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型纪录片黄河
由国家广电总局策划、水利部指导、北京广电局支持,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联合新纪实(北京)传媒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承制的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将于今晚22:30在北京卫视播出第四集《重现盎然》。本集从人居环境建设、全流域生态一体化建设、生态意识和能力建设四个层面出发,分别以上游水涵养、中游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下游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深远意义。
退牧还草三江源筑生态安全屏障
退耕还林黄土坡现盎然绿意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青海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供水亿立方米。然而,守在黄河源头没有水喝的现象却在这里真实上演。除自然因素外,草地过牧、过载是造成断流的重要原因。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启动,中央政府先后批准和投入了亿人民币,力求通过生态移民、围栏封育、控制鼠兔数量和人工降雨等措施,逆转草地退化的趋势。但是,如何让三江源区过百万的牧民群众,退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如何将纸上一组组宏伟的数字落实到一个个鲜活的牧民家庭?为治理三江源大片裸露的黑土滩,科研人员又做出过哪些努力?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成立又有何意义?本集纪录片都将给出答案。
除了上游的水涵养,中游的水土保持同样不可忽视。“一石河水六斗沙”,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自古便沙多水少,如何保持水土也成为首要解决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为改变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粮食产量极低等情况,党和国家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先后经历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四个阶段,而黄土高原也以“十年一变身“的频率,从“满目疮痍”“黄绿相间”走向了“一片碧海”“绿意盎然”。与此同时,为解决黄土高原上有着“地球癌症”之称的砒砂岩,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专家们经过多次实验,最终通过添加剂给砒砂岩穿上了“雨衣”,成功将泥沙流失量减少了90%,黄河泥沙的根治终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斗沙漠几代人用行动汇成绿色洪流
治污染湖泊湿地再现万鸟齐飞
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库布齐、毛乌素,世上可能没有哪条大河,如此迫近被风沙掩埋的威胁。冻融、盐渍化、水土流失、风蚀荒漠化四种荒漠化类型黄河流域全部覆盖。为了阻断泥沙淤塞给河道带来的危害,无数黄河儿女扛起锹铲,逆沙而行,石光银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四十年间,他坚持与荒沙、碱滩抗争,成功造林25万亩;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矢志不渝造林超过21.7万亩;腾格里沙漠,四代人治沙使林地面积超过万亩......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默默付出,汇成了黄河两岸的绿色洪流。
跨越至乌梁素海,这片被习近平总书记作过多次批示的特殊水域,正因为疣鼻天鹅的到来,呈现出水天一色万鸟齐飞的盎然之景。而在多年前,由于废水、农药、化肥等污染物,乌梁素海已成为污染“重灾区”。为此,巴彦淖尔市亮出了一份全方位、大力度的综合治理清单,通过农业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工业关停沿岸余家造纸厂,同时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等举措,最终成功将措施转化为实效。
转至黄河三角洲湿地,繁多的湿地类型让数百种植物在这里生根发芽,为上千种野生动物带来生境,也让多种珍稀鸟类找到了自己的乐园。而大力推进建设的黄河口国家公园正与黄河源头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形成呼应,一头一尾共同守护着母亲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今晚22:30,锁定北京卫视大型纪录片《黄河安澜》之《重现盎然》,看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之路,见证黄河流经地的绿意盎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326.html