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档案黄河大合唱创作始末

“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烽火中,讴歌了中华民族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气势恢宏,激荡昂扬,不仅是抗战时期鼓舞全国民众浴血奋战、重建家园的战斗号角,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前行的恒久动力。80年来,这部作品在中华大地和世界舞台上久唱不衰。

年,《黄河大合唱》两部手稿同时入选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一部是年延安的简谱手稿;一部是年莫斯科的五线谱总谱手稿。两部手稿不仅展现了这部传世之作的全貌,也记录了80年前艺术家创作的艰辛之旅。

北上延安

年,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赴法国学习音乐毕业回国后,便投身到上海救亡歌咏运动中,创作了大量抗战歌曲。

年11月3日,冼星海一家安全抵达延安。延安浓厚的抗战氛围深深触动了音乐家,他的热情被激发起来,进入创作巅峰,短短几个月,《抗战教育歌》《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作品相继问世。冼星海一直渴望创作一部气势恢宏象征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抗战音乐作品,正在酝酿之际,机会来了。

年1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辗转从武汉来到延安。经常在黄河两岸行军、在敌后根据地活动,穷奇的山川、应用的抗日军民,深深感动了诗人。途径壶口大瀑布时,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更是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光未然开始构思一首以黄河为主题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

不幸的是,在一次行军途中光未然坠马受伤,医院。冼星海闻讯,前去探望。光未然告诉他,演剧三队此次来延安是学习和汇报,需要有新节目上演。两人商量,利用此次机会来一次合作。疗伤期间,光未然不断修改《黄河吟》,并根据大家建议,将其改写为《黄河大合唱》歌词。

初春的一个夜晚,抗敌演剧三队的同志们在位于宝塔山下的一间窑洞里举行朗诵会,医院赶来,冼星海也应邀参加。伴着煤油灯的光亮,光未然站起来,大略说明了《黄河大合唱》歌词的创作动机和过程,然后抑扬顿挫一气呵成地朗诵了全部多行歌词。掌声刚落,凝神聆听的冼星海立刻站起来,将歌词抓在手里,激动地说:我有把握写好它!我一定在你们离开延安之前赶出来!

这是诗人交班、音乐家接班的时刻,冼星海的郑重承诺,让窑洞里又响起了更加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黄河大合唱》歌词,强烈激发了音乐家胸中蕴藏已久的热情,他要立刻投入创作。但当时演剧三队马上就要离开延安,要赶在离开之前演出,留给音乐家创作的时间实在不多了。

位于鲁艺山坡上的那间小窑洞,就是冼星海的家,他在土炕上架起小书桌投入创作。延安没有乐谱纸,冼星海就请妻子在纸上划格子。他创作时习惯吃糖果,但延安物质匮乏根本买不到,关蔚然就为冼星海买来两斤白糖放在桌子上,音乐家写几句,就抓一把白糖送进嘴里,美妙的乐句很快就从笔下流淌出来。

冼星海忘我的投入创作,对大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又完全没有怨言的推翻原稿,写出全新的第二稿、第三稿,这种“十分顽强的精益求精、日新又新的精神”,令同志们感动。

《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创作终于完成,用时仅6天6夜,换下的蘸水笔笔尖,竟堆成小山。全部手稿用白粉莲纸抄写,手工装订成小16开本小册子,字迹清晰秀丽,凝聚着作曲家的辛劳和心血。

《黄河大合唱》是文艺工作者在抗日救亡危难关头的心血讴歌,不仅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节选自刘守华《传唱八十年的黄河大合唱》

中泰德信是一家秉持“挖掘和保持人类记忆为宗旨的档案管理公司,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档案服务。

快来中泰德信构建独家企业记忆吧,更多信息搜索“中泰德信”或登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4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