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里记载的河,并不是黄河,而是尼
寻找梦中的大河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黄河当成中华民族的摇篮,称之为母亲河,尽管他乖戾暴虐,反复无常。本文从文献出发,辅之以现代的卫星地图的信息,证明了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古代典籍中屡屡提到的“河”并不是黄河,而是万里之外的尼罗河,如果把黄河看出母亲河的话,最多是个继母。
尼罗河正文:
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公里,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非常像一个巨大的“几”字。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我们一直以为,黄河沿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一般认为“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而其他河流称为“川”或者“水”,先秦的文献中找不到“黄河”一词,成书于汉武帝征和年间的《史记》全篇也不见黄河的说法。
通过阅读古籍就会发现,古籍中关于河水的记载,越早,各种记载越趋于一致,在《史记》和《尚书》中,对河的记载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和黄河的实际情况越大相径庭,越往后,和实际情况越一致。是古人最初猜测多于实证,后来和实际情况逐渐符合了,还是古籍中描述的本来就是另外一条河,只是在后世的不断修改和解释中和黄河渐渐吻合了呢?古籍中记载的河,真的就是现在的黄河吗?
成书于汉代之前的《尚书》《山海经》记载了河的源头,可是直到汉武帝经营西域时,才寻找河的源头,这不是很奇怪,很不合常理吗?
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古籍中,特别是汉武帝经营西域之前关于河的记载,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汉武帝之后,随着对黄河源头的考证,关于河的描述越来越和黄河一致了。
一、入海口的比较
《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史记.禹本纪》:道九川:弱水至於合黎,馀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通过比较《禹本纪》和《尚书.禹贡》可以看出二者对于河的记载是基本一致的,当然,这不排除《禹本纪》引用了《禹贡》的内容,但最起码可以看出,从《禹贡》到《禹本纪》,人们对河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在这两个古籍中,河有如下特点:
1、过降水后,一路向北,其中流过大陆,一直入海。
2、在河口处,播为九河。
3、九河皆为逆河。
我们比较一下黄河的情况。
1、通记载可以看出,河在入海前,一直是北流、北流,并且流经大陆。下面是黄河的地图:
黄河从图中可以看出,黄河在入海前的方向一直是向东向东。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方向一直是东南或者东北,而不曾出现向北流的情况,其实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这就决定了黄河不会向北流淌。
但是有一条河是向北流的,也和黄河一样处于古代文明的发祥地,那就是尼罗河。同时,尼罗河也是所有产生古代文明的河流中唯一向北流淌的大河。
2、“播为九河”,有的解释为“播者河也”,似乎是播和河是一个意思,但是播字除此处之外并无这种解释,即使在“播为九河”中也太牵强。其实播的更为普遍的解释是“散播,传播,播撒”,就是河在入海处分为九条河流,而不是这里本来就有九条河流。
在黄河的下游,找九条入海的河流就不大可能,更不用说,黄河分为九条河流了,因为黄河下游是华北平原,土质以壤土或黏土为主,即使洪水也不会冲出新的河道,不可能出现九河入海的情况。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洪水,也只是夺淮入海,却不会冲出新的河道。但是在尼罗河下游,确确实实分成了九条河流,分别入海,这其实很好理解,在非洲北部是茫茫沙漠,尼罗河在丰水期便会溢出河道,形成洪水,肆虐的洪水在沙漠中奔腾,很容易冲出一条条河道的,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九河”。从尼罗河入海口可以看出,除了一条人工运河之外,尼罗河现在也是九河入海,因此可以猜测,在那遥远的古代,曾经有一次特大的洪水在非洲大陆肆虐,在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九河入海的局面。这次大洪水在古埃及的文物中有反应,同时也很可能是中国大禹治水和西方诺亚方舟神话中反应的同一件事,只是随着人员的迁徙和文明的传播,特别是宗教的传播而走向世界,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曾出现过世界性的大洪水,只在一个地方出现了大洪水,然后随着文明的传播和人群的流动而走向世界罢了。
3、同为逆河
对于逆河的解释,孔传以为“同合为一大河,名逆河,而入於渤海。”即认为是黄河分为九河,又合而为一。这种定义“逆河”的方法一方面比较牵强,另一方面,也没有证据证明黄河在下游分为九条河流然后又合而为一了。不只是黄河断断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全世界也没有这种情况。果真这样,便是图中的样子,这不要说在黄河下游不可能,就是在全世界都没有的情况。
蔡沉集传:“意以海水逆潮而得名。”以山东的地势,海水逆潮的事情几乎不会发生,如果说有海水倒灌的话,也指的是地下水因为抽取过多,导致海水倒灌。黄河在下游被称为地上河,河底最高处高出平地十多米,即使在断流时,也没有倒灌的可能,我是山东人,从未听说或海水会在黄河里倒灌。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黄河》:“当禹之行水,功之所施者最多,自大伾而北,既釃为二,至大陆,又播为九,然后为逆河,以与海属。”这种说法也与黄河情况大相径庭,在山东,从来就没有九河入海的情况,更不用说黄河分为九条河流入海了。
尼罗河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与太阳的近日点(夏至)作用力便会形成海水倒灌现象。
尼罗河夏至后涨潮天,(太阳作用力达到顶峰,形成地中海海水持续向埃及方向涌动。)然后退去,(太阳渐渐远离地球,作用力减小,海水向埃及方向的涌动减弱直到消失,造成退潮运动)直到来年的夏至。利比亚、阿拉伯等地区都在这种海水倒灌影响之内。
当太阳北升南落时,埃及尼罗河夏至天的持续涨潮事件就会获得圆满解释。因而尼罗河下游,每年都会发生海水倒灌,因此所谓的逆河不过是河水逆流而已。而全世界定期逆流的河流也仅仅为尼罗河。
按照一分为九,九河入海来定义逆河,似乎也只有尼罗河合适,在世界上,入海口处九河入海的河流恐怕没有了。
二、源头的比较
《山海经.西山经》: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鸟兽。
从《山海经》的记载来看,发源于昆仑的不只是河,还有黑水、洋水、赤水。
我们现在认为黄河源头位于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而卡日曲最长是以五个泉眼开始的,流域面积也最大,在旱季也不干涸,是黄河的正源。
这三个源头,无论以哪一个为正源,都和《山海经》的记载不吻合。从地图可以看出,黄河源头的南面是巴颜喀拉山,而中国的地势又是西高东低,因此卡日曲等三条河流断断乎不会向南流。因此可以说,《山海经》里的河和我们所说的黄河根本不是一回事。
如果把地图放大就更清楚了。三条河流都是向东流淌,不符合南流东注的记载。因为黄河发源地的南边是巨大的山川,故而不可能南流东注的。
有人会说,《山海经》乃方士之书,不足为凭,我想说的是,这种认为《山海经》是方士之书的说法本身就是不足为凭。产生这种说法的原因是没找到河的源头。尽管黄河的源头和《山海经》的河不一致,但是下面这条河却是完全一致。
黑水:Aruwimi
河水:DuraRiver
赤水:RiverNymwamba
洋水:TaliaRiver
氾天之水:乔治湖(赤水流注氾天之水)
丑途之水:爱德华湖(洋水流注丑途之水)
从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出,赤水(RiverNymwamba)河水呈现浅红色,与名字相吻合,黑水(Aruwimi)河水呈现深黑色,盖因河流较深,据说有几百米,故而水的颜色较深,和名字吻合。《山海经》说,昆仑位于黑水之前,赤水之后,从图中可以看出昆仑(鲁文佐里山)位于黑水之南,赤水之北,和文献记载完全吻合。
黑水西入刚果河,刚果河也就是黑水的下游。河水从昆仑东北南行东注于无达,无达应该是渤海(维多利亚湖)边缘的小湖,河出昆仑的说法在这里得到完全的印证。
《山海经》: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外。
《博物志》:昆仑从广万一千里,神物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白水东南流入中国,名为河也。
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水(DuraRiver)发源于鲁文佐里山,向南流而后向东,与文献记载的南流东注完全吻合,不只是河水吻合,其他三条河流也完全吻合,因此,河水之源就是被称为DuraRiver的这条河,它向东入渤海(维多利亚湖),又向北流出渤海(维多利亚湖),正式称为尼罗河,就是所谓的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山海经》)
从上面地图中可以看出,DuraRiver发源于鲁文佐里山的东北部,与山海经的记载完全一致,
《山海经》记载的四条河流,在尼罗河的上游都能找到,和文献记载完全吻合。下图是昆仑山(即鲁文佐里山)周围的四条河流的卫星图像,从图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河《山海经》的记载是完全一致的,河水白,赤水红,黑水暗,洋水青。一山而兼四色之水,这世界上还有第二处吗?
小结:
1.黄河发源处不符合“色白”的记载。
2.黄河入海处不符合“北入海”的记载。
3.黄河不符合“播为九河”的记载。
4.黄河不符合逆河的记载。
5.黄河不符合“入渤海又出海外”的记载。
6.黄河的河源没有先向南后向东的流淌。
7.黄河的河源不符合万物尽有的气候地貌。
所以综上所述,文献中的河,并不是我们常说的黄河,而是尼罗河,因此华夏文明早期的母亲河是尼罗河。如果黄河也算是母亲河的话,最多也就是继母,说句玩笑话,继母总是很厉害,所以黄河很狂躁,给两岸百姓带来很大的威胁,这大概也是继母的秉性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