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底因为一个错误而诞生的黄河调沙中坚
山东东营,不断增长的辖区土地面积
说起东营,河南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这个地方应该是我国领土面积增长最快的一个地级市了,平均每年要增长31.3平方公里。这是个什么概念?大致相当于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县城了——中国的很多县城的面积都不超过30平方公里。
那么这个东营在哪里呢?它的领土的增长点又在哪里呢?
图中红色框内是东营市区,蓝色框内是东营的面积增长点。这个位置叫做:黄河三角洲。我们把蓝色框内的区域放大来看是这样的。
可以看到一个丫形,像鱼尾巴一样的区域。这个影响拍摄于年。仔细辨别的话可以发现,每个分叉上又有一段河道。我们把时间点倒回90年代末,看看那个时候这片区域是什么样子的。
这是年拍摄的影像,可以看到那个时候北部的分叉还没有南部那么大。这说明,至少北部分叉是在这17年里长出来的。这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历史海岸线示意图
这个图就可以直观地看到。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有多快了。实际上我们把时间倒回到年,黄河三角洲只是这么大一块地方而已。
那个时候还没有“鱼尾巴”,影响上这片区域只是现在“鱼尾巴”南部的一部分。也就是说,黄河在年以后是改道过一次的——只不过范围比较小,影响不大而已。然而这已经是黄河三角洲历史上往大海推进速度最慢的时期了,因为黄河的含沙量越来越小。黄河调水调沙工程也已经将黄下游河槽平均降低了1米。
什么是调水调沙
黄河调水调沙指利用黄河上的水库对水和沙进行调节,力求以最少的水量输送最多的泥沙,从而减轻下游河道淤积,甚至达到冲刷的效果,使黄河下游河床不再抬高。调水调沙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水库的大量泄水,以较大的流量集中下泄,形成人造洪峰,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能力。
就是说,调水调沙是通过水库进行的。目前担任调水调沙重任的是是洛阳小浪底水库,但是小浪底水库是建于年的,而且是一个“补救措施”,这个“被补救”的对象就是三门峡水库。我们来看一下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的位置关系
两个水库的之间的距离是公里。
为什么要建设小浪底水库?
这还得从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历史说起。三门峡水库正式投入使用是在年,而建设是在年——此时距离新中国成立只有5年的时间。之所以选择在三门峡,是因为经过实地考察,苏联专家认为,三门峡这个地方最适合建设水利电站,能产能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苏联专家的设计却没有考虑到水库排沙的需求,造成泥沙大量堆积在库区,形成死库容,严重影响了水库的正常使用。更严重的是,由于黄河35%的输沙量都来自渭河,来自渭河向黄河的输水只有15%(黄委会《年黄河泥沙公报》),而三门峡水库恰恰位于渭河入黄河口不远处,相距只有百公里左右,黄河干流水位的抬升造成渭河流速变缓,每年上亿吨本应该进入黄河干流的泥沙开始在渭河沉积使得渭河河床抬升,使得关中平原出现严重的盐碱。面对陕西地区对三门峡大坝的持续几十年的不断指责,三门峡水电站相关工作人员愤怒地表示
“不能把祸水都泼到三门峡的头上。在这次电视上报道的渭河水灾的镜头里,到处都是光山秃岭,连素称粮仓的关中平原也少见树木。渭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不仅加重了三门峡的泥沙淤积,同时也抬高了自己的河床,这样不发生水灾才怪!出了问题,不去查究源头深处的原因,却责怪也是受害者的下游,这不是舍本逐末、避重就轻吗?”
《黄河泥沙公报》也佐证了相关观点。由陕西入黄河的四条支流贡献了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的57.3%,但是向黄河多年平均输水却只有26.6%。其中输沙量最大的是渭河,而渭河输沙量的80%以上是来自泾河,“泾渭分明”就是这么来的。
虽然双方在到底谁该背这个锅的问题上争吵了几十年,但是该做的工作还是要做。除了数次改建三门峡大坝,削弱了水库的发电功功能,增加了排沙功能之外,还启动了最重要的“补救措施”,即,在三门峡大坝下游公里处建设小浪底枢纽进行调水调沙工作。小浪底枢纽位于黄河的最后一个峡谷出口处。换句话说,如果小浪底工程也失败了,那么整个黄河干流就再也没有合适的地点来建设可以调水调沙的水利设施了。幸运的是,由于吸取了三门峡大坝失败的教训,小浪底水利枢纽从一开始设计就是以防洪减淤为目的,发电,灌溉等经济效益只是兼顾。
三门峡工程在泥沙问题上的一贯经验教训是对上游水土保持拦沙作用估计过分乐观。在三门峡工程论证时,对入库泥沙量就不考虑上游水土保持和水库的作用。三门峡工程的第二个教训是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库,不能采用高水位蓄水运行方式,而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时,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泄洪排沙能力。
自从年首次调水调沙成功实施以来,小浪底水库每年都要进行调水调沙,时间一般是在六月底七月初,场面十分壮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来观看一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