有讲头。”陈海华走出控制室,来到停在田间的一台“铁牛”旁,拍着银白色的弧线机身说,“它叫‘鸿鹄’,是俺们最新研发的,新能源、北斗卫星导航、远程操控都是它的‘法宝’。”
陈海华告诉记者,苜蓿以“牧草之王”著称,在这里一年能收四茬。面前的亩地,靠“大家伙”们不用2天就能收割完。
从人拉牛耕到机械上阵,从全靠经验到利用数据,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据统计,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越来越多“泥腿子”挑上了“金扁担”。
作为第二个国家级农高区,黄三角农高区前身是始建于年的国营广北农场,被誉为“华东地区农垦事业的先河”,年11月,开启了盐碱滩上的掘金拓荒之旅。
作为滨海盐碱地和冲积平原的典型代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土壤分布广泛、类型丰富,面积达到43.97万亩,是探索荒碱地治理新技术的天然本底试验场,平方公里国有土地成方连片、权属清晰,规模化生产条件成熟,具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独特优势。
“黄三角农高区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更是拥有国际顶尖的科技资源优势,为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点燃了强大引擎。”黄三角农高区创新中心科研人员乔仁桂说。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成立、山东省生物技术与制造创新创业共同体正式创立、依托国家级星创天地青岛农湾孵化器有限公司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企业综合孵化器,并与中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56家高校院所合作,引进科研团队个,高层次科技人才人,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8项,强大人才储备为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掘金之旅提供了强大后盾。
四川绵阳拟出台政策对多孩家庭给予购房补贴
北京保障性租赁住房获认定可享受多项政策支持
正荣地产年销售亿元加快销售、资金回笼“以时间换空间”
中国金茂年营收、利润均增长平均借贷成本不到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