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T形水网经济格局支撑黄河流域生
来源:媒体滚动
转自:中国水利报
□本报通讯员
郑梦玥
记者
陈思
问:中国“双T”形水网经济格局建构设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构建“双T”形水网经济格局需要怎样的基础作为支撑?
构建以“黄河生态经济带-西部经济带”为核心的北方水网经济格局,和以“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南方水网经济格局,形成互联、互通、互济的南北“双T”形水网经济架构;构建中国“双T”形水网经济格局的难点和重点,主要在于北方。
王浩:历史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布局必须层次鲜明,突出主轴才能集中力量,促进区域发展崛起。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仍然存在黄河沿线生态经济带不突出和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要在现状“江-河-海”π字形水网格局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水网基础设施,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布局,打造西南西北水网联通经济带,构建以“黄河生态经济带-西部经济带”为核心的北方水网经济格局,和以“东部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为核心的南方水网经济格局,形成互联、互通、互济的南北“双T”形水网经济架构。
事实上,构建中国“双T”形水网经济格局的难点和重点,主要在于北方。现在来看,建设北方水网经济格局的条件已经相对完善。从经济基础看,北方地区有大规模平原土地的优势,经济积聚性强,形成了京津冀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另外,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实施,我国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明显缩小,近些年西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东部、中部地区。从人文基础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游多民族融合,中下游众多历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是沟通中原和欧洲的重要通道,诞生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让悠久文化不断传承。从水资源条件看,尽管缺水是黄河沿线经济带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但国家水网建设成为突破这一制约的重大支撑。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骨架推动国家水网建设,对破解北方缺水困境,促进我国南北、东西经济协调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将会重塑北方地区经济地理格局。
问:构建“双T”形水网经济格局,对于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有何重要意义?
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带动西部崛起,促进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水土资源更加匹配,带动经济协同发展,创造广阔发展空间;促进民族和文化大融合。
王浩:构建“双T”形水网经济格局,对黄河流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首先是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双T”形水网经济带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黄河流域矿产、土地、光照等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与能源、土地、生态环境、技术资金相协调的产业格局,形成产业集群布局体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其次是带动西部崛起,促进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胡焕庸线”是东南和西北不平衡发展的“分水岭”,其东南部43%的国土生活着94%的人口,集中了91%的耕地和96%的国内生产总值。“双T”形水网经济带能够极大地挖掘“胡焕庸线”以西土地潜力,破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压力的水资源约束,并在现代科技和节水观念的引领下,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快速发展,带动黄河流域乃至西部地区发展,创造全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分担东部地区发展压力,促进我国东西部协调发展。
再次是创造新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水土资源更加匹配,带动经济协同发展,创造广阔发展空间。通过西部调水,带动黄河流域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这将为众多勘探、设计、施工、服务行业以及技术创新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和收益。
最后是促进民族和文化大融合,黄河流域西部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尽管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贫困现象仍较为突出,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差距甚远。“双T”形水网经济可以作为一个现实的抓手,在其建设和后期发展过程中,增加可利用土地,推动城市化建设,大大增加少数民族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当地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物质上和文化上促进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纽带作用。
问: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要约束的是从黄河及其支流的取耗水量,保障黄河冲沙输沙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要约束的是粗放式用水方式,实现用水方式从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要约束的是不合理用水需求,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
王浩:黄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实施全流域水量统一调度的大江大河,也是我国最早最全面开始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的区域。近20年来,黄河流域各行业用水效率效益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人均用水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亩均灌溉用水量等指标都处于持续下降趋势,节水水平仅次于我国京津冀地区。尽管取得了巨大成就,黄河流域节水也面临一些挑战。“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对黄河流域来说,要约束什么?怎么约束?可以分三方面来考虑。
第一,要约束的是从黄河及其支流的取耗水量,保障黄河冲沙输沙水量和河流生态流量。黄河是世界上著名的多沙河流,泥沙沉积、河床抬升是黄河下游致灾的根本原因。基于黄河形成的历史背景,伴随着黄河流域的水循环,必然发生黄土高原泥沙的侵蚀、搬运、沉积,从而使得淤高、决口、改道成为黄河下游河道发育的自然规律。在此情况下,保障适宜的输沙水量是维持黄河河床稳定和主槽过流能力的基础。而生态流量是河流维持生态功能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和保障河湖健康的基础。对于黄河流域而言,除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