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黄河古都的高光时刻
走进黄河古都的高光时刻
九曲黄河万里沙,绵延五千四百多公里的母亲河与中原大地交相融汇,孕育了一座座千年古都,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先聊一聊黄河古都安阳。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旧时被称为“殷”、“邺城”、“相州”,多个朝代曾经把这里作为都城,其中当属殷商的影响最大,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既有确切文献记载,又有充分考古发掘证据的古都。历史把商王朝的密码在安阳尘封了年之久,直到甲骨文的出现。
甲骨文年,长期被当作中药“龙骨”吃下去的甲骨,终于被清代学者王懿荣发现。沉睡千年的甲骨文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而这些甲骨正是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一个被人们称为“殷墟”的地方。
20世纪初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甲骨有15万片左右,内容涉及战争、天象、灾祥、婚姻等几乎所有的大事小情。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商朝,而且由于甲骨文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揭开了安阳这座黄河古都的神秘面纱。
商朝建立后,因黄河水灾和王族内部争斗,都城迁徙不定。约公元前年,商王盘庚为扭转王朝颓势,挫败反对势力,便率领部族渡过黄河,迁都于横跨洹河两岸的殷地,开创了中国上古史的新纪元,也成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展示出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后,相继有三国时期的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殷都废而邺都起,邺都衰而相州继,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阳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断。
殷墟王陵遗址
当今,被誉为世界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闻名中外,安阳人引以为豪。追溯历史,古都安阳的水利工程在历史上也是举足轻重。殷墟出土人工挖掘的漆沟遗址,是我国时间最早、工程最大的水利工程。战国初期,魏文侯时邺城县令西门豹发动民众凿十二渠引漳河水灌田,使邺城成为全国最富庶之地。
商品生产也是安阳古都的另一亮点。据考证,安阳就是商品生产的发源地。殷都与外地的联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使殷都不仅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成为古代东方的商业大都会。而曹魏时期的邺城也是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作家余秋雨曾感叹:“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本厚重的大书,那么第一页就是安阳。”
日月新天,星汉灿烂。当人们站在洹水河畔,遥望殷墟遗址,想见当年殷都繁华之时,不禁会感叹岁月沧桑。如今,这座承载千年文明的古都,正在以全新的面貌续写着它的风华。
主播丨杨晶
审核丨陈锐
监制丨樊弋滋
统筹丨罗景月杨晶
文案、责编丨杨晶
美术设计丨杨桦赵墨
音频丨齐京泽张玉峰
校对丨孟京
参考文献丨《古都安阳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安阳:甲骨文脉与殷都承袭地》
中国水利报社新媒体中心(影视制播中心)出品
(收听更多《大河脉搏》文章,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