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黄河生态修复将采取哪些措施
12月17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封面新闻记者提问称: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总体规划》,对黄河保护修复提出了要求,请问“十四五”期间针对黄河生态修复将采取哪些措施?黄河的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编制进度目前到什么程度了?
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答复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黄河也是天然生态屏障,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比较大、类型多、程度也比较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系统不稳定。
吴晓指出,今年8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保护,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优化水资源配置,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
他表示,现阶段,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有关部门围绕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组织编制包括生态保护和修复在内的一系列规划和相关配套政策,其中生态保护修复专项建设规划由自然资源部牵头编制。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补充介绍称,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的安排,自然资源部正在牵头编制黄河流域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重点要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在上游要大力开展封育保护,加强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施封山育林、育草和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二是在中游要完善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和水土沙化问题;
三是在下游开展重点河湖、黄河三角洲等湿地的保护与恢复,保证生态流量、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同时开展滩区的土地综合整治;
四是推进水蚀、风蚀区域的综合治理,营造多树种、多层次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科学有序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加大退化草原治理,提升林草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五是加快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的治理。黄河流域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黄河流域各省区有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多万亩,占全国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近50%,所以必须进行综合性治理和系统性修复。
周远波强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过程中,特别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对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要克服单打一,也要注意不搞整齐划一。二是一定要注意科学方法,要立足自然地理格局,特别要注重水资源的刚性约束作用,进行科学修复,追求实效。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