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仅有碗口之大,却无人敢靠近,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歌曲《保卫黄河》中是这样形容黄河的,像风在吼,马在叫,壮观的黄河深深的刻在在人们的脑海里。可是大家又怎么会想到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也被誉为中国人的母亲河的源头是那么的细细的一股泉流,大小只有碗口般大。而且黄河之水,大家也是在众多影视作品中看到黄色的水和滔滔不绝的洪流气势的印象,对比之明显,让我们去细细探究一下。
黄河源头仅有“碗口”之大,却无人敢靠近,汹涌的河流是如何来的
我们是一开始是怎么认识到黄河的宏大的气势的呢?是学生时代读的李白的古诗中写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水从天上来的,那种宏大的气势在诗词中映入我们的脑海。
但事实上,我们对黄河的认识并不可能只在诗词中获得。科学家们和地理爱好者,肯定会探究其真实。所以黄河的源头到底是哪里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我国地势呈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的地势,正所谓水往低处流,黄河的源头正是属于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区?
科学家们有着徐霞客的的地理学家的精神,在做各种溯源和在地势以及相关史料的记载对比研究,找到了黄河的源头是位于青海的扎曲,但是黄河从一开始源头就是我们印象中的那么宏大和奔流不息吗?
不是的,在扎曲的河源上我们可以看到是细细涓流,清澈见底的小泉水从地里冒出来。我们也不经感叹,黄河的源头是那么的清澈。但是随着科学家的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其实河源并不止一个,后来发现还有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当然,这三个地方都属于青海的腹地。而黄河最大的印象特点就是呈“几”字形在我们国家的腹地上横跨中间,途径了青海四川等九个省区,最后注入了渤海。全长有五千四百多公里,流域的面积也高达七十五万平方公里。
这三个黄河的源头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三个源头的水源都只有碗口大小,这真的是让人震惊,可谓为母亲河都是涓涓细流的泉水开始发展的,这就是像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从清澈见底的小溪流一样,到后来成为黄沙奔流不息的大河,注入有容乃大的大海里。
看到这里大家都有疑惑,为什么黄河的源头如此清澈,可到了中下游就含沙量如此的高呢?
原来历史上的黄河也并非像今天一样成为含沙量全世界最高的河流,但是随着我国历史上早期的发展和对环境的不爱护,以及快速的发展是以破坏植被环境为代价的,以至于我们看的黄河就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植被的破坏对于沙土的储存能力的下降,导致含沙量就变的增多。甚至有些地段,比如开封到济南的地段,都已经成少有的地上悬河的河流。所以由此也可以看出,保护环境对于我们母亲河的保护有多么的重要。
当科学家们都公布了位于三江自然保护区内的卡日曲的五个泉眼是我们黄河的源头的时候,而这个源头只有碗口大小,纷纷引起了旅游爱好者的好奇和前往。更有甚者,旅游爱好者找到了黄河的源头在其旁边拍照驻足甚至留下生活垃圾。
对黄河之源的保护迫不及待和迫切性到了严峻的地步。而且这一源头处在高海拔区域,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都极其的恶劣。如果一旦黄河之源被破坏,对于黄河的破坏可想而知是何等的严重。
而且高寒地区的旅游环境也是严酷,高度的缺氧和寒冷的天气。对旅游爱好者的生命也是一个危险的威胁。出于这些考虑。所以三江自然保护区的相关部门就发布了官方的公告,明令禁止前往黄河源头,甚至相关的科学考察,未经允许的话也不得进入黄河源头区域。
正如我们常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真的是保护我们地球和子子孙孙的未来。黄河也是如此,我们绝不能让黄河之源在我们的手上断了涓涓细流,也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下,黄河变成泛滥成灾的河流。
我们要让黄河成为我们的母亲河,造福经流黄河的两岸人民,更是作为我们的文化见证,见证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来的文化奔流不息。让黄河之源在我们的保护下源源不断,让黄河之水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