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都曾探源黄河原来真正的源头不在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也是中国交通运输的大动脉。清朝入主中原,面临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转变,粮食生产和漕运日益成为清政府所必须。为此,清政府早期曾对黄河源头进行过两次重要的勘察,并留下了重要的记载。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康熙四十三年初探黄河河源
清政府第一次派大臣到青海查探黄河源头是在康熙四十三年(年)。据《清实录》记载,康熙四十三年四月三日,清政府决定派遣侍卫拉锡和侍读舒兰前往青海探查黄河河源。康熙在上谕中称:“黄河之源,虽名‘古尔班索罗谟’,其实发源之处,从来无人到过。尔等务须直穷其源,明白察视其河流至何处入雪山边内。凡经流等处,宜详阅之。”
从北京到青海,路途遥远。青海属于高海拔地区,气候寒冷,天气多变。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实地考察谈何容易。
后来拉锡回到京城奏报:他们于四月初四日自京起程,经过大约一个多月的奔波,于五月十三日到达青海;十四日至呼呼布拉克。在这里,他们与贝勒色卜腾札尔会合共同前行。六月初七日到达青海的星宿海以东地区。他们发现,当地有两个大的湖泊,即“鄂陵”和“札陵”。这两个湖很大,周围均约三百余里。两湖之间相隔三十里。六月初九日,他们到达了星宿海。蒙古名“鄂敦塔拉”。他们登上星宿海周边的高山,看到“星宿海之源:小泉万亿不可胜数”。星宿海的南面有山,称“古尔班吐尔哈”;西南有山,称“布胡珠尔黑”;西有山,称“巴尔布哈”;北有山,称“阿克塔因七奇”;东北有山,称“乌阑杜石”。其中三座山下有诸多水泉。即:南面的“古尔班吐尔哈”;西面的“巴尔布哈”和北面的“阿克塔因七奇”。三山之泉,流出三支河,三河东流入札陵泽。自札陵泽一支,流入鄂陵泽。自鄂陵流出,乃黄河也。此外,“星宿海”周边其他山上的泉水与平地上的泉水,也汇流为小河,数目不可胜数,也尽归入黄河东下。应当说,至此,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康熙交办的勘察黄河河源的任务。
拉锡还奏报说:他们自星宿海,于六月十一日回程。向东南行二日,登哈尔吉山。见黄河东流,至呼呼托罗海山;又南流绕撒除克山之南;又北流至巴尔托罗海山之南。次日,至冰山之西。其山最高,云雾蔽之。蒙古言:此山长三百余里,有九高峰,自古至今未见冰消、终日云雾蔽之,常雨雪,一月中三四日晴而已。自此回行。十六日,至席拉库特尔之地。又向南行,过僧库里高岭。行百余里,至黄河岸。见黄河自巴尔托罗海山,向东北流。于归德堡之北,达喀山之南,从两山峡谷中流入兰州。
拉锡等在蒙古人帮助下完成任务后向康熙的奏报,有路途和勘察的时间节点,有当时看到的大体情况。同时,他们还根据康熙的指示,利用指南针校正方向,绘制了黄河源头的图像呈报。他们对于自古以来的各种传闻和记述,予以辨别和澄清,认定扎陵湖以西三河均为河源。据此所绘的《星宿河源图》,中间一支河流最长,倾向作为黄河正源。清政府确认了他们的报告。应当说,清政府大体完成了第一次实地考察。
康熙五十六年(年),清政府又派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理藩院主事胜住等人受命再次勘测黄河河源,并予以实地测绘。次年清政府组织编绘《皇舆全览图》时,吸收了他们的测绘成果,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可信的考察依据。
乾隆四十七年二探黄河河源
清政府第二次组织对黄河探源,在乾隆四十七年(年)。此前,黄河再次泛滥,并在河南青龙岗一带“漫口和龙未就”,大学士阿桂受命前往治理。黄河事务再次引起清政府高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