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中国清末黃河改道山东,穿运河究竟在何

怎样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6288655.html

作者

姜传岗

清咸丰五年(公元年)黄河于兰阳铜瓦厢大决口,穿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之造成六百多年的大运河断航,黄河改道于山东。然而,当时的黄河穿运处究竟在哪里?对此笔者翻遍当代出版的史志、书刊文章等却见不到有明确具体的记载,而各种错误的说法更不乏其例。较普遍的说法是在阳谷县张秋镇穿运。

如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廂决口改流东北,于张秋冲断运道夺大清河入海,京杭大运河被拦腰截断无法全线贯通。”(《济宁运河文化》济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还有,黄河“经山东濮州、范县(今属河南),至张秋镇汇流穿运,总归大清河入海。”(《年前黄河大改道》《大众日报》)等等。

然而人们知道,张秋镇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属于山东省阳谷县,一条古金堤使其与南边的寿张县(现在属于河南省台前县)和东阿、东平县相隔。当时兰阳决河主河道北来根本未有到达该镇,岂有黄河在这里“冲断运道夺大清河入海”的道理?

看到这些混乱不清的记述,人们不免要问:清末黄河改道山东究竟在何处穿的运河?当时经过如何?对此一个标志着历史拐点的重大事件,在我们今天重建大运河文化带中不能不搞清楚。

考察当时的黄河冲穿运河,其实是一个鬼谲多变、延宕漫长的过程,情况颇为周折复杂。

兰阳决口发生于农历六月十九日。事发突然,洪水特别浩大、猛烈。一开始,对于出河洪水究竟流向何处?受害区域有多大?它将寻向何处入海等,无有人知晓。清帝在闻奏后也无计可施,特别谕令河南省巡抚要迅速查明流向、安抚赈济灾民、筹集物料盘筑裹头,毋使决口扩大,以及对兰阳所有疏防、管河官员和署理河督一律革职查办,之外再无有什么措置。

至六月底,洪水经直隶到达山东曹州和濮范境内。据时任山东巡抚的崇恩七月初三的上奏:“惟寿张已近运河,若水势再行增长,必将穿过运河,漫入大清河,始能归海。”(清《山东河工成案》)这说明洪水在七月初尚未到达运河。

关于洪水的流径和穿运河地点,直到七月二十日以后,才先后见于河东河道总督李钧和河南省巡抚英桂的上奏中,其讲述基本一致。据奏:“查明黄水由三堡口门,先向西北斜注,淹及封丘、祥符两县村庄,再折向东北,淹及兰仪、考城,并直隶长垣等县各村庄。行至长垣县属之兰通集,溜分两股:一股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府迤南,至张秋镇穿运;一股由长垣县之小清集,行至东明县之雷家庄,又分两股:一股由直隶东明县南门外下注,水行七分,经山东曹州府迤北下注,与赵王河下注漫入汇流入张秋镇穿运。一股由东明县北门外下注,水行三分,经茅草河,由山东濮州城及白阴阁集、逯家集、范县迤南,渐由东北行,至张秋镇穿运。统计漫水分三股行走,均汇至张秋穿运,统归大清河入海”。(清《黄运两河修防章程》)

从这个上奏中我们看到,作为河南巡抚,其对于河南、直隶以及山东曹濮地区的洪水路径了解是较为详明的,但对于进入山东运河的路径却并不清楚,对于当时受洪水沖漫最严重又处于运河沿线的寿张、东阿、东平三县竟一字未提,而是一步跨到张秋镇,说“至张秋镇穿运”。其实这只是最初的、并不准确的说法。张秋镇属于阳谷县,位于金堤之北,决河并未到达该镇(只是运道漫溢),阳谷县也不靠大清河(大清河在东阿县境)。当时阳谷、寿张、东阿三县虽然相交近密,三县的管河道署都设在张秋镇,对该镇有“三县托管之说”。但金堤南的运河管区分別属于寿张、东阿而不属于阳谷,这是明确的。

黄河究竟在何处穿的运河?我们看到,直到九月十六日河东河道总督李钧上奏中就讲得明确了:“东境黄水穿运之处,饬据运河道查稟,系在捕河厅署寿张汛张秋镇南坝头地方。官堤刷宽数十丈。”(《黄运两河修防章程》)这里明确说明“寿张县南坝头”就是黄河最先的穿运之处。而这时已距决口发生达三个月。此后“南坝头”这个名称就在一些文献中多有出现:“黄水穿运,挟汶东趋,……入运之处,名南坝头”。(《山东河工成案》)“其初,大溜在附近张秋之南坝头”。(《丁文诚公奏稿》)等等。

南坝头位于何处?考当地历史,就在沙湾村运河西岸的赵王河入运口,目前名叫大坝村的地方。该坝初建于明代。南坝头北距张秋镇12里,其行政区划十分明确:属于寿张县,而从不属于张秋镇。

这就清楚地说明,这次黄河徙来山东行的仍是明代以来黄河向北决口的旧道。

然而当时决河初来山东,横行无束,河道变迁无常,黄河大溜穿运处的南坝头,只五六年时间河身即被淤滞。决河于同治初年又改道向东南数里的沈口(即今沈堤村)穿运。

同治五年九月二十五日、山东知府潘骏文曾查看沈口黄河穿运一带的形势,在上奏中多处说;“黄河穿运,于南面沈口,大溜东趋”、“黄水盛涨,沈口则倒灌入运”等。(清《潘方伯公遗稿》)

沈口穿运处只五六年,亦被淤塞。约于同治七年又转而向北徙至八里庙穿运(北距张秋八里,时属东阿县)。

至光绪年之后,黄河在范县东南部(一说菜园口,一说孙口)又突发新股:向东进入寿张县,徙于万桥村(今已坍河中)、林楼之南,由此北折,从十里铺与姜家庄之间穿运(即现在的黄河河道)。这样黄河在寿张县分成两股:一股是北河,即原来从八里庙穿运的河道;一股是南河,即从十里铺与姜家庄之间穿运的新河道。两股黄河至张秋以东约20多里的史家桥(陶城铺以南,时属东阿县)又汇合为一,向东北入大清河。南来的漕船要先后穿渡两道黄河、两个运口--姜家庄和八里庙,才可北上。“当伏盛涨时,经由安山、戴庙、姜庄,渡黄而北,历十八九个缺口急溜奔涛之险,始至八里庙。待拦黄坝起,以达张秋。”(清户部漕运全书.运河续考)当时漕运进入最艰难的时期。“其寿张县所属之十里堡以北,姜家庄河身,因黄水偏注,渐多涸露,年来漕船到此,俱糸插标引导,绕坡水行走。”(《山东河工成案》)

约于光绪初年北股黄河逐渐干涸,南股黄河更加势涌,最终河道定格于寿张县十里堡与姜家庄之间,北入东阿县,奔腾入海。至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讲述这段历史之后,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了解清末黄河穿运处究竟是在哪里了。确切地说,是在金堤之南、戴家庙之北的寿张、东阿、东平三县的运河段上、其穿运点先后有多处。而以主河道说,即先后有南坝头、沈口、八里庙、十里堡与姜家庄之间四处。最后定格处则是寿张县的十里堡与姜家庄之间。而所有穿运处都无一是在张秋镇。黄河定格之后,寿张与东平、东阿县改为以河为界,八里庙改属寿张县,十里堡改属东平县。上世纪六十年代寿张县撤县,后来其辖区划属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沙湾、八里庙、姜家庄这些历史地址现在都属于台前县的夹河乡。所谓“张秋镇穿运”的说法就与实际相去更远了。不仅其地址不确、县属混淆,而且省辖有别。黃河最终穿运处:山东省东平县戴家庙乡十里堡村与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姜家庄之间。让我们记住这个历史地标吧!

附图:

来源

运河时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62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