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人访谈丨站在自己的文学草原上发声

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治疗白癜风那里最好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

王小忠

藏族,甘肃甘南人,中国作协会员。出版诗集《甘南草原》等两部、散文集《黄河源笔记》《浮生九记》等四部。中短篇小说集《五只羊》入选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丛书”。曾获甘肃少数民族文学奖、黄河文学奖,首届《红豆》年度文学小说奖,《莽原》年度“非虚构”文学奖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散文》《青春文学》《中国年度最佳诗歌》《少数民族文学年度精选》等十余种选本,作品在《大家》《诗刊》《民族文学》《北京文学》《散文》《芳草》《长江文艺》《飞天》《安徽文学》《红豆》《莽原》《散文选刊》《作家文摘》等刊物推荐及转载。

每个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地对辽阔而自由的草原有着原始的向往。即使不能身处草原,但是通过描述草原的文学作品,也能让人有身临其境、心向往之的感觉,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探索草原深处的美丽与哀伤。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位来自草原的作家——王小忠,他跟记者分享了他与草原的不解之缘。

王小忠生于甘南州临潭县一偏远的乡下,儿时的辽阔草原是他文学之梦的摇篮。王小忠说:“小时候只是天然地对文学有亲近之感,但那时并没有系统学习过,要说我的文学之梦真正开始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母校——合作民族师专,因为学校当时有两位闻名遐迩的诗人:阿信和桑子,还有李继宗、阿垅、瘦水、嘎代才让等诗人和作家,我氤氲在那样诗一般的氛围中,他们的文字让我对文学产生了莫名的悸动。”

大学毕业后,王小忠只身去玛曲草原支教,那里天高地阔,草场丰美,人烟稀少,在支教的一年时间里,他写下了大量的草原诗。他说:“草原的寂寞和空旷,给予了我无尽的灵感。一片一片无尽绵延的草原上我曾孤独的行走,也曾在寒冷的夜晚里抱着薄被彻夜和昏暗的灯光对视。一次次我在心灵里写下了孤独和忧伤,青春时期的忧郁和对时间的感叹构成我早期诗歌的核心。后来我把所有的草原诗结集为第一本诗集《甘南草原》。”

年,王小忠到冶力关小镇任教,优美的风景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容继续点燃他文学的热情。除了本职工作之外,王小忠始终坚持文学创作。年,王小忠调至甘南州文联,编辑《格桑花》文学刊物。“那份漫游草原的情怀重新被点燃。作为对青春岁月的回报,离开小镇前,我出了本诗集《小镇上》。当我再次深入草原,见证它在时光下和时代里的变化,我认识到多年来我的关于草原的诗歌写作只是表层的抒情。因为,人一生都在寻找梦想中的幸福,更多的只是对那种想象的觊觎,而不为人知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呈现给我的也只是表象,所以,我想深入草地、深入了解真实的生存状态。于是,我放弃了诗歌,开始了散文和小说的创作。”王小忠告诉记者。

年,王小忠的散文集《静静守望太阳神:行走甘南》与读者见面。在这本散文集中,王小忠在叙述上刻意回避了空泛的抒情,多了些悲天悯人的情怀,有甘南天空湖水般的纯净,有宽阔的草原、高耸的雪山,还有环绕村庄的溪水、美丽的格桑花、香甜的麦子和青稞,读着这些文字,仿佛把人拉进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作家黄恩鹏曾在序言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这些甘南大地的符号,是心灵之思。这些符号所映现的,是一位作家在边缘之地对所有人世的哲思与怀想。”

说起自己最满意的一部散文作品,王小忠思考片刻说:“《黄河源笔记》是我介入散文创作以后自己喜欢的一本散文集,它以独特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传递了从草原‘内部’向世界言说的声音,突破了固有的‘诗意想象’与‘旅游美学’视角,对草原上原住民真实生存状态的遮蔽,还原了一个现实的草原,呈现了在现代化背景下草原的自然生态、经济模式、生活方式、观念思维系统所发生的变异、冲突与面临的困境,表达了一种迫在眉睫的忧思。之所以喜欢这部作品,就是因为它反应了真实的草原生活。”

在《洮河源笔记》中,王小忠的目光从草原牧区渐渐转向了农牧区结合地。王小忠说:“故土养育我几十年,可我对它的理解有了越来越多的偏差,甚至有了远离和逃避的心。洮河沿岸生活着的我的亲人们,或耕种,或放牧,或于青藏高海拔的天地里放牧自我,或在黄土堆中躬身劳作。千百年来,他们坚守着理想信念,不折不扣地守护着河流,使自己的人生世界在无尽广大的天宇之下不断地完善自新。他们坚守理想、守护河流的同时,也朝着连自己都不可预知的方向前进着。牧业因为草场地不断缩小而收入锐减,农业收入微薄,传统的种植被人们放弃,手工业更是萎缩,甚至消失,土地变得复杂起来——其实,根本上和土地无关,是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变得复杂起来。”

在行走洮河沿岸的那些日子里,王小忠对自己文学草原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他说:“我在洮河沿岸行走的过程中,也纠缠在散文的真实与虚构之中。或许跟现实贴得太紧,作品反而表现出更多假的成分来。作为艺术,怎么离开虚构呢?我不否定我所有有关洮河源的真实性,但也没有放弃有些情节的虚构。我不想纠结,我认为散文的真实并不一定就是作者所经历的真实,只要写出真情、真诚、真实;只要写出人情味、世俗味、烟火味,我想就够了。”于是,王小忠的散文集《浮生九记》带着他的思考诞生了。“在上述的艺术上有所突破,也是我所看重和喜欢的。《浮生九记》里,有我对乡村生活的不舍与悲伤,有对牧区发展的思考和构想,有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和眷恋,有对旅游业带来的盲目的追求和担忧,有对故乡传奇人物的演绎和虚构,有对信仰的理解和认识。”王小忠说。

今年,王小忠的中短篇小说集《五只羊》入选了“年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王小忠认为,《五只羊》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黄河源笔记》《洮河源笔记》,乃至《浮生九记》的不足。《五只羊》是王小忠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这些小说曾先后发表于《红豆》《青年文学》《湖南文学》《芳草》《广州文艺》《民族文学》《青年作家》等刊物。记者翻看这部小说集,这些故事主要是以藏地甘南草原为背景,以当下农牧交汇地的生活为素材,试图集中反映藏、汉与农、牧两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带来的交汇与反思。同时,对新时期以来,生活在甘南草原上的农牧民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给予尽量贴近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74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