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变清,今年入汛前的黄河水格外清澈,
这个事情不用问,的确是真的,黄河水格外清澈已经是被大家“熟知”的事情!这是什么情况?
与往年相比,今年入汛前的黄河水格外清澈,究竟是有什么原因,是好是坏?其实就是两大原因,下面我们就一步一步地来看。
黄河不“黄”,而是“清”
首先我们要知道,黄河是我国北方的大河,并且是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整个河流覆盖了我国青海,四川,甘肃等9个省(自治区),最终黄河的水源流入到了我国渤海。
它属于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又称其为“母亲河”。很明显,从它的这个名字也可以知道——“黄河”,最初肯定不是“清”的。
的确,黄河水之所以“黄”,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了我国著名的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高原的地质条件原因,改变了水的状态。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但是该区域的水系非常发达。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就晋陕峡谷大于平方公里,就有支流56条。
所以,当黄河水流过这个区域的时候,就会携带大量的黄土高原泥沙,最终让黄河的水变成了“黄色”,并且该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所以,我们只需要通过这一个区域,就可以知道,黄河要保持完美的“清澈水”,除非不通过黄土高原,显然这样的事情是不可能的。
黄河的形成是因为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应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应力等因素形成的,这都是“自然变化”过程,人类是不可能改变的。
所以,黄河已经是固定的河流了。当然,在历史上,黄河的河道也出现过变迁,但是整体对黄河的影响不大,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我们主要说黄河为什么是“黄”的状态,其实就是含有大量的“泥沙”,没有什么特别。然而,黄河不“黄”,而是“清”,这可能是人类的改变最多了。
黄河水变清,是什么原因?是好还是坏?
从历史的数据来看,的确黄河曾经也变“清”过,但是属于罕见的事情。根据地质专家李鄂荣考证,史载可查的“黄河清”只有43次,最长的一次为年,持续20多天。
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看到“黄河清”似乎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了,而是“常见的事情”了。这是什么原因?其实有两大原因,我们在前面就说明了。
第一、人类对黄河流域的改变。那就是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实现“绿进沙退水清”。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
在我国黄土高原的腹地区域——子午岭,它是属于黄河水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曾经该区域损失天然林高达平方公里。但是,为了加强对水土的管控,我国加强了对该区域的植树造林,让水土流失减弱。
已经实现了保护区林场管护的万亩林木,60%是人工林。这样,树木种植好了,水土流失就没有那么严重了。所以,自然水带走的泥沙就变少了。
其实还有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地处黄河中上游区域。年遥感调查实测,全市八成面积正在水土流失,每年约1.5亿吨泥沙流入黄河。而在我国实施植树造林之后,已经让水土流失面积较年减少了50%以上,森林覆盖率也接近三成等等。
这些都是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对黄河沙减少的原因。所以,黄河的沙减少了,那么水必然就清澈了。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降雨量多少的影响。对于年来说,我们看到北方的降雨量可以说非常少。整个黄河流域,大范围地区都是降雨偏少的模式,根本没有雨水进入黄河之中。那无论是黄河的大支流,还是黄河的小支流,带入黄河的泥沙就少许多,使得黄河两岸降雨冲刷进入黄河的泥沙也大大减少,对黄河水显清有一定的功效。
所以,其实是这两个原因带来的黄河水的变化。当然,最为关键还是我国对黄河的治理——起到的效果最为明显,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总结
生态系统的改变,对黄河影响的确是大,但是这都是好方面的影响最多。所以,未来加大对黄河的继续改变,那么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区域出现“水变清”的状态,这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同时,随着黄河生态系统变好之后,我们也会看到更多关于野生动植物在黄河周边区域活动,推动整个黄河区域的生态系统温度发展。所以,黄河水清是好事情。
当然,很多人看到黄河水变清,可能会说——圣人出,黄河清。它会被视为会给人们带来幸福的祥瑞,但“黄河清”与圣人出,究竟有什么因果关系,没有人能说清楚,期盼“河清”,不过是一种希望摆脱现实烦恼的精神寄托。
而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其实就是生态系统变化,与降雨等问题有关。所以,大家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精神上可以这样想下,但是,黄河不是“黄”,而是“清”,可能也会成为趋势,未来可能会看到更多,不要胡思乱想就行。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就多出些好事情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