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很有名的一首诗,入选唐诗三百首,
文/青
你作为诗词爱好者,哪首诗算是你的入门诗呢?
这个问题,我猜答案会很多。古代诗歌历经多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其体式、格律、意境、遣词造句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同朝代有不同风格,不同人笔下的风景与情感亦不一而足。
但是在如繁星一般闪烁着的诗歌的天空中,总还是那么几十几百首,是被所有人公认的好诗、绝唱,而绝大多数人感受到唐诗的美,也就从这些诗歌起步。
朋友给我讲过他第一次感受到唐诗之美的瞬间,是看到一张图的时候:下面是苍茫的大海,夜空中有一轮明月皎皎。
没错,就是刻画“海上生明月”诗境的一张图,朋友说他从那张图中一下子体会到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有多么美。大家是不是也和他有类似的经历呢?
今天就来带大家我的入门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
[王维]〔唐代〕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这首诗名声实在太过响亮,之前也写过王维其他诗歌的赏析,下面就有网友评论说想看这一首,但那会儿感觉还是没有做好准备,所以就一直拖到了现在。
我至今也没有到过塞上,没有见过大漠中的孤烟,或者黄河边的落日。但这并不影响我读到这首诗时候的感动。
我在黄河入海口长大,毕业后到过西安,到过兰州,也去过新疆和西藏。虽然没能有幸和王维经历相同的场景,但对养育了王维的长安山水还是略有感触的。
王维这首诗写在一次出差的路上,他的仕途在一种盛唐诗人中其实称得上顺畅,一路做到王右丞,安史之乱之后因为身上有了污点,便从此于终南山半官半隐,实现了李白的毕生夙愿。
说回到这次出差,公元年,唐玄宗的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败吐蕃,王维奉唐玄宗圣旨前去劳军,也顺便去体验了一把塞外风景。
此次出差,王维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去,看似挺威风,但到河西之后,旋即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判官,一下子从京官变成了地方官,很明显是被朝廷中人排挤了。
写作这首诗,正是在出塞路上,此时的王维,志得意满,意气风发。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劳边关将士。一路风尘仆仆,行程已过大半。
属国,这两个字的解释目前还存在争议。一种说法认为属国即附属国的简称,指的是附属于汉族朝廷但还存有国号的少数民族小国;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是官名,秦汉时有官职名为典属国,在北海牧羊的苏武归国之后就是被授予了典属国这一职位,唐朝出了名的喜欢模仿汉朝,常以属国来代指出使边陲的大臣。
从对称关系来看,单车是王维自指,属国是官职名,这里同样代指王维显然更能说得通,但律诗的第一句并不要求严格对仗,所以对此只好存疑。
居延是地名,唐朝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经过学者们考证,王维此行是不必经过居延的,这就更给诗句的解释增加了难度。
一般的解释是王维驾车经过居延,若属国为附属国之意,则可解释为属国之辽阔一直越过了居延,是对唐朝疆域辽阔的描写。
对第一联的解释就到这里,大家认为哪种说法更加合理一点呢?
颔联是延续第一联句意而来,自己驾车出边塞,正如路旁随处可见的蓬草逐风而行,一路被吹出了中原,吹到了河西。天气渐暖,北归的大雁也与自己同行,在云天之上向着北方而去。
前两联的描写中都带有广阔的天地视角,气势雄浑壮阔。一般的诗人到这里,气势难以为继,就要想着如何“转”了,但王维此刻显然豪气万千,他抬眼远望,洒然落笔,有了颈联的千古名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茫茫大漠中,一道孤烟笔直;蜿蜒长河边,一轮落日火红。
这里的孤烟即为狼烟,狼粪点燃后浓烟滚滚垂直上升,“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是烽火台的绝佳燃料,故此,有烽火狼烟之谓;长河落日自然无须多讲,在各种各样的照片中和亲身经历中已经无数次目睹过西北的壮丽。
最后一句是一个转折与升华,出现了人与人的互动。
萧关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这里应该也是虚写。王维在一道关口前遇见了主帅派出的侦察骑兵,说明来意之后被告知主帅仍在前线,并未归来。
燕然是一很有名的典故,汉朝大破匈奴之后曾在燕山勒碑刻铭,宣扬功绩。这里被王维用来代指前线。
我们再来回忆一下此诗的背景,边疆打了一场大胜仗,王维此行是劳军而来。
虽然已经大破吐蕃,制止了他们对唐朝边境的屡屡侵扰,但驻扎在此的都护丝毫没有掉以轻心,而是始终守在第一线,与士卒共患难,这就是一个忠臣的担当!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