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大共同谱写黄河大合唱新乐章
九曲黄河,奔腾不息。黄河流经我省济南、淄博、泰安、东营、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9个市、25个县(市、区),自菏泽市东明县流入,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流域面积1.83万平方公里,河道长公里。为更好担负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山东省人大及有关市县人大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立足人大职能,发挥人大优势,汇聚人大力量,全力助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实现黄河流域“水清、河畅、景美、人和”贡献人大智慧和力量。
□毕文琦张慧周敏刘聪祥
序曲保护母亲河
山东省人大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扎实做好立法、监督、代表工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人大力量。
鼓起法治风帆,破解黄河治理难题
作为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灾的主战场,我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以良法促发展、保善治。省人大常委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助力破解黄河治理难题,推进黄河大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
协同立法共保“黄河水”。6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山东沿黄九市“黄河水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协同立法视频会议,进一步明确“主题协同、特色鲜明”的立法工作思路,研究协同立法重难点问题。
目前,在省市两级人大常委会共同努力下,黄河水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主题协同立法工作进展顺利,各市法规草案如期报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从法规草案看,九市注重法规内容协同,在贯彻“四水四定”、严格用水指标管控、突出农业节水增效、完善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等方面深入挖掘、细致研究,形成相对统一的制度规范,发挥立法保护的集群效应。同时,九市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地域特色:
——济南在本市现有法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相关制度,旨在提升水资源系统配置能力、提高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效能;
——淄博、聊城、菏泽围绕用水指标管理、用水过程管理、节水管控等方面开展具体制度设计;
——东营、济宁、滨州以节水控水为切入点,重在加强重点领域节水管理;
——泰安聚焦构建系统、全面的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体系,制定水资源保护综合性法规;
——德州针对引黄灌区存在非法取水、跑冒滴漏、水质污染等问题,制定引黄干渠保护专项法规。
“下一步,我们坚持以立法内容的一致取得协同、以高效有序的机制促进协同、以立法进度的一致推动协同,确保高质高效完成协同立法任务。”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姚潜迅说。
打出保护黄河“立法组合拳”。省人大常委会接续出台东平湖保护条例、节约用水条例、南四湖保护条例,初次审议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两湖一水一洲”地方立法构建起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地方立法体系的“四梁八柱”。
保障黄河防洪安全,东平湖保护条例明确提高蓄水防洪能力的具体措施;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约用水条例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保障南水北调调水水质,南四湖保护条例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修复与培育长效机制。
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省人大常委会在审议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条例草案时,提出强化生态补水,保障湿地生态流量,最大限度争取黄河三角洲的生态补水额度,并建议增加建立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机制、保障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流量的相关内容,努力让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主动融入服务重大国家战略,为全国人大黄河保护法立法工作贡献山东力量。“这部分内容涉及公益诉讼,希望明确检察院的责任。”“当前社会对新污染物的认识不足,对此要予以重视,建议明确对新污染物的监测与治理。”“建议保障地方政府对黄河水资源的配置权限,当年度用不完的水,可以根据需要调剂到需要的地方去。”7月12日,全国人大黄河保护法立法调研组在济南召开座谈会,部分全国和省人大代表、省市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积极建言,为制定一部高质量的黄河保护法作出努力。
强化监督质效,保障黄河河清岸绿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省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护大河安澜,守绿水青山。
摸清黄河山东段“家底”、强化数据支撑。为此,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济南、菏泽、东营等市,就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实地调研。
济南南倚泰山,北跨黄河。调研组实地考察济阳黄河生态廊道、邢家渡闸引黄供水工程、黄河盖家沟险工、凤凰路北延黄河大桥等地,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共商如何更好促进动能转换,推动沿黄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黄河入鲁第一市,菏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后劲充足。“农田灌溉取用水方便吗?河水泥沙含量是多少?沿河湿地面积增加还是减少了?”调研组深入引黄闸口、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等现场,与当地基层干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需求。
东营垦利,大河浩荡,汇入茫茫渤海。进企业、看湿地,听意见、察实情,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到奥孚(广饶)现代苹果示范试验基地、刁口河流路、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为绘就黄河三角洲绿色发展新画卷赋能加力。
让法规“牙齿”充分咬合,助力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水污染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痛点”,直接影响沿黄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河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还有差距,如何细化责任,切实发挥各级河长湖长作用?”“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难题如何施策?零星分散企业污水是否进行了有效治理?下一步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防治园区水污染?”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情况专题询问上,一个个问题切中要害,一针见血,为解决黄河流域水污染难题提供思路。
抽查暗访、现场调取在线监测数据、法律法规知识问卷调查、网络征求意见、走访群众……在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中,坚持问题导向,以法律为依据,以重点问题清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靶向,深究问题源头和原因,现场督促有关方面严格落实法律责任,切实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推动水环境、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凝聚代表力量,助力黄河造福人民
去年12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我省部分全国、省人大代表赴泰安、济宁、菏泽3市,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重点专题调研,并视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代表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将调研视察的感受、思考凝练成一条条真诚的建议。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黄河水是农业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省人大代表、菏泽市农业农村局首席专家任兰花认为,要加大农业节水和农田水利工程支持力度,确保基本农田旱能浇、涝能排,提高农业抵抗干旱和洪涝灾害的能力。
“调研视察时,我看见许多老年人在楼下晒太阳。”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院主任医师孙伟建议,提升乡村卫生室医疗水平,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保障患者能够在当地得到及时有效诊治,切实提升滩区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幸福感。
黄河由豫入鲁,鲁豫两省水脉相连、人脉相亲、文脉相融。今年7月,部分住鲁全国人大代表赴河南省三门峡、洛阳、郑州3市,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开展调研。
“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战略导向,共建沿黄生态大走廊。”“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省际协同,突破行政区划开展保护治理工作。”“加强保护制度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体系。”“推动陆域和海域、上中下游、左右岸污染协同治理,实现流域、河口、海湾联防联治。”看到部分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面临的任务仍然繁重,代表们认为应坚持“一盘棋”思维,协力共治生态美丽“母亲河”。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思索不止,脚步不停,代表们先后到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黄河博物馆、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等地,考察黄河文化传承保护情况。如何更好传承黄河文明,繁荣黄河文化,代表们一直牵挂在心。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宪省认为,要系统梳理黄河沿线的各类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风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整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基础设施。
“建议开展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工作,振兴传统工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统一品牌。”全国人大代表、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于安玲说。
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代表们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建言献策。
第一乐章黄河入鲁
黄河,从菏泽入鲁。
菏泽是黄河入鲁“第一关”,助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菏泽人大责无旁贷。
紧扣发展,推动产业振兴
菏泽是沿黄农业大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补齐农业农村这块短板,是该市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今年6至8月份,为深入组织开展全市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创新工作专题调研,菏泽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先后3次赴市农科院及部分有代表性的种业企业和良种繁育基地开展深入调研,为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保护好现代农业的“芯片”,加快打造沿黄“粮食高产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献计出力。
“滩区内生态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规模大、发展好的涉农企业数量不多,整体实力偏弱,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今年8月下旬,菏泽市人大常委会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发展专题调研组,赴东明县、鄄城县实地察看黄河滩区生态公园、旧城镇葵堌堆生态园、虎杖产业园等,并召开调研座谈会,围绕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推动滩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畅所欲言,为滩区生态农业发展精准“把脉问诊”,力献箴言良策。
调研结束后,菏泽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委室综合调研情况,梳理大家提出的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重点提出了精准可行的意见建议,包括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营造、综合保障、数智赋能、思路拓展等多个方面,条条建议站位全局、心系发展。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住菏全国人大代表仪爱文提出了政策引领加快实现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的建议,发出了“住菏全国人大代表” 数据无言,却掷地有声。据统计,年,菏泽市人大常委会涉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工作安排就多达12项,凸显了该市人大常委会自觉扛起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政治责任的强烈担当意识。
情系滩区,圆梦迁建安居
在菏泽,谈及黄河,就不得不提起滩区居民迁建工程。
黄河滩区长期发展滞后,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也是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最难啃的“硬骨头”。“十三五”时期,山东省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计划,菏泽是全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主战场,滩区人口约占全省滩区人口的1/4。根据《山东省黄河滩区脱贫迁建总体规划》,菏泽涉及牡丹区、东明县和鄄城县3个县区、8个乡镇、个自然村、14.6万人,包括28个就地就近筑村台社区、6个外迁社区、.4公里临时撤离道路。
民心所向,使命所在。早在年,迁建工作启动之初,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就组织开展了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作视察,以人大监督助推黄河滩区迁建,撑起百姓安居梦想。
“三年攒钱,三年筑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曾是黄河滩区群众的生活写照。“滩区群众生活之艰难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帮助他们摆脱贫困面貌、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立下愚公志,勇啃硬骨头。希望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好国家、省支持政策,无论作多大难、出多大力,也要努力让14.6万滩区群众摆脱遭遇水灾的心悸,跨过贫富差距的分水岭!”视察座谈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银香的发言尤为动情,也道出了视察组全体成员的心声。
百年工程,质量为本。视察组成员反复提及和 搬得出,还得稳得住,靠发展,逐步能致富。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中华建议,依托黄河滩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带动滩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最终实现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有建言献策,更有深度参与。据了解,东明县人大常委会6名领导干部均担任村台建设的县级指挥长,长年忙碌在施工一线。年5月底,全市28个村台建设完成,滩区群众分房到户,14.6万滩区群众终于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如今,美丽的村台像一串串明珠,镶嵌在黄河岸边,倾听着新时代的黄河故事。
在这个菏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民生工程中,全市各级人大是 生态优先,留住碧水蓝天
保护生态是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最大任务。菏泽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等职权,创新开展主专题活动,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全力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奋力推动建设生态菏泽。
菏泽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发展所需、人民所盼,适应生态环保新形势新要求,突出做好相关立法工作。为解决人民群众的“心肺之患”,把制定《菏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首部地方性法规,决心用法治利剑守护菏泽的蓝天白云。之后,《菏泽市水污染防治条例》《菏泽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也相继出台,构建起“水陆空”三位一体的污染防治完整法规体系。同时,配套出台了《菏泽市煤炭清洁生产使用监督管理条例》《菏泽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以精准立法推动精准治污。污染防治立法“组合拳”,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空气清新”的美丽菏泽提供了有效制度供给。
在做好环保立法工作的同时,菏泽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监督跟进,汇聚工作合力。近年来,除了听取审议市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外,还精心开展黄河保护与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等专题调研,开展贯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情况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专项工作报告,扎实开展“菏泽环保世纪行”活动,不断推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走深走实,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蓝天白云、繁星朗月”成为菏泽人民触手可及的生态红利。
针对黄河作为菏泽市唯一的客水资源,引用黄河水能力低、“背靠黄河、靠天吃饭”问题比较突出的情况,今年该市又按照省人大关于沿黄九市“黄河水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协同立法的要求,将《菏泽市黄河水资源节约利用促进条例》列为今年重点立法审议项目,精心组织推进,着力发挥地方立法的引领、保障、促进作用。
换届以来,菏泽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制定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时,将黄河相关立法作为优先项目“急用先立”,全力为落实国家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乐章黄河奔腾
黄河,在德州延展奔腾。
黄河古称德水,德州古名安德,寓有德水安澜之意。德州因黄河而名、因黄河而兴。德州人大着眼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认真履职法定职责,努力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德州大地落地生根。
强化法治保障
德州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全过程各领域,系统谋划、全面部署、强力推进。
“为保护美丽德州立法”,这是在德州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德州市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咬住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持续发力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立法。近年来,完成地方实体性法规11件,其中生态保护占5件,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筑起了坚强的法治屏障。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德州市属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湿地资源比较匮乏,市内大部分湿地受人为生产、生活影响频繁。年,将湿地保护列入立法计划,确定为首次制定的两部地方实体性法规之一,于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起施行,德州成为全省首个湿地保护立法的设区市。《德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的出台,为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保障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大气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有效遏制施工扬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切实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年德州市制定了山东首部扬尘污染单项立法条例,实现了治理扬尘污染从行政手段到法治手段的根本性转变,部门执法有依据,企业落实有标准,实施当年德州的扬尘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提升。
燃放烟花爆竹时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而且会产生噪音污染。年制定《德州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条例从调研起草到公布实施历时9个月,实现禁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污染排放减小前所未有、社会反响之好前所未有,实现当年全市PM2.5同比下降40.9%。年,德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3.1%,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二。
今年,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参加山东沿黄九市“黄河水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协同立法,把制定引黄干渠保护条例作为立法项目,目前条例草案已经完成一审。同时,聚焦“小切口”,推进立法精细化、有温度,启动城乡供水条例立法调研工作。
提升治理效能
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贯彻实施,德州市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视察调研等方式,形成“1+1﹥2”的履职成效,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实效性。
主动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谋划确定监督重点。自年起,每年听取审议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提出审议意见,要求政府抓好整改落实,限期反馈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先后对全市黄河保护与治理、化肥农药规范化管控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和视察,用实际工作和行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各项目标任务,优良水体提升幅度居全省前列;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年万元GDP用水量较上年下降18.7%,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荣获“全国现代化灌区创新示范基地”“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全国河湖长制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为推动环保法律法规落实,环保世纪行活动和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同步开展。27名人大代表、专家和记者,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随机抽查了26个点位,对全市13个县市区(开发区)进行全覆盖检查。对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求,逐条逐项检查法律规定和制度是否有效落实、法定职责是否切实履行、法律责任是否严格追究,现场查看法律制度贯彻实施和整改落实情况,并通过环保世纪行活动采访反馈,督促相关部门严格落实政策,群众反响良好。
探索“地方立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链条实践经验,为生态保护全程护航。在执法检查的基础上,接续开展《德州市湿地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专题询问,首次委托县级人大在德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介绍法规检查情况;首次邀请基层一线执法人员列席会议;首次对应询单位现场应答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通过专题询问,政府更加充分认识到湿地保护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将对照条例,提升工作站位、提升工作标准,加强黄河湿地保护,打造更多人民群众满意的共享绿意空间。”德州市政府分管同志表态说。
现代水网建设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实现防洪减灾的必然要求。今年7月份,组织人大代表调研全市现代水网建设,实地察看三水厂新建清水池、横河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现场,召开座谈会听取引水、用水、节水和水系连通工程建设等情况汇报,就强化水资源安全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改善,保证工程质量,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等提出针对性意见建议。德州在全国率先建设“四全双60”城乡供水提升工程,在全省率先搭建河河连通、河库连通、库库连通“三连通”水网格局,构建“五横三纵二十库、一泉百湖千河通”生态水系。
共建流域发展
为发挥德州市各级人大代表在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意见》,作出《关于各级人大代表在全市“重点工作攻坚年”中亮身份、当骨干、作表率的决议》。响应号召,全国、省、市、县、乡五级人大代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对标对表走在前,聚心聚力争一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围绕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加强宣传解读,为共筑黄河流域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天衢新区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大省级新区之一,为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举全市之力推进天衢新区强势崛起,德州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把讨论《德州天衢新区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列入今年议程,一时间天衢新区建设成为人大代表热议的重点,大家就如何将新区打造成为科技创新新引擎、现代城市新标杆、改革开放新平台、绿色低碳新示范建言献策。启动改革融合以来,天衢新区聚焦主责主业,全力加压奋进,实现了“多个全省第一”,即:第一个获批新区发展规划;第一个聘请崔愷院士团队(参与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完成核心区城市设计;第一个在省级28条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市级25条配套政策;第一个由市级支持设立资产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天衢建设发展集团,增强新区“造血”功能。8月5日,部分企业家人大代表视察天衢新区重点项目建设,对新区发展之快、质量之高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要发挥优势,助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链培植等重点工作,努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作为国家确定的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德州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1%、全省1/6,扛牢粮食安全的责任,德州市各级人大代表义不容辞。禹城农业战线各级人大代表积极作为,以实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为目标,大力推广“四二式”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超额完成种植面积13.46万亩,居全国各县市区第四位。全国人大代表、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合作社理事长魏德东所在的农场亩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吨半粮)示范区合亩产达到公斤。市人大代表、山东德高蔬菜种苗研究所所长栾兆水的蔬菜种子推广到30个省区市,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万亩。
第三乐章黄河归海
黄河,在东营入海。
东营,黄河与大海交汇处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民族母亲河精心塑造的国际湿地城市。东营人大牢记“国之大者”,扛起肩头责任,充分发挥人大职能,全力助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守护好黄河最后一站的生态之美
“全国首个市域生态保护和修复法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自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东营市人大常委会新闻发言人马爱国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情况,“在去年全国人大黄河保护立法座谈会上,省人大常委会就我市的生态立法典型经验作了重点介绍。”
近年来,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立法先行,围绕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不断完善生态法规体系,先后出台了《东营市湿地保护条例》《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条例》,为守护东营的绿水青山构筑了坚实法治屏障。由于生态成绩优异,全国人大、省人大调研组多次到东营开展调研。按照省人大安排,今年将《东营市节水控水管理办法》列入提请审议项目,目前已经常委会两次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助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又一强力抓手。
“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推进的怎样?有啥难题?保护区内的生产企业是否搬出来了?”在对《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时,检查人员时不时提出疑问。徒法不足以自行。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一手抓法治供给,一手抓监督推进,对当地已出台的全部地方性法规进行全面的执法检查,充分发挥“法律巡视”作用,做实法规实施的“后半篇文章”。
“第一季度臭氧同比反弹3.5%,国控断面水质排名滑落不少。”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时“不留情面”说的一组数据,让在场的有关同志瞬间“红了脸”。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政府责任是不是真落实。为此,东营市人大常委会敢于较真,直面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推动监督“一锤接一锤”。“不留情面”的背后,是对黄河口生态环境的关心,是“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怀。
金秋如约而至,放眼远眺,芦花如云似雪,红毯艳如朝霞,河海黄蓝交汇,白鹳灵动点缀,秋日的黄河入海口披上了五彩的盛装。
助推建设中国“新粮仓”
“去年总书记视察的那片大豆收成怎么样?亩产多少?‘青麦6号’耐盐品种培育进展如何?”东营市人大代表劳振花仔仔细细地问道。
这是今年9月1日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视察的一幕场景。“今天的视察收获很大,不仅看到了盐碱地综合利用的一些喜人成果,也发现了一些短板。”劳振花感慨道,“作为人大代表,以后要多深入一线调研,多提一些促进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的议案建议。”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种子是关键。今年2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东营市人大代表李在忠提出了“关于在沿黄灌区盐碱化耕地建立耐盐种子培育基地”的建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建立的“六连锁”闭环督办机制,该建议被确定为重点督办建议,由常委会分管副主任领衔督办,副市长领办。常委会分管副主任带队先后2次到农高区进行调研督办,并召开了部门督办会议,推动建议办理落实。“目前,我们已经收集了2.1万份国家种质资源,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也有望年底前获批。”黄三角农高区工作人员望着盛放在玻璃器皿中的藜麦、苜蓿、燕麦等种子,面露喜色。换届以来共收到代表建议件,截至目前,件建议已完成答复代表工作。
“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这10个字悬挂在耐盐碱植物育种平台楼前,远远望去,十分醒目。
将能源的饭碗端牢在自己手里
“贷款到账了,马上就可以投产了,谢谢您的帮助。”胜利油田一家能源企业负责人第一时间打电话向人大代表吴娟报喜。今年7月,吴娟代表在开展“三进一上”走访调研时发现该能源公司面临融资困难,立即将该情况反映给有关部门。经过多方协调,只用半个月时间,成功从银行贷款万元,解决了企业购买原材料缺资金的燃眉之急。“油田企业中的人大代表,具有双重身份,肩负双重责任,要深入油田基层一线,帮助解决难题。”吴娟说道。
东营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代表“三进一上”活动,定期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开展“送上门”的服务,变“坐诊”接待为“出诊”访情,进百姓门、听百姓声,极大地拉近了人大代表与选民间的距离。同时,实行“代表+网格员”联系机制,把“触角”延伸到“最小单元”,让“有事找代表、代表在身边”成为习惯和品牌。“把代表的职务、电话等信息在社区、代表工作站公示,我们群众能切实感到代表就在身边。”丽日社区居民王大妈说。
“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胜利油田CCUS项目部经理在朋友圈发布最新动态。在注气现场,一边是整齐排放的注气站和管道,一边是无人值守的监控中心,二氧化碳经过全密闭流程,缓缓注入地下米深处,进行驱油。“通过CCUS就可以把油驱出来,把碳封存地下。项目建成后,年可减排二氧化碳万吨。”目前,总书记实地考察的莱区块已投产注气井4口,累注二氧化碳1.47万吨,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由1.8吨升至2.8吨。
将能源的饭碗端牢在自己手里,东营人大用行动给出答案。
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市级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专业服务人员匮乏。建议优化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坚持科技赋能提升养老服务层次……”这些“一针见血”的问题和“成色十足”的建议见于呈报给东营市委的《关于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中。东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调研工作,将其作为依法履职的看家本领,由常委会班子成员分别领题调研,大兴调研之风,力争“语当其时,谏当其用”。履职半年来,围绕民生问题和全市大局,先后形成了4篇调研报告呈报市委,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能否协调在小区四周道路上划定停车位,方便居民停车?”“建议推广城乡居民长期照护保险”……惠园小区社会建设基层联系点留言墙上,写满了社区居民反映的问题。设立社会建设基层联系点是东营市人大常委会的创新之举,旨在推动工作向下延伸,搭建民意“直通车”。截至目前,全市9处基层联系点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条,解决条,成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东营的人均GDP居全国前列,但对老百姓来说,不仅看GDP,更要看是否切实体验到了幸福和他们的获得感。东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作为监督重点。换届以来,先后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全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情况的报告,就残疾人保障“一法一办法”开展执法检查,就年度民生实事落实情况开展调研并进行专题询问,不断推进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续奏
黄河之水奔流不息,人大履职奋进不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下步工作中,全省各级人大将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担当实干、奋勇争先,不断探索创新履职经验,以高质量的立法、监督、代表工作,持续聚焦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黄河安澜,天下大穰”贡献人大力量,为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大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