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源湟水溯源而上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黄河、湟水河、大通河流域被统称为“河湟流域”。其中,湟水河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一个支流。它途经省内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乐都、民和六个地区,最后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达川乡入黄河,全程公里。
河湟流域是青海开发较早的地区,其独特的地理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人文风貌一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寻源湟水河”系列报道从湟水河入河(黄河)口沿着湟水河一路溯源而上,历经了一年多的时间,记者一路探索和追寻湟水河源头,一路风雨曲折发现了许多绚烂的河湟文化和厚重沧桑的人文历史……
达川:湟水在此汇入黄河
奔腾不息的湟水河踏过平川,穿过峡谷,一路欢唱,一路壮大,最终,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达川乡义无反顾地奔向母亲河——黄河的怀抱。
达川,地处湟水河与黄河交汇的北岸地带。西与红古区相连,东与河口乡相邻,南与永靖县隔河相望,北与永登县接壤。
据当地村民介绍,达川是因为该地达姓人氏居多而得名,也因此被当地人称为“达家川”。想要了解达川,应该先从达氏史馆开始。
史馆坐北朝南,前面是一个呈东西走向的小广场,周围松柏林立。门头顶悬挂着的“达氏史馆”牌匾告诉人们,这里不同于一般居民之家。走进大门,眼前的大殿建筑气势雄伟壮阔,气氛庄严肃穆。
拾阶而上,来到殿堂里面,正堂北台案上面,依次排列着达氏功勋先祖的画像。走出史馆大门,穿过门前广场俯瞰山下达川全境,只见山脚下笔直的公路横贯东西,星罗棋布的农家小院依偎在百年枣林的怀抱。这里的河水,清澈、平稳,似乎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汹涌,懒懒地从眼前流过,在望向远处就是湟水河和黄河汇合的地方。
这里就是位于西固区达川乡的原生态景区,也是达川乡风光最美的地方——三江口。这里河面平缓开阔,芦苇蒲草摇曳多姿,据说一年四季都有野鸭在这里成群游弋。依山傍水、田园风光、湿地资源、千亩枣园等三江口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达川乡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置身其中,心里只有两个字——静美!
三江口,因黄河、湟水河、大通河在这里交汇而得名。其实这个名字存在着争议,但丝毫没有改变当地村民约定俗成的叫法,看来自有它成名的理由。据西固文料载:黄河流经永靖县的刘家峡、盐锅峡进入达川乡;湟水河经海石湾到达达川乡;大通河流经窑街在海石湾注入湟水河后到达川乡。这三支河流以黄河为主干在达川乡岔路村交汇形成宽阔的河面,一眼望不到边,自然长成的芦苇随着河床淤泥的增多,在沼泽地段的面积逐年扩大,大处可行船,小处可作窝。在给人们展示一份自然神秘杰作的同时,也为一些稀有飞禽提供了繁衍栖息的好场所。
向西,远眺焦家桥横跨湟水河,轮廓分明,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便利;上游淤泥的沉淀在交汇处形成特有的湿地;向东,三江之水顺流而下注入八盘峡水库;向北,远山突兀,山前是达川乡,山后是永靖县,虽然山上没有绿树成荫,但它仍以自己的厚重依河矗立;向南,便是村民们的田园蔬果,那些盘根错节的老枣树与远山对望,不言不语中养育着一方人。滨河而立,河面波光万顷,恬静地拍打着岸堤,芦苇荡深处总让人遐想无数。
驱车绕三江口一圈后,才发现三江口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仅在于“三河交汇”,同时也是西固、永登、永靖交界处。因此,当地人称三江口为“鸡鸣闻三县”的地方。
下川口:湟水由此流出青海
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达川乡三江口溯流而上,便到了青海省境内的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
湟水河和大通河交汇之后被称为西河,下川口村就位于西河的南岸。站在湟水河的北岸,对面山头上“青海第一村”五个大字出现在眼前,这正是湟水河流经青海省的最后一个村庄,也是青海省地势最低的地方——下川口村。
下川口位于民和县东端,距民和县所在地川口镇二十余公里,是马场垣乡的一个行政村,有八百多户人家,15个自然村,与甘肃红古区的红古城洞子村隔河相望。“青海第一村”五个大字,就位于下川口村的西南角高于湟水河床的旱台之上,当地百姓称之为“垣”。
站在“垣”上,可以看到一处古城墙遗址。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段古城墙长约10米,宽约3到5米,呈三角形状,高2.5米至3米。
上世纪50年代,经考古发现,在今下川口村西北约七百米处靠近湟水高出水面40多米的台地上发现了这座古城遗址,考证就是西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城古址。下川口之所以设金城郡治允吾县,是因为北扼湟水东去,南据允吾谷(后称龙支谷,今称隆治沟),河水流至谷口人湟,下川口正处在这两水间的一片扇形三角洲上,湟水以北及古城西南又有高山峙立,形成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一直为军事战略要地。
下川口的海拔为米,是青海省地势最低之处,肥美的土地和温暖的气候,成就了民和“瓜果之乡”的美誉。当地人将各种果树为“高田”,每逢谷雨时节,这里桃花争妍、果花竞放,整个村庄被粉红色的桃花所漫染,宛若一幅天然画卷,被称为“允吾梨花”的民和县八景之一也由此而得。
由于下川口人以经营农业和各种高田作物为生计,饱受蝗灾苦难的当地农民,因此在各种果花盛开的时候就有祭祀“虫王”的传统,以盼望消除各种虫病,使各种水果获得大丰收。过去以奉诵皇经、摆灯点蜡以祭之,明清以来,改用唱戏以祭之,并取名为“果花戏”。年,果花戏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果花戏”变成了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娱乐活动。
历史上下川口村就有着种植梨树的习惯,加上“果花会”的影响,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下川口村以及邻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桃树,现在万亩桃园已经成为民和县的一大旅游景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7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