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河出图,是渡过黄河去朝顶,从天国部
这里是呼子易学思想,呼子先天易传
掌握易经基础知识不可以不知道河图洛书。我们讨论河图洛书。
我们先说河图。
孔子《易传》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子罕》讲:“子曰,凤凰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尚书顾命》中讲到河图:“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礼运》讲到河图:“河马出图,凤凰麒麟皆在郊。”
其他典籍中也有河图概念。
是不是说,研究易经真的绕不开孔子,易经基础知识中的很多基本概念都是孔子在他的《易传》中首次提出的,带有首创性、原创性。
如果仅仅阅读研习易经六十四卦爻辞,爻辞中连这些易经基本概念都没有,找不到,还真不是一个普通人有能够从易经爻辞中提炼出概念的水平的。
这就提示我们在学习研讨易经时,既要《经》《传》分别,又要兼习兼顾。我们的方法是,要搞清楚易经六十四卦每一卦的爻辞到底在讲什么时,一定要把孔子的《易传》撇开,丢一边,不要受孔子解卦相关内容影响。把《易传》中解卦的内容仅仅看做孔子个人对卦的理解,其理解很多是错得不着边的。
另一方面,我们要时不时地把孔子的《易传》拿起来,比如我们说孔子对易经很多基本概念的提出,要思考他是怎么提出这些概念的?从哪儿得来的?这时候我们又往往不得不把孔子惊为天人。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称之“踩巨人肩膀法”。
“河出图,洛出书”,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洛是河南境内两条自然河流名称的简称,特指黄河与洛河两条河流交汇地带,在洛河的洛阳以下河段,洛河在郑州巩义汇入黄河。
形成一个关于易经创立的神话:龙马神龟传说。相传很早以前,黄河中跃出一匹龙马,马背上有一些黑白点图案,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河图;洛水中爬出一只神龟,龟背上也有一些黑白点图案,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洛书。按孔子的意思,古代圣人就是依据这两幅图案创造出了易经。
毫无疑问,这个神话形成或编撰于孔子《易传》中讲过“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后,是秦汉时期为神化易经编造出来的。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及其神话影响极大,形成“河洛文化”、“中国文化根在河洛”这样一些观念。你到福建省的闽南去,到台湾去,一些老人会骄傲地用河洛话告诉你,“我们是河洛人,根在河洛”,在闽南一些旧祠堂的匾额用语上,透出浓厚的一脉相承的河洛古韵,世代相传至今。
事实是什么?孔子是怎么说出“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孔子有没有依据?依据在哪里?为了研究易经的发生,易经的起源,我们几次考察河洛地带。
当然,不只是我们,一些台湾研究易经的人也对河洛地带总有着一种特殊情愫,易经诞生地的情愫,根在河洛情愫。比如一位名叫朱高正的易经学者,就曾亲自在洛阳北边邙山的黄土沟壑上跑来跑去。这一点,是大陆大多研究易经的大师们缺少的精神。
河洛地带实际上讲的是黄河流入中原后的两大渡口,孟津渡口和虎牢关渡口一带的渡口,是黄河南岸的人们到达黄河北岸去的必经途径。黄河南岸的人到达黄河北岸去的目的地是翻越太行山入境山西,到达今天山西境内的临汾地带,准确位置是今天考古发现的陶寺古城。
从尧舜禹到夏商时期,陶寺古城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圣城地位,是朝顶的目的地,至今河洛一带还保存有一句古语“赶羊朝顶”,在河洛俗语中也称作“朝北顶”。之后又有朝南顶一说,是附会朝北顶而来。
甚至汉代以后出现的帝王们几次泰山封顶、泰山封禅,都是受了朝顶文化的影响,都是试想恢复朝顶文化的企图,把朝顶说成了封顶,封禅泰山、封禅嵩山等,是古代帝王也爱玩的文化闹剧。
赶羊朝顶,朝北顶,朝的是西王母天国,是去觐见西王母。赶着羊群、牛群去朝顶,就是进奉。朝北顶,是说陶寺位于北方的太行山之巅。
从尧舜禹到夏商两代都城到达陶寺圣城去的路线有两条,一条就是在孟津渡过黄河后延沁河北上,一条是在虎牢关一带的渡口渡过黄河后延丹河北上。
去西王母天国朝见西王母,只有帝王才有资格。
西王母是掌握历法的天国女王,每年向部落方国颁授历法。
西王母“掌天下之厉及五残”,就是我们后世所讲的,西王母是掌握五行相胜(五行相生相克)的人。
易经爻辞中多处讲“利涉大川,不利涉大川”,都只指孟津渡口和虎牢关一带两处渡口。
从黄河南岸到达陶寺的两条路是两条天路。是天下世俗部落方国——我们这个世俗社会从西王母手中获得易经的路线。“圣人则之”,上古之王似乎都可以被称作圣人,上古之王都是遵循这两条道路来往于西王母天国。
最终世俗社会能够看到周易、学习周易、研究周易,正是一些上古之王不惜牺牲生命千方百计甚至是不择手段才从西王母天国中弄到手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8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