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你知道它的历史吗它需要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带着泥沙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浩瀚东流,缔造了黄河流域的灿烂文化,孕育了华夏文明。

时至今日,炎黄子孙包括世界各地的华人,仍把黄河流域视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是黄土地为自己的血脉之根。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经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自治区,最后注入渤海。黄河全长有公里,水面落差有米,流域的总面积是79.5万平方公里,流域中既有富饶的河套平原,也有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船歌中唱到自古黄河99道弯99个滩,黄河挟泥裹沙一路奔波,从山东的东营注入大海,造就了一片片退海之地,即形成了极适宜耕种的黄河滩区,黄河因泥沙较多水浑而色黄得名黄河。

干流可分为三段,就是从黄河的发源地,一直到内蒙古的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从河口镇到河南省的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以下为下游,黄河上的壶口瀑布,羊皮筏子唢呐声声,都在演奏着古老的时光之曲,壶口是黄河最著名的胜景之一,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地涌来,归于二三十米的龙巢,倾注如虎口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远闻声音如熊咆龙吟,震耳欲聋,静看万马奔腾的水柱溅起几人。否则水汽令人觉得危险万状。

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在瀑布上,架起一座彩虹颇为动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源头。中国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万年前,蓝田文明在黄河流域兴起,在此之后,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大量的古文化开始在黄河流域内繁衍生息。

这些旧石器时代的古老人类,正是中华民族的远祖,如今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的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两岸,这些古文化遗址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历程。

当人们回顾这些古老的人类文明时,会惊叹于他们的顽强与坚韧,不得不深深地感谢母亲河,为他们所创造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于原始人类,以及动植物的生存,而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疏松的土质又易于耕种,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

疏松的黄土也很适于挖洞聚居,抵御自然的风雨雷电,以及猛兽的侵袭,可以说黄河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独特的条件,没有黄河你就很难发展起来。如此繁荣的古文明,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自称为炎黄子孙。

所谓炎黄,指的是中国古代黄河流域内的两位氏族部落领袖。就是炎帝与黄帝,他们所领导的是当时最强大的两个部落,而最终黄帝取得了盟主的地位,统一了流域内各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民族中华民族的起源正因为如此。

华夏儿女都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黄河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民族的母亲,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中心所在。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殷商王朝,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两岸建立,自此以后历代王朝都选择黄河流域,作为自己的建都之所。

黄河流域也因此一直牢牢地把握着中华文明的中心,沿河的安阳,西安,洛阳,开封都在中国七大古都之列。在年的时光内,黄河流域的人民,以他们勤劳与智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

从远古时代的原始冶炼,铜铁之术,到梁天测地等。浑天仪,地动仪。黄河流域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成就,也足以令世界瞩目。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这些古代雕塑建筑艺术的精华,都充分显示了古代黄河流域的工匠大师们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黄河既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也是大自然惩罚人类的龙蛇之边,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多年平均含沙量在每立方米37.6千克,年输沙量平均16六亿吨,其中四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的河床内,形成了悬河,其余随河入海。在黄河口形成三角洲。

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的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每年都有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

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历史上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每一次改道都会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

有谁能想象在遥远的过去,黄河也曾是一条清澈见底的银龙。人类摧毁环境的结果,就是河岸的泥土不断被冲刷进河水中,一天天被腐蚀的堤岸,并不像沿岸的文化,那样坚不可摧,生态恶化在毁坏母亲河清洁的同时,也在恶性循环的腐蚀着两岸的生态环境。

如果沿岸水土保持不好,黄河也有可能会血脉衰竭,变成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河,作为炎黄子孙保护黄河生态,已经成为与守护母亲一样重要的事情。

于年全面开工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是治理黄河的战略性的宏伟工程,这个建成具有防洪防凌,发电海等多项功能,同时也是体现黄河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风景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24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