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燕赵燕赵杰出的地理学家贾耽
相信很多地理爱好者对《海内华夷图》都不陌生,这是一幅唐代的地图,这幅地图不但绘有内地及边疆的山川、政区形势,还有对域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方位、山川等内容的记载,而且在绘图上采用了以一寸折成百里的比例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计里画方”),创造性地以朱、墨两色分注古今地名,在中国地图史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这幅开创性地图的作者就是河北人贾耽。
贾耽(年—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唐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政治家,历玄、肃、代、德、顺、宪六朝,德宗时居相位13年。曾绘制《海内华夷图》《陇右华夷图》等,原图已佚。不过,《海内华夷图》于年被缩成《华夷图》和《禹迹图》刻于石上,现保存在西安碑林。
六朝元老,政绩茂异
贾耽出身于仕宦世家。天宝十年(年)他22岁时,以两经登第(考中)走上仕途。走上仕途的贾耽在处理政务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素养,唐代郑馀庆所写《左仆射贾耽神道碑》中评价他“器重识高,涵泳万顷”。后历任汾州刺史、鸿胪卿、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使及山南东道节度使。因“政绩茂异”(《旧唐书·贾耽传》),德宗贞元九年(年)任宰相。从贞元十二年开始,贾耽屡次以身体欠佳为由请辞宰相,始终未获批准。贾耽一生为官47年,历经玄、肃、代、德、顺、宪六朝,其中居相位13年,若没有突出的成绩和非凡的政治头脑,恐怕难以做到。
除了正史中的记载,在民间,有关贾耽的传说故事非常神秘。在《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冢墓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德宗贞元二年(年)九月,贾耽任滑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正遇大旱庄稼无收,很多官员都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贾耽却不慌不忙。一天,他召见军中两位大将,对他们说:“现在正是荒年,劳烦两位去拯救百姓。”两位将军说:“只要是有利于军队和民众的事,万死不辞,只是如何拯救?”贾耽笑着说:“明天会有两个骑马、穿暗红色衣服的人经这市镇出城,你们要跟踪他们,暗中观看确定他们消失的地方,我们的事情就成功了。”于是两人就带着干粮,穿上黑色衣,去寻找那两个人。果然看见两个骑马穿红衣服的人,经过闹市到野外去了。那两人走了二百多里路,在一座大墓前一闪就消失了。两位将军垒起几块石头作为标记,连夜返回。贾耽闻讯后大喜,派出几百人去挖,“数百人,具畚锸,与二将偕往发冢,获陈粟数十万斛”。斛,是一种量器,在唐朝,一斛为斤左右。
数十万斛,那该是多大的一个古墓啊!真会有这样的古墓吗?对此,我们不必探究其真伪,也不必怪其荒诞不经。遥想一千多年前,贾耽可是在灾年中为百姓化解了饥困,百姓因而将其神化?隔着岁月的烟尘,仿佛触摸到这位六朝元老一颗善政为民的心。
淳德君子,涵泳万顷
贾耽为人恭行温厚,宽怀大度,被时人称为淳德君子。
唐德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期望能够复兴大唐,并不惜使用武力削藩,导致大乱,德宗被迫逃出长安。兴元元年(年)三月,德宗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贾耽当时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山南东道节度使,就派行军司马樊泽前去拜见德宗。樊泽返回后,贾耽正召集诸将举行宴会,突然有紧急文书传到,文书中命令樊泽接替贾耽任节度使,贾耽改任工部尚书。贾耽看后面不改色,将诏书藏在怀中。宴会结束后,他将诏书交给樊泽,说:“朝廷下诏任命行军司马(樊泽)你为节度使,我马上就离任赶赴行在。”随即命令众将和僚佐拜见樊泽。牙将张献甫对此非常生气,说:“行军司马是替尚书(贾耽)去问候皇上起居的,怎么竟敢自己图谋节度使的旌节,夺走尚书管辖的土地?他对人不忠心,请将他杀了吧!”贾耽明白张献甫的心意,但他更清楚此时稳定的重要性,所以并没有答应,当天便离开节镇,让张献甫跟随自己离任,军中也由此安定下来。贾耽以他宽广的襟怀平息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内乱。
寻源求实,绘制《海内华夷图》
贾耽一生喜爱地理,步入中年以后,十分重视地理研究工作,“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旧唐书·贾耽传》)。
贾耽研究地理并绘制地图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唐朝的政治、军事服务。
贾耽经历过“安史之乱”,那时政治不稳定,人民生活困难,国力衰弱,河西、陇右陷于吐蕃之手。对此,贾耽深感痛心,而“自吐蕃陷陇右积年,国家守于内地,旧时镇戍,不可复知”,于是他决心绘制陇右沦陷区的地图,希望能帮助朝廷尽快收复失地。贾耽曾任职山南,对当地地理十分熟悉,因此,他画的陇右山南九州等图山川险夷、道里远近、军镇设置等一目了然。
贾耽最重要的贡献是贞元十七年(年)绘制、编写了《海内华夷图》和《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
《海内华夷图》幅面大,实现了“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缋。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贾耽绘制地图采取“多闻阙疑,讵敢编次”的态度,他在全国许多地方任过职,并且担任过管理国家礼宾和接待外国使者的职务(鸿胪卿),常与域外来使及出使归来者接触,这些为他深入研究地理、地图提供了有利条件。为了掌握精确的地理资料,他认真进行调查采访,凡是四夷使者及从四夷归来的使者,他都详细询问山川形势、物产、风土人情、行政设置等情况。同时,查阅大量古籍,对“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从而掌握了许多地理经典资料。从兴元元年(年)至贞元十七年(年),经过充分的准备,贾耽终于绘成闻名遐迩的《海内华夷图》。该图宽三丈、长三丈三尺,约平方米,采用一寸折地百里(相当于1∶)的比例尺绘制而成,图形轮廓比较准确,是魏晋以来我国第一大图。图中地名采用古今并注,用黑字标古时地名,红字标唐代地名,这是我国地图史上的一项创新,在中国及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绘制《海内华夷图》的同时,贾耽还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作为地图的文字说明。他认为,“中国以《禹贡》为首,外夷以《班史》(即班固《汉书·地理志》)发源,郡县记其增减,蕃落叙其衰盛”,“凡诸疏舛,悉从厘正”(《旧唐书·贾耽传》),可见他对历代地理沿革,边防及城镇都会的变迁、各地人口增减的考订,大大超过前人。《新唐书》对《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的体例及部分内容,也有简要的记述,称该书“考方域道里之数最详,从边州入四夷……其山川聚落,封略远近,皆概举其目”。从如此详尽的考订和说明中,我们亦可感受到贾耽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贾耽著述颇丰,除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四十卷及《海内华夷图》,还有《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吐蕃黄河录》四卷、《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六卷、《贞元十道录》四卷、《皇华四达记》十卷等,可惜已佚。
历史的长河中,总会有些遗憾无法弥补,贾耽的大部分著作虽然只留下了名字,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诸多的记载中感知其带给我们的震撼,其在地图学上突出的贡献,影响可穿越千年。
(石丽娟/文刊于燕赵都市报年7月8日第14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8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